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禅话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平凡的人睁着两眼看世界,经常看错。不平凡的人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世界,一目了然。超凡的人闭着双眼用心看世界,所看无差。#延参法师禅话#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们赤手空拳、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一无所有。长大成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众生、国家、父母、师友们给予的恩惠。我只有负别人,别人并无负我之处。因此,要尽我之所有,尽我之所能,贡献给世界的人们,以报谢他们的恩惠——南怀瑾《禅话》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凡是学佛学禅的人,首先要建立一个确定的人生观…我们赤手空拳、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一无所有。长大成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众生、国家、父母、师友们给予的恩惠。我只有负别人,别人并无负我之处。因此,要尽我之所有,尽我之所能,贡献给世界的人们,以报谢他们的恩惠——南怀瑾《禅话》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臥虎山房讀書記#及至现在,人们讲佛谈禅又一变而成为人生励志了,书店里卖一些现代版的佛经禅话常常会和《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快乐人生》这类书摆在一起,这一样是时代大风气使然。在宗教的种种要素之中,教义往往是最不重要的。 ——熊逸「八戒說禪」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随缘便自在》德升时装官方商城没想到前几天看到各大媒体的新闻发布会》《星云禅话》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法眼文益禅师在庆辉禅师处参禅时,始终不能契悟入道,于是,他就辞别庆辉禅师,开始云游四方。《随缘便自在》德升时装官方商城没想到前几天看到各大媒体的新闻发布会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日本军阀火烧佛寺 住持临终一语惊世_故事事迹_学佛社区网 编者按:今天这篇故事,摘自《星云禅话·百味具足》,原题为“灭却心头火自凉”,主人公是日本战国时代临济宗僧快川绍喜禅师。正如星云大师所说:“真正的禅者,即使面临险恶的环境,也能放下万缘、提起正念。”快川绍...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很明显,历史上的禅话只是一套官话,如果仅此而已,那诸法简直是太小儿科了。问题是,有几个人愿意听他们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奇事:禅师三十年后回乡竟然不认失明老母》转自天祥阿比甲当嘎的博客编者按:今天这篇故事摘自《星云禅话·百味具足》,原标题为“诸佛不欺”,主人公是唐代高僧黄檗希运禅师,其法嗣临济义玄禅师开创临奇事:禅师三十年后回乡 竟然不认失明老母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修炼自己 每日禅话 958》 (来自 @头条博客) 修炼自己每日禅话958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黄道吉日# 9月3 |宜:嫁娶 订盟 纳采 祭祀 斋醮 普渡 解除 出行 会亲友 开市 纳财 修造 动土 竖柱 上梁 开光 开仓 出货财 纳畜 牧养 开池 破土 启钻 | 忌:出火 入宅 盖屋 安门 安葬|喜神:正南 福神:西北 财神:正南| 彭祖百忌:壬不汲水更难提防 午不苫盖屋主更张 GO☞ 网页链接 @生活禅话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分享自小熊之家《人生旅程 - 每日禅话 657 人生旅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生活的所有同情和忠告,就是需要我们尊重客观事实的本质,清醒自我存在的利益,达到一种规范和制约,改造命运的质量和方式,活成一种生活的方法,每个人都是故事的诉说者,让命运更悠然,更客观,更坦率。#延参法师禅话人生#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生活需要规范和磨练我们的人生信念,看取莲花净,内心不染尘,仰头是青天,低头是流水。人生总是要经历西风的吹打,恩怨情仇的劳心,上山须弯腰,同路知让人,人生的幸福,本来就建立在对人生的信念上,不必出众,但须出力。(延参法师《微·禅话》第1辑,第52页,第3段)[祈祷][祈祷][祈祷] 石家庄·大石门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禅话箴言】人事可凭,天道不爽。——《心相篇》 【译文】可以凭借人事,验证因果报应的准确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生活中的得不到、舍不得,都是生活的内容,也都是生活的美好。 #延参法师禅话人生#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下午茶】 不惜牺牲自己而为世为人,济世利物。大乘佛学所说首重布施的要点,也即由此而出发。这种精神不但与孔子的“忠恕之道”,以及“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入世之教互相吻合,而且与老子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效法天道自然的观念,以及“以德报怨”的精神完全相同。—南怀瑾《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