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似是都柏林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如果你写不出,你就不该写。为什么非要为此呼天抢地的?回家去吧。找一份工作。把自己吊死算了。可就是别再谈写作了。你根本就不会写。”读完了巴托比,却被似是都柏林的开头打动更多,对写作的执念和语言的可能, 再愚拙的笔头是放弃不了写作的,海明威子这话更鼓励大家去写而已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三本有神秘关联的书:『似是都柏林』的主人公是一位编辑;『天才的编辑』的译者是『似是都柏林』的特约编辑和『格兰塔』中文版主编;而『格兰塔:巴西最佳青年小说家』是未来的天才。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想象的共同体》《似是都柏林》《美国种族简史》《都柏林文学地图》《西方文明的五大来源》《西方古代科学与信仰》《性暴力史》《大灭绝时代》《11种孤独》《恋爱中的骗子》《年轻的心在哭泣》…之前3周无疑是疯狂的。读书,上课,会友,噩梦,担忧…任性来回成都广东的家,而今已成常态。由衷庆幸。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继续读恩里克·比拉-马塔斯的《似是都柏林》。主人公谈及他喜欢的丹麦艺术家威廉·哈默修依(Vilhelm Hammershøi):『这些空间表面看起来一切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在极度平静与静态的背后,人们一定可以感受到潜伏着的某种难以形容却可能来势汹汹的东西。』(P149)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 《维拉-马塔斯谈小说和小说家》 - 《卫报》这样评价恩里克·维拉-马塔斯(Enrique Vila-Matas)的小说《似是都柏林》:“这部文学作品像个内翻的食人兽,可以靠自己吃自己过活。 维拉-马塔斯谈小说和小说家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今期上海书评封面文章上来就说:“《卫报》这样评价恩里克·维拉-马塔斯的小说《似是都柏林》:‘这部文学作品像个内翻的食人兽,可以靠自己吃自己过活。’”我不懂“内翻”是啥,就去查了原文。原话是:“There is a kind of literary fiction that feeds on itself, like an introverted cannibal.”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Joyce用辛辣的文字戏谑自己的故乡都柏林,且不留情面,那部当时被禁的意识流之作《尤利西斯》亦是以都柏林为背景,并奇迹留给世人一个“布鲁姆日”。今天在图书馆偷懒之时,瞥见一本《都柏林文学地图》,大快朵颐了一把,真叫一个爽!最近似是得了幻想症,想去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去那儿撒泡尿也行!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回复@麽麽爱慢跑:想买的书好多啊,还有那本《似是都柏林》和《在路上》//@麽麽爱慢跑:哈哈,高一那会买的,纸张都黄黄的了[笑哈哈]//@壹代伪人:那本《荆棘鸟》,我一直想入手//@麽麽爱慢跑:哇哇,太惊喜了,万分感谢啊![爱你][爱你]最近就想去买卡佛的新书呢!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宅男们来到一个富含文学典故的城市里,却发现依然无法逃离心中的失败感。这些宅男独具执念与迷恋,这可以从马塔斯小说的“囤积癖”特征体现出来。《巴托比症候群》《巴黎永无止境》和《似是都柏林》三部小说都层层叠加了各种绵密的文学典故,甚至盖过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它们是建构这些小说的砖石。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可文艺的梦做完了总要面对现实,离开西班牙的日子终究要到来,文艺不能当成一切,还是要回到现实继续生活。这些文艺宅男哀叹完自身志业的不存之后,究竟有没有获得现实感呢?至少他们最后还是回来了,回到现实,落到地上。《似是都柏林》的里瓦在幻梦中见到了他渴望的天才作家,同时获得了启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似是都柏林》 ★★★★★ “(1)谷登堡时代的葬礼vs.谷歌时代;(2)戏谑对待末日危机;(3)文学编辑的生活vs.文学史的缩影;(4)真实或虚构的文学作者作为人物;(5)批评性的、散文式的小说。”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巴黎永无止境很好看~喜欢的书 //@天天好书:恩里克·维拉-马塔斯在中国大陆已出版的作品有:《垂直之旅》《巴黎永无止境》《巴托比症候群》《似是都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