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我电子书电子书下载 -- 最新最全的电子书下载网欢迎您^_^

logo

所有资治通鉴(全四册)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算来一梦浮生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汉武帝)东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验;然益遣,冀遇之。</p>

来自微博用户算来一梦浮生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秀收郎文书,得吏民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秀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p>刘秀的手腕与胸襟着实让我汗颜。

来自微博用户算来一梦浮生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王知其意,敕令降者各归营勒兵,自乘轻骑按行部陈。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p>在佩服刘秀收服人心的同时,我要说一句:推心置腹这样的方式也只有你在掌握了主动权的时候才能去用,而且要看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要知道,人与人的差别胜过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别,盲目套用会害死人的)。

来自微博用户司哲佳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初,廷尉梁相治东平王云狱,时冬月未尽二旬,而相心疑云冤狱,有饰辞,奏欲传之长安,更下公卿覆治。尚书令鞫谭、仆射宗伯凤以为可许。天子以为相等皆见上体不平,外内顾望,操持两心,幸云逾冬,无讨贼疾恶主雠之意,免相等皆为庶人。后数月,大赦,嘉荐「相等皆有材行,圣王有计功除过,臣窃为朝廷惜此三人。」书奏,上不能平。后二十馀日,嘉封还益董贤户事,上乃发怒,召嘉诣尚书,责问以「相等前坐不忠,罪恶著闻,君时辄已自劾;今又称誉,云'为朝廷惜之',何也?」嘉免冠谢罪。事下将军中朝者,光禄大夫孔光等劾「嘉迷国罔上,不道,请谒者召嘉诣廷尉诏狱。」议郎龚等以为「嘉言事前后相违,宜夺爵土,免为庶人。」永信少府猛等以为「嘉罪名虽应法,大臣括发关械,裸躬就笞,非所以重国,褒宗庙也。」上不听,三月,诏「假谒者节,召丞相诣廷尉诏狱。」   使者既到,府掾、史涕泣,共和药进嘉,嘉不肯服。主簿曰:「将相不对理陈冤,相踵以为故事,君侯宜引决。」使者危坐府门上,主簿复前进药。嘉引药杯以击地,谓官属曰:「丞相幸得备位三公,奉职负国,当伏刑都市,以示万众。丞相岂儿女子邪!何谓咀药而死!」嘉遂装,出见使者,再拜受诏;乘吏小车,去盖,不冠,随使者诣廷尉。廷尉收嘉丞相、新甫侯印绶,缚嘉载致都船诏狱。上闻嘉生自诣吏,大怒,使将军以下与五二千石杂治。吏诘问嘉,嘉对曰:「案事者思得实。窃见相等前治东平王狱,不以云为不当死,欲关公卿,示重慎,诚不见其外内顾望,阿附为云验,复幸得蒙大赦。相等皆良善吏,臣窃为国惜贤,不私此三人。」狱吏曰:「苟如此,则君何以为罪?犹当有以负国,不空入狱矣。」吏稍侵辱嘉,嘉喟然仰天叹曰:「幸得充备宰相,不能进贤、退不肖,以是负国,死有馀责。」吏问贤、不肖主名。嘉曰:「贤:故丞相孔光、故大司空何武,不能进;恶:高安侯董贤父子,佞邪乱朝,而不能退。罪当死,死无所恨!」嘉系狱二十馀日,不食,欧血而死。</p>

来自微博用户算来一梦浮生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p>

来自微博用户算来一梦浮生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辞别之后,独坐不乐,因就车归,伏轼而吟,瞻望永怀,实劳我心。诵及《采菽》,以增叹息。</p>

来自微博用户算来一梦浮生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p>

来自微博用户算来一梦浮生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左雄上书汉顺帝:<p>臣闻人君莫不好忠正而恶谄谀,然而历世之患,莫不以忠正得罪,谄谀蒙幸者,盖听忠难,从谀易也。</p>此言前半句未必,后半句倒是说出了人性之常。

