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中国通史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复旦大学出版社那套中国通史教程不知道啥时候能出第二卷,第一卷出版十年了,第三卷也出了九年了,偏偏第二卷一直没什么音信。感觉不要太棒,真是能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的教材[哈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满洲由来】“满洲”是满族的部族名和地名。清《郎潜纪闻初笔》卷五:“乾隆四十二年上谕:我朝肇兴时,旧称满珠…后改称满[ala啊哈哈哈]住,而汉字相沿,讹为满洲”。满人为什么自称“满珠”“满住”?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解释:“女真、蒙古崇信佛教,文殊菩萨最为一般人所尊仰,文殊音转为曼珠?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我在兵团时就读过一册,是唐史的一部分,好像是已到了唐朝晚期。那时我糊涂,误以为唐史就是隋唐演义,我还到处找秦琼,程咬金的章节呢,你说的逗不逗。如今屈指算来已过四十余年矣!,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回复@野村万斋:《中国通史》不宜规模较大,50-60万字,足矣。另外,必须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才能做到真正贯通。至于一人主编数人执笔的多卷本《中国通史》价值不大。还不如买一些史学专家写的各种断代史。有了这些基础,读《资治通鉴》与《二十四史》就游刃有余了。 //@野村万斋:有的,应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求大神教我复习中国通史[悲伤]@木木启航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学校不让穿拖鞋,尤其是人字拖,不光是因为人字拖看起来过于随意,还有走路拖沓声音太大。这个规定是学校卢伟教授订的,就是教中国通史选修课那个。其实我最反感的是在图书馆吃东西,拎着一堆包子豆浆,零食薯片,味道难闻声音大。虽然图书馆明文禁止携带食物,可门卫和管理员从未管过,拖鞋管很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才去买了新版“中国通史”比较了三种版本,还是傅斯年之侄傅乐成的好。就是贵了点,七十八元。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複習中國通史[拜拜][拜拜]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完讲谈社出的中国通史宋代部分,觉得这才是中国历史上最牛逼的时代。有王安石、欧阳修、程家兄弟、朱熹这样的牛逼政治家和思想家,有苏轼这样的牛逼词人,有宋徽宗这样的优雅的超级有品味的艺术家牛逼皇帝,有汝窑这样的牛逼瓷器,哇靠!鸡冻!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稀少的文科boy历史多看全球通史中国通史纲要噢[不好意思]@TFBOYS-王俊凯 //@-两粒虎牙-:原来已经分了 那你还是多看看问鼎文案好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卫生间置物架上放了一本少儿版的《中国通史》,我不禁感叹:儿子到底是长大了,连这样严肃的书都当成休闲读物了。然后就听诚诚对我说,他这两天有点便秘。所以,他就开始在马桶上读《中国通史》了[笑cry]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原本大学微言》南怀瑾 460K P628 历时近一个半月(5.15-6.28),将这本枕边书看完了。“修身”“正心”,穷其一生!诸多道理,就不细说。大师对历史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感叹自惭形秽。下半年必须拜读一下范文澜翦伯赞等大家著的中国通史,若有时间或者明年开始二十四史等古历史和世界通史的览读。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对某历史事件当有自己的见解,然现在却不具备如此的能力。只能多多参考他人不同意见,比如对于王莽,宾四先生国史大纲讲的就不是很清楚,只说是中国史的大失败,我读通鉴却不以为然,仅从字里行间得出王莽小人的结论。读吕著中国通史才能稍稍明白其背后的涵义。这点却又是张荫麟中国史纲所不具备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专门研究史学理论史学史的老同学所写,值得大家参考。『张荫麟、范文澜、白寿彝、翦伯赞、吕思勉、钱穆几位先生所著的中国通史类书籍,各有哪些利弊? - 范凤凯的回答 - 知乎』范凤凯: 张荫麟、范文澜、白寿彝、翦伯赞、吕思勉、钱穆几位先生所著的中国通史类书籍,各有哪些利弊? - 知乎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在 @知乎 回答了【张荫麟、范文澜、白寿彝、翦伯赞、吕思勉、钱穆几位先生所著的中国通史类书籍,各有哪些利弊?】:一家之言,勿喷 张荫麟版本简洁明了。缺点就是作者英年早逝,没写完。通史不通。 范文澜的版本,特点在于: 1.中国通史简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最近给《孔学堂》杂志翻译了吴根友老师和黄俊杰老师的中国哲学文章,感觉中国文化走出去真的需要功夫,禁不住又想起了《中国通史》翻译的艰辛历程。希望更多译者加油,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