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老残游记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正在看《老残游记》。来自网易云阅读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人瑞用筷子在一品锅里捞了半天,看没有一样好吃的,便说道:这一品锅里的物件,都有徽号,您知道不知道?这叫怒发冲冠的鱼翅;这叫百折不回的海参;这叫年高有德的鸡;这叫酒色过度的鸭子;这叫恃强拒捕的肘子;这叫臣心如水的汤。[哈哈]——《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312@365》年华,我又是现在才起床,不过和昨天一样,是早就醒了,但外面冷得慌,懒得起床,就躺在被窝里看了一会书,看的是老残游记,儒林外史,德鲁克312@365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看着这本偶然遇到的《老残游记》,越看心里越沉,一本清代小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现代中国现象的影子,是制度?是民众?谁引导谁?根深蒂固的思想?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讲过一句话,说其实清官有时候比贪官还可恨。贪官无非就是贪点钱,但他毕竟要找各种机会让钱生出来,他才能贪一点。但清官就不一样了,清官仗着自己不贪钱,就往往带着强大的道德正义感胡作非为 分享自Kindle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老残游记》里有一段论儒释道以及外来宗教,说道:“若有的教说,为教战死的血光如玫瑰紫的宝石一样,更骗人到极处!”但是我的书上写的是“若回回教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老残游记》中有句“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其中“三宿空桑”典故出自《后汉书·襄楷传》,襄楷上书桓帝“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讲的是佛陀传教,不会三次宿在同一棵桑树下,只为着避免日久生情。而此处用“空桑”则对比更加鲜明:人都混淆是非了,桑树竟无心!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8岁之前,大家个个如同黄金时代的完人,蒙着黄灿灿的光,急公好义,挥金如土,又敢于不计投入产出地去爱和憎恶。等开始自个儿挣钱,土里刨食,走上理性的四环路,青春戛然而止,余生是一出漫漫的老残游记。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抄録鐵雲公老殘遊記第九回詩六首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顾颉刚年谱有一条,记载他在1921年9月,看过梨花大鼓艺人李大玉的演出,后来特别感兴趣,又连着看了两次。李大玉的唱盘我就听过那半张《黛玉葬花》,反正我听谢大玉、李大玉的唱盘,跟那个《老残游记》里讲的“白妞说书”的描写,那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自从三宿空桑后 不见人间有是非」 《老残游记》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窝在床上,不想起不想起……然后,把《老残游记续集》看完了@掌阅iReader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明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还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吴...吴...什么的...噢天,忘记了!我能说出这些只是因为初中奥语要求背诵。可我一本都没看过,连老残游记都没看过,可耻。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旧时求学时购得一本《老残游记》,近日整饬书阁又重新翻得。书饰虽不精美,但却多了一份怀旧,让人心生亲切。得空翻阅,更是着迷于书中的文字。不得不说,刘鹗先生对语言的运用,对生活的观察,对细节的描绘,堪称艺术。 台州·石浜公园(商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老残游记》是很好看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晚清刘鹗科场屡试不及,曾因行医开错药方官司缠身,后谋到官府一差事,又因不善左右逢源,虽治黄工程成绩斐然终不得提拔,刘鹗转为经商,为承包铁路工程,他向翁同龢贡以价值连城的字画,翁同龢说他是癞蛤蟆吃天鹅肉,原来工程早被内务大臣荣禄拿下,切肤之痛的他最后却因写下《老残游记》而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