来自微博用户算来一梦浮生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盖为国之法,有似治身,平则致养,疾则攻焉。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p>

来自微博用户元勰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王猛死前劝告苻坚不要伐东晋,自己内部不稳,应当先为解决。这话建议的确实中肯。因为慕容家那么多人在边上。苻坚这个人不仅多疑,还有些固执。比如王猛建议诛五公以安境内,苻坚心怀仁义,不肯。最后一个个起兵作乱,差点就把自己国家搞没了。苻坚还在坚持。苻太后杀苻法就是为了内部稳定,防止苻法作乱的。因为当时只有他有这个能力。可惜啊,还不听。五公作乱也就是这个问题,最后也因为这个问题被灭的。   最佳的办法是处理慕容垂和慕容家的人。才有机会。慕容垂和刘渊不同。齐王司马攸担心刘渊是匈奴人,其心必异,见其大才,所以要杀他。刘渊造反完全是因为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见中原混战,所以给了他可乘之机了。而慕容垂完全是狼子野心,无路可走,投奔人家,最后还把人家的家底都给端了。这样的事情怎么做出来的。   虽说先大爱社会也有这种事情发生,但至少不应该这种结果啊。重用慕容垂完全是养虎,而苻坚还以为自己得到了一员大将,他就是和石勒一样的人物。不能留太久。之前没事完全是因为有王猛压制着。一旦失去王猛,苻坚自己是驾驭不了的。 Ps:看完司马光的论述,还是觉得自己太浅薄了。苻坚之忘不在固执,而在骄傲。因为之前路子走的太顺了,以为自己可以一直这么顺下去。之前的动作已经耗光了自己的实力了。兵力根本就不够的。这种结果怎么算呢。最后只留下自己的骄傲而死了。国家的稳定才能让其他人没有可乘之机。比如慕容垂、姚苌等!

来自微博用户AgentKoo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看人,平时要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

来自微博用户鼓楼翩西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套用现在电视剧名的娱乐性说法,称刘邦、项羽为“楚汉双骄”。楚汉争霸时间不是很长,四年左右,但期间故事,却跌宕起伏。 按照一些史学家的说法,是政治引导了战争。在这个层面上讲,楚汉确实是因为双骄的不和,而引发一场不得不战。既然战,必有胜负。众所周知,汉王刘邦最后得到了天下。但西楚霸王也不见得就是低人一等。坊间也不少为其扼腕叹息的。谈的最多的是“卷土重来未可知”,是的,不少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足见西楚霸王的英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的,深得民意的。 在我看来双骄是没有谁胜谁负。读史是为明今,正己。一直假想,如果青少年为项羽,中老年成刘邦,那应当是真正的楚汉之雄了。兼有楚汉双骄之才能,这也才不枉苦心读史。 项羽,少不读书,合青年品性,习剑觉得一人之力不过尔尔,下定决心要学“敌万人”的将法,领兵作战。当然,少有奇志,后也果然成为万万人之上的霸王。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足见其英雄气概,杀了领队将军,请命带队,以必胜的信心带羸弱且人数处于劣势的残兵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百二秦关终属楚。楚汉争霸时期也有一场名垂千古的“彭城之战”,打败的是刘邦联军,也是以少胜多,但这次的战术思想是声东击西,绕道从后方打联军,起早偷袭。这一战本来是刘邦联军占尽优势的局势,被霸王打的七零八落。霸王英气逼人,英雄盖世,少当如是。 刘邦,市井布衣出身,以自己的远见卓识,识人,用人,聪明灵活的在乱世中闯出一条自己的路,成就天下霸业。他身边的萧何、曹参、张良、韩信等绝世才人,愿为其肝脑涂地,不得不说其将才非凡。自身无英雄武功,却识人有余,用人有度,这种领导才能,应该说是我辈后期发展的方向。其百折不饶,坚定革命到底的思想也是值得钦佩的,不论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困难时期,以保本为指导思想,深积后发,还是被逼入蜀,不贪图一时之乐,依然“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抗战,都说明其非凡的见识。也许真正打战,带兵的时候,刘邦多有败笔,但其领导高度的见识,度势,识人,用人,就可以带领万千能打战的,懂战略,懂治理的人才,用授权的方式夺天下了。这就是领导的魅力。汉王将才,足计非凡,老当如是。

