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 “做书的人与看书的人之间有一条界线。我愿意做个看书的人因此时时注意站在界线的这边。否则就会失掉读书时不掺私心的那种愉快感,变成另一种人,我可不愿做另一..”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百味人生#你说你喜欢书,因为书是明确的、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不冒任何风险就能享受到的,而生活经历呢,却是捉摸不定的,时断时续的,相互矛盾的。——伊塔洛•卡尔维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明天开始读《分成两半的子爵》。同一系列的另两本前几年已读。我最喜欢的卡尔维诺是《如果在冬夜 一个旅人》(台译本)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目前还是觉得Roman的文笔是最美的且开放式结局大爱,有点像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那种开放结局式小说(今天刚刚看到一个词叫metafiction,恍然被戳感)……9平还没开始研究但感觉是meta-metafiction……【果然我对叙事结构的恶趣味还是没改啊[爱心]】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书是个孤独的行为,她把书当做牡蛎的贝壳,钻在书里就像牡蛎躲在贝壳里一样安全。这间屋子被密密麻麻的书页包裹着,就像在密林之中树叶占据了所有空间一样。 ——卡尔维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我的评分:★★★★ 形式胜过内容。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放弃一些东西比想像中的要容易些,困难在于开始。一旦放弃了某种自己原以為是根本的東西,就会发现自己还可以放弃其他东西,以后又有许多其他东西可以放弃。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苏州·木渎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书是个孤独的行为,她把书当做牡蛎的贝壳,钻在书里就像牡蛎躲在贝壳里一样安全。 这间屋子被密密麻麻的书页包裹着,就像在密林之中树叶占据了所有空间一样。不,这里的书就像岩石上的层理、 板岩上的薄板、片岩上的薄片。《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广州·远景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生日时受赠于一位封面控好友,看完后脑已烧:谁特马能猜到是十个看似毫无联系的故事能出现在同一本小说里完全是因泡妞而生[震惊] 有别于《Identity》一类的懒编剧的地方大概是作者没有用疾病、睡梦等来解释荒诞而是真的有花心思去合理化荒诞,腻害[纠结]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把foreplay写的如此意识流也是醉了,真正的文艺青年应该是看书也能看到高潮[烟火] (看的书是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卡尔维诺:用读者视角串联十篇故事,都只有开头,展示小说创作的心理。迷人的是他的口吻,和现场感的营造。这倒是他一贯的特点!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前言也是这位陆元昶翻译的,我只能说给我的感觉和楼主是一样一样的,这真的不是谷歌翻译的么?百度了一下这位译者,竟然还是什么精通几国语言的奇才[汗][哼]@译林出版社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我的评分:★★★★ 结构实在赞 感觉被狡猾的作者开了一个玩笑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今天,这个夜晚又拾起《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来阅读。对于它的阅读方式是要静静的,安定下心,最好不要吵闹在避免窗子外那么多居住家庭的影响可以房间里放点自己熟悉的音乐,阅读的时间最好安排在夜间十点左右开始,一把舒服的椅子,桌子不可以太高要刚刚把双手扶着的最舒服位置上。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好像看到了本杰明巴顿在俄国第一次相爱的影子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下午茶】你说你喜欢书,因为书是明确的、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不冒任何风险就能享受到的,而生活经历呢,却是捉摸不定的,时断时续的,相互矛盾的。——伊塔洛·卡尔维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