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叔本华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人生如歌# 青年是诗歌丰收的季节,而老年则更适宜哲学上的收获。-叔本华-[玫瑰]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反身性理论是在认识了1情境的不完备性和2参与者的偏向而提出来的。我觉得这样的认识和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世界的体系非常类似,可能后者还更为妥当。1最早康德说出,在事物与我们之间总有居间的智力在,所所以这些事物不能按它们自身在本体上原是什么而被认识。2不同于自然科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叔本华说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厌倦,即使我们幸运地远离了痛苦,也会因为靠近厌倦而变得不幸福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晚安生命#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时,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的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最大的愚蠢是为了金钱、晋职、学问、声名,甚至为了片刻的欢娱而献出自己的健康。我们更应该把健康放在第一位。(by叔本华)晚安,祝各位好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早安利辛#人可以敢爱敢恨,但不要屈从于爱恨而沦为感情的奴隶。聪明人懂得掌握处事的智慧,他们既不屈从于爱也不屈从于恨。或许听从于情绪的指挥可以泄一时之愤,尽一时之兴,但是若明智的话,就不会听情绪的话而是理性的箴言。——叔本华《论了解他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快乐总是短暂的, 而人们总是不愿意面对现实! 成长就是在岁月磨练,经得起风雨— 叔本华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不止一次带着几分犹豫把一些命题公之于众——因为它们有违通常的见解——但在这之后,我很惊讶也很高兴地发现:在古老的伟大的思想家的著作里,也有与我相同的见解。”(叔本华) 叔本华:读书是别人代我们思想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恐惧与爱本是相对立的。恐惧让人无法感觉幸福,而爱着的人永远是幸福的。而我们只有真正懂得了爱自己,给自己的内心填上满满的爱的能量,才有可能将心中的恐惧渐渐驱散。“我的拥有就在我身——这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这是叔本华的说法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而有才能的人会设法利用时间。(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 ,送给今天依然在努力工作的你们。尤其是#刘雯#,你。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政治家中占17%的人有明显精神病特征,如希特勒、林肯、拿破仑;科学家中占18%,如高尔登、门德耳、安培、哥白尼、法拉弟;思想家中占26%,如罗素、卢梭、叔本华;作曲家中占31%,如瓦格纳、普契尼、舒曼;画家中占37%,如凡高、毕加索、;小说家和诗人中占的比例最大竟达46%,如福克纳、普鲁斯特、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的人生观受他影响很大『叔本华: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叔本华: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群里面就fate的问题讨论起了西方哲学史…嗯。我觉得蘑菇写的时候没有想这么多。但是我怀疑老虚是不是故意描写了奉行边沁主义的切嗣一生的悲剧,“功利最大化的行为是正确的行为”,和教会组:“个人的自由凌驾于群体的规则”之间的哲学战争……想起了有个同人就叫做哲学战争呢。不过麻婆方面是叔本华。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三天长假天天上班,还好有书相伴,不曾孤单。叔本华曾经说过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我想我还是选择高雅一点的东西吧[挖鼻屎][挖鼻屎][挖鼻屎][挖鼻屎][挖鼻屎]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一些人说四大是最好的平台可以啪啪啪有个美好灿烂的未来 一些人说这个年纪在这里是二十年前对十年前的梦想 进退都是一个好的结局 答应过别人的事情应该做到 况且又不是不好的事情 即使有更好的选择 那又怎么样呢 与叔本华的共鸣 仿佛是一种宿命 一见如故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叔本华: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指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 ——叔本华 叔本华: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而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中摇摆。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 叔本华《悲 观论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