来自微博用户元勰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初,夏侯渊战虽数胜,魏王操常戒之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及渊与刘备相拒逾年,备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营于定军山。渊引兵争之。法正曰:“可击矣。”备使讨虏将军黄忠乘高鼓噪攻之,渊军大败,斩渊及益州刺史赵。张郃引兵还阳平。是时新失元帅,军中扰扰,不知所为。督军杜袭与渊司马太原郭准收敛散卒,号令诸军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权宜推为军主。出,勒兵按陈,诸将皆受节度,众心乃定。 对于一个正常的制度而言,必须考虑到领导人因故身亡或者不能继续领导时应该采取的措施。而张郃自然应该取代的。这是大家应该都能理解的。而郭淮的主动无疑可以解决问题。但一旦没有郭淮这样的人才,这支队伍就散了。所以,对于制度建设是比培养好的人才更为重要。 初,丕相主簿杨与丁仪兄弟谋立曹杆为魏嗣,五官将丕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之谋。以白魏王操,操未及推验。丕惧,告质,质曰:“无害也。”明日,复以簏载绢以入,复白之,推验,无人;操由是疑焉。其后植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不止,亦不敢自绝。每当就植,虑事有阙,忖度操意,豫作答教十余条,敕门下,“教出,随所问答之”,于是教裁出,答已入;操怪其捷,推问,始泄。操亦以袁术之甥,恶之,乃发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收杀之。 一代才子杨修,总希望做到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实在困难。当时的环境是立长不立贤,立嫡不立庶,用儒家的上下尊卑明确的制度就可以完成的。但明显不如立贤不立长那么有效率。对于国家领导人的更换还是需要一套更加完善的制度配合,否则都会出问题。

来自微博用户元勰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千载以来,我们都为中国的农民落泪,都可以看到他们那孤苦无告、枯干的面颊上恐惧绝望的眸子。历来的农民反抗,我以为政府一定会从中吸取教训,彻底地检讨,以谋求改革。但恰恰相反,政府却认为,应该得到教训的不是政府,而是人民,人民必须接受血的事实,即任何犯上作乱的行为都会受到严厉惩处。

来自微博用户元勰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历史上,对待庶子的态度和行为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原因在于从周朝开始,爵位的继承就有传长不传幼,传嫡不传庶的传统。后来要改变嫡长子的继承权基本上都会爆发很多的问题。但也有最高统治者直接册封的 。比如孟尝君田文就被齐愍王册封为田婴的世子,享受继承权。但是那些不享有继承权的庶子最后的归宿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是皇帝的儿子的话,开始还会被封王,但是最多4代以后,就被踢出了皇族的行列了。但是,在各个朝代,对于这些皇帝的小儿子——诸侯王的态度又有很大的不同。 汉初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册封了很多诸侯王,而且诸侯王对于自己封国拥有直接的控制权,直接掌管封国的军政大权。在发生了由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后,当政者觉得给这些诸侯王太大的权力是不行的。所以在武帝的时候颁布了推恩令。彻底解决了诸侯王作乱的问题。此后,对于皇帝所册封的诸侯王都只享税收,没有治理权。 到了三国时期,曹丕和他儿子曹睿对于各个诸侯王的疏离远远比汉朝厉害的多。曹丕当政时期,对待诸侯王近乎压迫的方式了,一点点的抱怨都会传到皇帝的耳朵中,都可能受到惩罚,诸侯王二十年不得进京。但曹魏已经继承了汉朝后期的封王者只享有封国的税收,封国的行政首脑还是由中央政府派过去的。那么,对于这样一种没有实权的诸侯王,曹睿父子的态度是否太过偏激呢?没有皇室成员拱卫皇位,会不会太过于脆弱呢?至少曹魏的短命一定程度上在述说这个问题。 但我们再看看另一个极端。三国归晋之后,司马炎对于各个诸侯王的态度较之曹魏最大的变化就是各个诸侯王都被赋予了最大的实权。入则开府拜相,出则统领一方。按理说这样的诸侯王是不是应该对皇帝感恩戴德了。但结果呢,八王之乱。直接导致西晋元气大伤,以至于最后被异族消灭。 我们再看看明朝,明朝同样的是只享封国税收不享任何的军政权力的(自然,朱棣是个例外,我们不谈)。宁王的叛乱也是违规扩充自己的私人武装的。他自己也还是不享有封国的治权的。那么,不享有治权的明朝在面对满族入关时,基本上没有任何抵抗力(抱歉,对于宋朝最不了解,所以无可评述)。 那么,对于皇帝,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叔叔们和非长子们呢?我觉得不应该封地,而应该和其他人一样,纳入官僚体系。将所有的皇族子弟纳入军旅之中。保证军队的忠诚度,在军队驻地保持对中央的向心力。再选拨优秀的和其他途径入选的文官一样入中枢,出封疆。就像清朝那样的。对于整个封建时代,清朝对待皇庶子的态度是最为没有引起太大问题的一个。只是最后面对的挑战,不是一个继承问题就能解决的罢了。

