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岁时记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岁时记:立秋日,很棒很吉祥的good day。收到干妹妹抱着快半岁的干儿子从国内发来的合影和祝福,大胖小子长得真像妹夫。周末给自己蒸点虾饺和烧麦来吃吃,以示庆祝。[鼓掌][玫瑰]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立秋节] 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晚安#岁时记的大家合影结果我道长号过去凑了个热闹[愛你]师父父欢迎回来么么哒!(づ ̄ 3 ̄)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荆楚岁时记》:汉武帝令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郭知州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织女取机石与骞俱还。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客星犯牛女。 机石为东方朔所识。[奥特曼]“倩语张骞莫辛苦,人今从此识天河”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关于#牛郎织女#故事中所映射传达出来的意识形态,南北朝时期的两个记载(任昉《述异记》宗懔《荆楚岁时记》)内容是一致的:天帝令织女下嫁牛郎,后又将二人分开,从结到离都是父权做主——女儿没有自自主权。这是一个父权家长制的版本。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岁时记# 早九点之前的九海百盛门口,不是兀自high起来的促销展台,不是比南京东路略少的各地游客;是匆匆忙忙赶着上班的人,是一个凉面凉皮凉粉流动摊位和一个粢饭团豆腐花流动摊。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腌菜岁时记 网页链接 (@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六月乃大雨时行之际。凡遇连阴不止者,则闺中儿女剪纸为人,悬于门左,谓之扫晴娘。” ——《燕京岁时记》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一旁的细竹帘上,满满几十个小瓷碟,渍物被切成细块供试吃,软绵绵的紫色茄子、带一丝辣味的小红芜菁、嚼劲十足的褐色高丽菜、散发药香味的土黄色牛蒡、咬起来稠汁满溢的紫苏山药、酸咸甜味交杂的柴渍,五彩斑斓如同一卷铺开的京都岁时记。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七夕习俗之“喜蛛应巧”#“喜蛛应巧”之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南朝时的做法如《荆楚岁时记》中所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此处的“喜子”为小蜘蛛。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七夕民俗#“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七夕真相#单身贵族买书过节#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见于南北朝《荆楚岁时记》,织女是玉帝的孙女,天天只知道织布杼衣,玉帝可怜她一个人,就把她嫁给了老实放牛的牛郎,没想到两人结婚后耽于享乐,织女不织布了,牛郎也不放牛了,玉帝知道后大怒,就画条银河把两人给隔开了,一年只许七月七见一次。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据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可知,早在南北朝时代,七夕节的风俗就已形成:搭建彩楼;女性们在彩楼里摆设瓜果,焚香祭祀牛女双星,向织女“乞巧”;组织月下穿七孔针的比赛;一旦有蜘蛛在作为祭品的瓜果上结网,则认为是“得巧”的瑞兆。此后这些古老的仪式便被一代代的传承下来。 @衣礼汉服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最饿的时候读《寒夜客来》,就像在最饿的时候读《燕京岁时记》一样,生出吃遍天下的豪情壮志,然后实在饿得不行,煮了一碗速食拉面[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