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从晚清到民国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中德两国民族性格相近,发展资源互补。从晚清洋务运动时的李鸿章与俾斯麦,到民国时期的蒋介石和希特勒,每一次中德合作都能互利共赢!默克尔访问合肥农村小学 用德语上数学课 默克尔访问合肥农村小学 用德语上数学课 (分享自@凤凰新闻客户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开卷有益#今日开读《从晚清到民国》,作者:唐德刚(41/50) 。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最近偏好史书,所以进度反复,《从晚清到民国》竟看了两周有余,一是才疏学浅,需要细读细记,二是与过往所学有所出入,需时常比对确定,但受益良多。看到《腾冲之围》,我只能说,自己选的书,再厚,跪着也要读完,希望三周可以完成,怀挺[笑cry][笑cry][笑cry]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周末两天熬夜看完唐德刚老师的从晚清到民国。行文不乏幽默,其实是讽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唐德刚先生的《从晚清到民国》,拿起,便无法放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今儿上大鹏嘚吧嘚,董大鹏不在,我戴上眼镜坐沙发上,一本正经开聊“中国传统婚礼”,从汉代到唐宋,从晚清到民国,在各种婚礼中辗转腾挪,好似轻功上身。以婚俗专家身份,受邀政府主办的文化周活动,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儿”。好在主持人是熟络的鹏城名嘴-玲珑童鞋,过程自然默契、完美。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警告]《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所以说为什么会被列成禁书。甚至连某宝搜都搜不出来,某逊也是。这本书去年我还在西西弗的时候看到过,还一度把它扔进某当的购物车。辗转不到一年,就成为各大实体书店都不敢碰的禁书。那么里面到底讲了什么“存天理灭人欲”的狂言谰语…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唐德刚笔下的李鸿章,洪秀全人物丰满,他不仅敢说,说的也通透。可惜晚清七十年这本书大陆只有阉割版《从晚清到民国》。尽管很多被删减,我还是喜欢的不行。[心][心]书里做一个敢说的人,现实生活中还是和别人保持距离的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书计划#我刚刚读完了《 从晚清到民国 》,感觉非常有收获,我决定分享给大家,顺便也给自己呱唧呱唧,快来和我一起加入当当读书计划吧! @当当读书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最近读的一本书,秦晖先生的《走出帝制 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群言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2015年11月30日被勒令下架。豆瓣也没有,当当京东也都无货。我是在厦门图书馆借到的,非常值得一读。他们在怕什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从晚清到民国》(唐德刚著)》《晚清七十年》是正版的名字,台湾远流出版社的,大陆嘛,买不到,大陆也有一个删节版,就是现在这本《从晚清到民国》,还好吧,能看,大约也就是这个样子的吧,不过,还《从晚清到民国》(唐...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显明的“阶段性”的。从太平天国到甲午日清战争,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黄海大战到义和团八国联军,从“卖国贼”到“爱国贼”,历史是借鉴,也是重演。(#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一部具有说服力的晚清历史深入研究大作)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太平政权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同吃同住同劳动、最进步的平民政权。但是它却保留了“朕即国家”,君贵民轻的最反动政治哲学。甚至把含义以“人口干戈”为重的“國”学,硬性改为一王独大的“囯”字,作为国号以教育人民。这就是最矛盾和极反动的了。(#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从晚清开始,西方的自然科学教育被引进中国,在回国的早期留学生与外国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到民国期间基本形成了学科体系,建立了专门的教学和研究机构。社会科学各学科也是从西方直接或间接引进并建立的。就是人文学科和中国传统的学问,也是在采用了西方的学科体系、学术规范和形式后才进入现代学术体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肥羊与恶狼的不同在于,中国持续推进私有化改革,把发展寄托在资本的膨胀上。美国则重返亚太随时准备抢劫,航母战斗群成了利益的掘取机。从晚清到民国,中国像一个富裕、漂亮、柔弱的寡妇,谁都可以掠夺她、欺辱她,今天,大国崛起须放弃幻想,解除魔咒从南海开始。@戴旭 强文推荐!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皇城的惊艳在于从晚清到民国的厚重 by July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