来自微博用户元勰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欧洲在17世纪的时候进入重商主义社会,社会发展及其迅速。商业的繁荣迅速带动了国家实力的强大。从而让一个个小国成为了世界强国。他们的强大一直持续到了现在。那么,中国在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机会呢? 大家都知道,商人在我国历史上一直都不怎么受待见的。几个比较出名的商贾都出现在战国时期。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候处于乱世,国家对军事竞争很强烈,对于各种资源的需求性很大。然而,每个国家又地处狭小,不是每种资源都具备的。然后呢,就得从外面买进,这时候,就兴起了一群商人。专门做这种生意而牟利的。那时候,比较出名的商人就有陶朱公范蠡,吕不韦,魏国丞相白圭等等。都是商贾出身的。然而,那时候商贾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为什么在以后两千多年一直受到压制呢? 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问题,很多知识分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我们现在统称为思想。其中几种占到主流的我们称之为儒家、法家、道家等等。而这些后来持续知道中国历史发展的学说中,没有一个提到重商理念的。儒家的理念里面认为仕农工商依次排开。以商地位最低。学而优则仕,优秀的人才都去当官了,哪还有什么发展工商业的。而法家的理念里面认为,商人没有直接产生产品,是社会的蛀虫,属于投机倒把的行为,应当予以压制。那么道家呢?一直以无为清静之说,既没有什么鼓励,也没有什么反对。所以呢,在后来执政者引用这么几家的办法治国的时候,中国商人就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迫。 我觉得,中国商人最大的失败,不是在于开始的地位,而是没有发展出一种理论,来告诉我们的政府,商人的价值究竟在何处。欧洲工商业迅速发展是在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富论》以后,为工商业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撑,后来直接发展成为一门基础学科。可见其不可谓不重要。那么,中国社会,就是因为缺少了这种必要的理论支撑,所以才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商人进行了压迫。汉武帝就曾对商人征收什而税五的税收。而当时的弄明是十五而一的税。可见其苛刻程度。 所以,中国社会没有发展起来,完完全全在于没有发展起对应的理论基础。后来的舶来品终究水土不服,导致现在这么多问题。

热门历史类电子书下载

资治通鉴(全四册)TXT免费下载,资治通鉴(全四册)PDF免费下载,资治通鉴(全四册)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须知:本站所有电子书资源由网友提供,如有失效链接,请更换资源后再次下载;所有资源本站不负责保存。

电子书下载txt免费下载 txt电子书免费下载全集全本完结 小说下载 txt 电子书 免费下载全本 谁知我电子书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14-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谁知我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