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呼兰河传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大街上的大水坑,家里茅草房年年长出的白蘑菇,后花园里的小黄花…看的时候囫囵吞枣,可是过了好久居然还能反复忆起,像老牛咀嚼,且具体生动。才华,是藏在布袋里的尖剪刀,即使藏着也会有穿透的时候。——呼兰河传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黄金时代★★★★,#黄金时代#很大胆的尝试。印象最深的是丁玲跟萧红谈她从作家到革命斗士的转变:郝蕾和汤唯抬起头,从摄影机里注视着观众的眼睛。设计得最棒的一个镜头,同时演得也是最漂亮。《呼兰河传》中祖父过世后就该结束了,萧红的那段话收尾即可。@微影迷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重读《朝花夕拾》后又看完《呼兰河传》,不觉时光几度,波折流转。有人跨过生命的苦,趟过岁月的伤,怀揣为天地立心的使命,却总在风雨磨难后的某个夜晚,泛着泪光写下记忆褪色前最后一抹,还有那少年稀疏平常的细碎呢喃,最后哭倒在回忆不起的童年鲜活的模样里。故园风雨后,到底是意难平。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点儿看呼兰河传,读到写“豆腐加上点辣椒油,再拌上点大酱,那是多么可口的东西“心想,嗯的确是。又写“一定要多浪费两碗苞米大云豆粥的“心想不错原来那时就这么吃,再写“那买不起豆腐又老被诱惑的人就多吃几口辣椒,辣得满头是汗”心想唉可怜我亦如是,再再写“不过了,买块豆腐吃去”,可爱煞。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因为工作不能静下心看呼兰河传,顺手拿起同事桌上的书翻起来。没有收获太多的拍照技巧,倒是让我泛起回忆的层层涟漪,儿时黄昏时分的袅袅炊烟,童年独自坐在土城墙上等日落。我们这代人如此喜爱逛古城也许是因为童年的老城已不复存在,梦里的记忆只能到其他古城去寻觅踪影。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因为黄金时代,喜欢上了萧红,看过呼兰河传,觉得,纵使她有百般不是,依旧只是喜欢她,更何况她是完美的、无瑕的(原来崇拜一个人是如此鸡冻[太阳][太阳]…………)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萧红先生在《呼兰河传》中写野台子演戏,小姑娘、小小子们可以借机对对眼,估计搁今天就没这作用了。倒是老太太们也不少,但不至于和小媳妇们,台上打假的,台下打真的了[偷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6/100 #改变自己训练营# 【成就】4 【幸福】5 【感悟】不大悲大喜 【三件事】 1. 照顾妈妈 2.看完萧红的《呼兰河传》 3.无 小确幸:太阳出来了 @十点读书会 @古典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呼兰河传!今天正好看到这里,太应景了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走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 / 呼兰河传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点东西#今日七月半中元节《呼兰河传》中这样写到: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来首——》《中元日赠张尊师》唐·令狐楚,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玄都永日闲。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呼兰河传》 我的评分:★★★★ 用个旁观人的视角,描写了幼年时的一些人物。这些人物已归西,种在记忆里的是很多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和奶奶。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鬼节鬼话: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中元节#「呼兰河传」里有关中元节为啥放河灯的解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第一本 呼兰河传 萧红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呼兰河传》 ★★★★★ “在从北至南的火车上看的,书中白雪皑皑,窗外绿野苍苍,太适合旅途了。写得果真好(尤其在那个时代),看得欣喜又心痛,情绪却刚刚好,不负盛名。”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