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万历十五年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按着固定节奏流逝的时光之中,既缺乏动人心魄的事件,也缺乏令人企羡的奇遇。 《万历十五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炫美腿大赛# 【忘了时间的钟[星光]《万历十五年》】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也许读书的意义就在于 可以逐渐摆脱人云亦云的束缚[微风]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当当狂购了一堆书,消费近300!果然在支付宝有钱时不能逛书店![doge]那么——[拜拜] (附书录:7本明朝那些事,大国崛起,万历十五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追风筝的人,活着,围城,解忧杂货店,嫌疑人X的献身,三重门手稿) 下学期要借书的联系我呀~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大众书局买了一本“万历十五年”,由黄仁宇先生译自自己的英文著作“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两年前的这些日子左近时,第一次一个人出来,在601上奔赴预览即将面对的大学,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正靠在椅背上读书,穿长裙的不知名学姐。如今,两年后大学四年已过半,我拿着同样的这本万历十五年坐在601上,不知道身边有没有一个也在幻想着未来的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00天阅读计划#,第三天,实事求是地说这本书我不是特别感兴趣,万历十五年不过我会坚持看完。@十点读书会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接近他的人可以看出,皇帝陛下正在越来越感到生活的单调和疲[笑cry](《万历十五年》别想歪,瑶瑶还没死) //@UPASC_车口骑士王狗:Yes,a dying for many hath here been devised ,which glorifieth itself as life:verily,a hearty service unto all preachers of death.//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00天阅读计划# 8/100《万历十五年》第一章节读书总结@十点读书会@warfalcon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围城》现在还是个开头,总也静不下心来看。《万历十五年》就是开了个头,觉得无聊放弃了。另外这个书单里还可以补一个《达芬奇密码》,前5章是忍受,后面全是享受,根本放不下来直到读完。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自从有了Kindle很喜欢看看有什么新书可买,看完万历十五年就来看人类简史了,读了样章后就觉得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回家和旅行路上翻翻不知不觉也读了一半,里面很多观点都挺有新意的,但有些地方真的不像是以色列人写的,不知道是不是译者有所修改把例子中国化了。总之还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推荐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法律应当是道德和日常的缓冲地带…全国的读书人相信性善,则他们首先应该抑制个人的欲望,不去强调个人的权利。在这种以公众利益为前提的条件下,政府中枢才有可能无须考虑特殊需要统一管理全国。这是一种笼统的方法,也是一种技术上简陋和没有出息的办法。…文极则质,周而复始。——《万历十五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万历十五年还是你推给我的@我了个哈哈 //@二小姐家那位矗矗:推荐一个追风筝的人 //@全球奇闻趣事:[笑cry]//@韩冰雪韩冰雪:多读书多看报 少吃零食多睡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万历十五年。 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李贽、俞大猷、戚继光……际会在这历史的烟云里。 戚继光,既精通政治间的奥妙,又拥有刚毅果决的军事才能,运用老庄的“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智慧,在沉闷的万历年间,抹上了浓墨重彩。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书香门第# 【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是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经典之作。它的重要在于,《万历十五年(增订本)》提供了一种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颠覆意义的叙述历史的新方式。在此之前,国人的历史写作,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政治宣传的一部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万历十五年》《吴越春秋史话》,原来可以把历史写得那么好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海瑞从政二十多年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纠纷。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这就是说,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万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