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野棕榈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02:16:58
的评论看书看到野棕榈的结尾(以下皆为quote):“女人因流产失败而死去,男人仍在监狱,被判刑十年;有人给他的囚室带来一粒白药片,毒药;但是他很快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因为惟一能延长他所爱的女人的生命的办法便是把她保留在记忆中。”这不就是卡西吗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02:16:58
的评论我很喜欢《野棕榈》中时间的微小错位,在同一位讲述者的叙述中似乎存在着两种时间,一种是记忆,充满着孔洞、缝隙,另一种是当下的时间,于是现在进行时的讲述得以回头凝视它自己所处的环境,而记忆也超越了过去,与当下相连。福克纳很巧妙地是把具有温度差的想像与现实、记忆与讲述缝合到了一起,时间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02:16:58
的评论杉元的表情看得我好心疼他就像野棕榈里的男人 在虚无和悲伤之间永远选择悲伤 那些死去的人 为他而死的人 被他杀死的人 全都能因为他活着才能继续存在 而他自己也会因为记忆而变成精神上的不死身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02:16:58
的评论呜呜,其实我有时候看到六火还在提自己要赎罪会想到野棕榈的结局,关在监狱里的威尔伯恩扔掉了别人悄悄送给他的那片毒药,“因为延长他爱人生命的办法是把她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当她不再存在时,我记忆的一半也就不在了;但假如我不再存在时,那么所有的记忆都不复存在。是的,在痛苦和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02:16:58
的评论《野棕榈》读完,应该是我难得阅读体验比较流畅的福克纳作品。。。唯一不爽的是很不喜欢出版社自己在书中加的解读。。。。。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02:16:58
的评论《梦游人》的独创性。第一,结构的独创性:福克纳的《野棕榈》,两条互不相干的情节线以对位法的形式推进;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拉什迪的《撒旦诗篇》,三条线索,莫斯科/伦敦的现实,《圣经》/《XX经》的重述,玛格丽特/阿伊莎的故事;《梦游人》走得更远,不但有五条线索,而且文体各异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02:16:58
的评论【投稿】“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不存在;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是的,他想,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野棕榈》[美]威廉·福克纳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02:16:58
的评论雨天读福克纳。开始读《野棕榈》是因为戈达尔《精疲力尽》里的女主引用了这本里的话~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公园里有黄色的牡丹 和矮小的野棕榈 上面结了一块块小果实 两天不去散步 粉红色的牡丹已凋落 路边的玫红在喷泉似地怒放 而家乡的艳山红也该在山崖喷血了吧~[许愿]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整个下午都在想福克纳的野棕榈 老人河里的犯人高个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studyaccount#DAY31 “他想,在悲伤和虚无间我选择悲伤”——《野棕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那天在咖啡店门前坐等的五个小时,重看了野棕榈。 日本·歌舞伎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星星][星星][星星][星星],突然发现,北西2好像采用了福克纳在《野棕榈》里的“对位法”。不同的是,北西2里的男女主角比起野棕榈里的主角,对位故事、对位情感的明线和暗线都更明显,而且最后得到了交汇。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有多少我们失去了才珍惜#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经不在了;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是他,他想,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福克纳《野棕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村子》里的福克纳如此陌生,仿佛是玩腻了形式革命之后重新回到了南方文学传统(也许是从《野棕榈》中的《老人河》部分就开始的复返)。既古典又现代。在世界文学谱系上,他秉持的纯粹是由塞万提斯开创的那一传统。因此,《村子》是现代主义语境下的乡土文学,是口头文学在二十世纪的登封造极之作。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朝花夕拾】看到电视一句台词:我们从恋爱到结婚到离婚,都是认真的。对,是的,我也是! 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经不在; 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 是的,他想,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 ——福克纳《野棕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