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如丧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迄今为止,我把所有喜欢做的事情都做了,并且除了恋爱和旅行,都已换成了钱,虽不多,够生活。 我数着日子和钱,等着永逝降临。 ——《如丧》#路上听晓松高念这两句,眼泪差点滚出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触手可及的你始终差一步领略真真实实的苦涩,就如同熊熊火焰温暖我的同时也在毁灭我,我与你讲了一万字的故事如何心酸如丧,你领悟到的只有一百字过往云烟于是错看了我,却说我欺骗了你。 PS:晚上回家睡了一觉 所以现在根本不困[失望]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如丧》 我的评分:★★★ 听了晓松奇谈后看的,就没什么心意了。那封信还行。大家说的对,高晓松还是用听的更好,又或是这玩意儿根本没诚心去写。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如丧》 ★★★ “我是不像我姐妹儿一样疯狂,为了这个人的才华可以不顾及他的脸和他交往,但不得不承认,确实有让姑娘瞎眼的能耐,最喜欢第一篇,所有的highlights都在第一篇”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高晓松在《如丧》里说:“再也没人死于心碎了,一种叫麻木的特效药治好了这种鬼病。”[笑cry][笑cry]我们听了那么多所谓疗伤歌曲,也抚平不了曾经的过往。生活跟我们说要向前走,但谁说一定要用遗忘?[草泥马][草泥马][草泥马]铭记过去,前路可期。[微风][微风][微风]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喜欢矮大紧的《如丧》,又在翻翻看看,看到伊经常会得意洋洋写着他“挥霍”青春的种种作派。往往有要在那些字里行间拨伊写些眉批、夹批的冲动。呵呵,伦家是名人,罢了罢了。洗洗碎吧,晚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回复@燒麥節度任老叁:你确定你用对了如丧考批?[笑cry]说尝屎的也是你,说恶趣味的也是你,你开心就好//@燒麥節度任老叁:没有你那般恶趣味 如丧考妣的个性我也是学不来//@厄戴花:那你该庆幸尝屎的不是你,是场上的吉鲁了[微笑]//@燒麥節度任老叁:照你的说法屎臭就该尝了之后再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当年读《如丧》 看到这段时 也咬着被角 思量了半天 半睡不醒的刷了一夜 太TM矫情 男的每当回看两年前的自己 都恨不得找一地缝儿钻进去 活在当下 过好两个人的生活才是正经事——竖起保护膜 画地为牢 害人害己。感谢林小姐替代了另一个我自己 我终于可以不用两者之间来回切换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满江红 壮志未酬》 怨气冲天,大厅前,淅淅夏风。低傲首,垂头叹气,如丧家狗。十年寒窗难破壁,一朝赶考失前蹄。 高考恨,犹在田,提名梦,何时圆?赴远地,走遍山河湖海。考研进京夺魁首,笑谈三十年孤愁,莫欺少年穷。 献给高考失落与我分享的孩子们。 太原·并州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如丧考妣——我觉得这个词应该改成‘如丧青春’,因为大多数人痛丧考妣时已是成熟坚硬做好准备的中年,而青春之丧,来于你无欲之韶华,逝于你无望之山冈,昨日已糜,前路迢迢,一曲未终已被弃于四季,一梦未醒已委身于尘土——毫无防备。”-高晓松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兄弟画的如丧封面,@高晓松 老师,这算不算侵权?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星光慢摇吧8月16日书单:@高晓松:《如丧》—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谈谈未来。 每个人都有着一些无能为力,即使面对自己,也常常陷入谜题。今晚来读读他的青春,聊聊你的青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如丧(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谈谈未来)我们终于可以老的谈谈未来,这里写的是他的青春和老来的感悟,但并不好看,不知道是因为高晓松在曾经的那些年爆炸般繁衍出那么多美好的词句以后再无后续,还是因为他过于怀念那个过去的时代而无法向前。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年轻时追求的各种:叛逆、洒脱、自由、流浪、远方甚至爱情,都是为了自己,直到有一天,实在老得不好意思这样顾影自怜,就真的爱上别人。——《如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正读高晓松的《如丧》,他写过的《林徽因》的电影剧本。那是个大师的年代,梁先生和林先生,以及金先生、徐先生…望早日能拍摄成电影,定会第一时间贡献票房。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高晓松“如丧”的青春里,充满着不安的躁动、无往的反叛,以及“性奋”的艳遇、经久的友情……这部高晓松自称不是自传的作品里,老狼、郑钧、黄磊等人的名字充斥其中,可高晓松坚持说:“我不信任记忆,虽然有许多人名确曾存在过,但我猜我们之间的关系半真半假。”记忆不可靠,我想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