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前段日子尽做无用功:投入精力浪费时间,放弃生活习惯。犹疑却又有无奈。准备回归!第一次读歌德还是身处少年时《少年维特之烦恼》,后来大学借读《浮士德》,隐晦生涩,只残留欲望和悲怆。记不得何契机对他重生兴趣,重读之外还想再深入了解,这是我接下来的“追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太重要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少年维特之烦恼 一点相思, 两行清泪, 三言难抒, 四事不通, 五脏六腑 皆苦楚, 一颗心 七上八下, 九曲肠断, 十分想念, 百思量,千挂念, 万般无奈把君怨。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茶花女》和《少年维特之烦恼》》爱情悲剧从来都是永恒的话题,说不完道不尽。西欧的两位大师小仲马和歌德笔下的两个悲惨的爱情故事又有着如此相似的地方。两本书中的男主角都是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茶花女》和《少年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春之觉醒》】好美,玻璃彩绘的画风仅此一家,少年,你的爱情就像烟花,绚丽,可是凋零也是如此的快。献给每个16岁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纯净而不掺杂的爱慕,人世间最奢侈的事情莫过于在这样的梦里永远不要醒来。[哎呦熊震惊] 滨州·鲁信花园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发表了头条文章:《读《少年维特之烦恼》》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坐在石凳上,面对着碧绿的小湖。波光耀眼。我想起少年时,坐在这读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我眼里噙满泪光。少年的岁月,已远去,我仍然体味到少年时坐在石凳上的温度。与过去不同的是,幻想没有,心很难得静下来,读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果戈里、雨果等他们的小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少年维特之烦恼,主人公走到自杀这条路1他是个多愁善感的有识青年;2,他对别人的未婚妻一见钟情;3在郁郁寡欢中自杀了。而副西皮杀爱人场景走了1受为救攻,瞎了2受遇到的小姑娘是个假瞎子,胆子小3坏人利用受看不见,博取受的信任4攻因为某些原因不能说话。5场景达成6小姑娘告知真相,受自杀。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无畏一专现在听还是屌炸,最记得那句乐评“音乐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她说和我们在一起就无所畏惧,我也想对她说同样的话。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人的理解能力跟经验严密挂钩,小时候看过的书都是烧文字,化成了灰,随时间湮灭掉,拿出来吹吹牛皮仅仅用一句“读过”草草了事。如今再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哲学家,悲观主义的人生观让疼痛钻到骨头缝里去。想必活到五六十岁再重读该是另一番景象,说不定能看到乐观的终极解脱呢。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谁是第一号人物呢?在我看来是那个眼光过人、又拥有很大权力或工于心计、能把别人的力量和用来实现自己计划的人。—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郑州·21世纪社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影响爱情观的作品[鲜花]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夜读 | 才能造就于寂静,品格形成于这世间波涛】1749年的8月28日,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歌德出生。他用了近61年,才完成伟大诗剧《浮士德》;却只用四个星期,就写成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今晚,让我们重温经典,缅怀巨匠。 夜读 | 才能造就于...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阅读歌德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之时距今已久矣。依稀记得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时是手抄本。那个年代是禁书。浮士德读来很晦涩。它是一灵魂与时代精神复兴的发展史。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契合与诠释。此时觉得自己在那个年代能静下心来读这么一本巨著也堪称耐心。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看完平凡社1959年出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高桥健二译)和“女人的一生”(小林龙雄译)(断断续续至昨天读完,今天看完的书后解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749年的8月28日,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歌德出生。他用了近61年,才完成伟大诗剧《浮士德》;却只用四个星期,就写成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英美名篇精读课#少年维特之烦恼英文版p1-p7:中文版看过了,昨天把英文版看了几页。看了维特写的几封信。从他的信中可以看出维特自身是一个非常热情活泼的人。对待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快乐与热忱。在读杨武能先生所翻,好多处就让我有用笔勾起来的冲动,读英文版更甚。书在手边,陪伴开学成长@孔玮Vi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