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十八春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看到他们还在一起,我并不觉得痛心了,反倒像是看一场青春勃发的电影到了大结局。他们在高原雪山上的合影,笑脸太激励人心了。我内心终于迎来了《十八春》那样的ending——对着沈世钧和他的妻子真心祝福地鼓起掌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十八春尽人犹在,半生缘了影渐衰。 时过境迁双凄凉,物是人非嗟怎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生的事,有谁说得清呢?《红楼梦》里一心要嫁给宝玉的袭人姑娘有一天替宝玉换下一条绿色汗巾,她哪里知道她将来要嫁的夫君会是这个汗巾的主人蒋玉涵,而《十八春》里世钧失去了他最爱的曼桢,而最终伴他到老的是平庸贤惠翠芝……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模仿张爱玲的大多只是得了形,模仿到那股子上世纪二十年代奇怪的文风。当代也只有一个人得了神,没有那种奇怪的文风,毕竟白话文在过去的一个世纪进化很多,但是她书里那些短暂的爱情,现实的男女,不厌其烦的细节,克制的心理描写,总让我感觉在看十八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你这样我就很尴尬了[斜眼]@浮云菌Luis 我知道你一定记得十八春是什么的对吧[闭眼]@木子金金金木木木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十八春》[赞]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更:人人想方设法去争夺眼前金苹果,费尽心思摘到手才发现全不如自己想像。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 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十八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智能君对你说晚安#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张爱玲《十八春》晚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黑夜如墨/月夜无歌/那轮灰色的暗月/让人突然想起民国的那个隐于月下的女子/撩拨寂寞的弦/在朦朦胧胧中织就自己的梦/十八春里的那场倾城之恋/红玖瑰似蚊血白玖瑰遗落成饭粒/唯有这千万年高悬的月/发着或皎洁或惨淡的光/在黎明到来时/被人心扫荡成希翼/成一首诗 莆田·拱辰街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以前不知道半生缘还有个名字叫十八春,十八个春天的等待,一直记得小说中写的那句话:世均回南京的家,曼桢在上海,他在南京的雨夜里想起了她,故乡就变成异乡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不管将来是什么样的人生, 事到如今也许只能有十八春的缘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 十八年不过指缝间的事 对于年轻人而言 三年五年就可以一生一世.” 「十八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十八春 春来春往终成遗憾 半生缘 缘起缘灭恰似叹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种时候想起了十八春 三十岁之后 三年五载也不过成了指缝间的事?而等你的人到底是来过还是擦肩或是还在路上?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半生缘不及十八春,因为十八春更真实诚恳,更具有时代的难得的衔接性,它是一种起承转合,就算是看错了历史认错了人,也应该原样录存,不必再改,可以新写,因为文学本来就是一种人类错误,它表征着失身,而不是成神。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半生缘》中曼桢为何原谅祝鸿才?》图:Pluto文/飘雨桐《半生缘》原名《十八春》,曾是《亦报》的长篇连载。张爱玲一再修改,最后才是展现在大家面前的优秀作品。也许,大家更愿意记住的便是那句《半生缘》中曼桢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