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对联艺术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评弹开场,正襟端坐,吴侬语,声情并茂。吃一个长发的苏式肉月饼,甜鲜入味,呷一口碧螺春相配。时间仿佛就在故事里停滞了。而帘幕上的苏绣,屏风上的雕刻,柱子上的对联,匾上时雨惠风四字,环绕的书画与红木椅,台上传承评弹艺术的老者…被这一切感动。中华文化有一种能让人保持善根的能力。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分享自柳岸钓客《名著《三国演义》阅读辅导:《三国演义》中的对联》 - 《三国演义》中的对联 《三国演义》对联 中华对联这一艺术瑰宝,萌芽于先秦,问世于唐代,繁荣于明清;而中国古典小... (来自 @头条博客) 名著《三国演义》阅读辅导:《三国演义》中的对联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送出去的两幅对联》为一名根雕艺术家写了一幅联,记不清受赠者的名字了。特为康占杰剪纸书艺新超越——心经展览,而撰写的对联。送出去的两幅对联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梦……侠女穿今,书法大成,修路,可拆移动性房屋,小学同学跟大学搅在一起,出难题,挖井古风连竹片艺术水车 对联售罄,学艺对赌,动物保护者,野外生存专家,带队作战,危险 阴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孔雪莲 的《隶书振兴腾飞对联》 - #第七届重庆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 大家一起#点赞孩子们的创意#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2015年10月25日》参赛书法 为筹备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墨舞金秋迎重阳》书画大赛,本人写了两幅书法条幅,一幅对联,一幅杜牧的七律诗《山行》,其中《山行》参赛。现发表在此晒一晒。本人参赛书法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3116 龙马腾骧逄盛世\ 牛羊欢欣舞昇平 对联,登在《 中华十二生肖书法艺术宝典》第十四页。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疯狂的历史#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阅读《对联》,让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积累相关文化知识。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中国联学·避忌·害意 无论是正对、反对和串对(流水对),还是特例的无情对,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前提下,遵守一定的联格联律。推动中国对联艺术发展,与时俱进,创造出新意境,也同时创造出新联格联律,传承中华文化精神。(七)---《秋水艺谭·联谭》 于秋水工作室的主页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好好个门 弄一下蜘蛛网 这应该是你们国家对联 好没艺术感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老家佛旦 回来看望缅怀逝世的如英先生。先生字骨好 退休住老家 仍然有人为了求他一字翻山越岭到深山老村里来 家里匾额对联都是他亲笔。先生一生风骨 字画文章艺术样样精通 他的子孙无一人及他 惭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中国文字是人类的文化瑰宝,书法作为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嬗变的过程中记录着中国文明的演变。楹联书法是书法和对联相结合的艺术,本书精选楹联作品,蕴藏社会文化变迁与书法家心路历程,历经百年依旧散发着阵阵墨香。文物商店独家收藏,多幅作品首次面世,美文哲理、风神韵致尽在《名家楹联精品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今天9月 8日星期三,长江艺术学院新生見面会,一早起床,准备给新生介绍我们学院和有关事情,武汉国际园博会传了照片来,是我在大师园中设计的缺园水墨画丶对联、匾额安排好的情况,整个园已有个形了。最后一张水墨画是昨天在办公室下班后画的,大家看看。又是新的、忙碌的一天。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昨天下午,“感悟红色新横溪 银辉汇聚正能量”文艺走亲志愿服务活动在九龙湖镇横溪自然村举办[围观] 老年大学艺术团进行了文艺演出,越剧《春香传》、时装秀《彩色风韵》等节目博得满堂彩[鼓掌]而医疗咨询、书法对联、剪纸表演等志愿服务也为活动画下圆满的句号。@镇海发布 @镇灵通-镇海新闻中心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今晚回到家,一画家送了一个鸵鸟蛋自画成的艺术品,为自己配上一副对联:元旦为起点,永恒有明天。很符合自己现在的心情[鲜花][鲜花][鲜花] 漳州·南昌花园(商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一篇转载博文《[转载]大篆红山堡酒店藏头对联一副(邱仲潘教授撰联,中国艺术评论最高奖得主唐卫博士》[转载]大篆红山堡酒店藏头对联一副(邱仲潘教授撰联,中国艺术评论最高奖得主唐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