所有北大德国研究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背信行为的法律规制】2014年11月19日(周三)19:00【主讲】许德峰(北京大学法律系,民法专业,北大德国研究中心成员)【地点】北京大学理教406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从歌德到马克思:文学世界与世界文学】2013年12月4日(周三)15:20【地点】清华六教6C300【主讲】叶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北大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歌德学会会长等。著《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德国学理论初探》【主持】白峰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科研动态#北大刘运全研究员和龚旗煌教授等与德国Ullrich教授研究组合作,在实验上实现了单个原子在强激光场作用下,3体微分动量的同时测量,发现了双电离中的一个电子会被激光场强烈散射,从而获得较高动量,另外一个电子会被激光场直接电离,从而获得较小动量。(详见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星野遊遊 //@科学公园: 北大李彦教授及合作者用钨钴合金的纳米晶体作为“种子”,在高温下引导碳纳米管的生长,将碳纳米管的纯度从55%提高到了92%。德国和瑞士的研究员则利用多环芳香烃作为合成碳纳米管的原料。在高温下,这些芳香烃分子发生折叠和延伸,形成碳纳米管,每次得到单一的一种碳纳米管。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中瀛鑫产品携手德国卡尔蔡司、北大研究生院迈向工业4.0--德国蔡司也是德国实施工业4.0的领军企业,中瀛鑫与德国卡尔蔡司合作开发的数字化显微镜,尤其是工业用的显微镜,用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联邦德国的表达自由与限制】2014年12月17日(周三)19:00【主讲】甘超英(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宪法专业,北大德国研究中心成员)【地点】北京大学理教406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北大德国研究中心讲座#:德意志帝国的崛起,主讲:李维:北大历史系教授,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现代史博士。主要从事德国现代史、欧洲一体化史的研究。代表作:德文专著《纳粹德国有关欧洲经济新秩序的规划1939-1945》。获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时间:12月18日19:00,地点:北大理教406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个黑的漂亮//@慎事既心: 回复@在远方写作: 问题是如果源自哪个国家是有意义的区分的话,即便你师从德国、研究法理学照样不能算是“面向祖国的研究”啊,你若是到北大问问某左派法学老师,人家会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是社会主义宪法,法律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用的。[哈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周德伟】周德伟(1902-1986),字子若,长沙人。经济学家、思想家,哈耶克亲传弟子。北大经济系毕业,1933年赴英留学,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继又入德国柏林大学哲学研究所进修。1937年回国任湖南大学教授兼经济系主任,1940年当选为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先后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费 青,江苏吴江人。1929年东吴法律学院毕业。曾任国立暨南大学罗马法教授、并做律师。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资格,赴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攻读法律哲学。回国后,曾任东吴大学法律系主任、教务长。49年后,任最高院委员、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北大教授、法律系主任,北京政法学院教授、副教务长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北大德国研究中心讲座#:现象学若干问题,主讲: 靳希平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和现象学。时间: 3月19日19:00,地点:北大理教407室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小三奶奶”:沧桑半世纪的文革苦情恋】一个逝去的老人,老人毕业于清华,传教于北大,留学于德国,研究梵文,酷爱散文,他就是曾在文革时住过牛棚,逝去后被称为“国宝大师”的季羡林,也是新中 国成立至今我唯一认同的现代大师级人物。也许我们会被他身上笼罩的光芒所…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多年前碰到个北大理科的研究生,问你为何考研了,他说没有考,是保送的,本科全班都出国了,剩下一个自己还直研了。前晚打球,一个哥们说他们研究所要来一个北大的博士,这样的话这个二百人的德国研究所分所我认识的中科院北大清华复旦的博士就全有了,接下来要注意招个上海交大的了[偷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北大新闻#7月13日至15日,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柏林自由大学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共同举办的“多学科视野下的环境挑战再阐释”中德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今天斯坦福大学北大中心的人口经济和城市化会议上,斯坦福经济政策研究所的John Shoven教授认为中国若要避免养老金空缺的危机,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将退休年龄在2030-2050年提高到65岁左右。德国Ifo 研究所所长Hans-Werner Sinn教授也认同这个观点。看来,我们得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才能工作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