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菊与刀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日本全民都崇尚武力,其文化就是菊与刀。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阅读#2015007#菊与刀#人们既然接受了赖以生活的价值体系,就不可能同时在其生活的另一部分按照相反的价值体系来思考和行动,否则就势必陷于混乱和不便。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解读:日本人真的“厌战厌安倍”吗?】据日本各大媒体进行的舆论调查均显示,50%以上的人对安保法案表示反对,支持者基本不超过30%。可结局竟是如此吊诡。纵然民意昭然,7月16日,日本众议院还是通过了新的安保法案。喜欢菊与刀的民族,真的愿意离刀那么远?原文解读:日本人真的“厌战厌安倍”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崇尚菊与刀的民族,究竟有多憎恶打仗? 崇尚菊与刀的民族,究竟有多憎恶打仗? @凤凰新闻客户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菊与刀,作者本尼迪克特,信息量太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菊与刀》 我的评分:★★★★★ 虽然部分对日本的描述现今看来以有些陈旧,仍然掩盖不了其真知灼见,剖析深刻,最后的预见性也很强,不得不对一个西方人研究东方文化至此感到佩服。另外其中提及中国的部分也很有趣,相当精准,只是到今天来...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一个月前骂骂咧咧读完了菊与刀,重新拾起,却多了一份理解与敬重,几近要颠覆我这些年对政治体制的认识。在西方人看来极其敏感又分裂的民族性格理解起来并无障碍。这个国家强大又执拗的精神让我深感,实在毫无必要再植入仇恨教育,仇恨不会让人更强大,强者更不会在乎弱者的感受,不如面对、学习、崛起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菊与刀》,经典值得重读~@凤凰壹力 《菊与刀》,我们对日本了解多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邦主驾到#示范是最好的教育:一整天,我让邦邦在我身边陪我看书.我看《菊与刀》,他看《成语故事》.一整天,唯一他出了一次门,给我们买早点,我一天倦在家中.现在饿了,起身做饭,邦邦这时对我说:"看书其实有点好玩!"效果达到了.晚上,他会给我磕磕巴巴地讲那些成语故事[强]我,蒸饭.日记.等待饭后故事[拥抱]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菊与刀》成书于1946,但好多东西今天看来依旧一针见血。当年美国真的是没少下功夫。这段关于霓虹所谓反战片的揭露简直不能太赞。有一部算一部感觉都可以套入这个模式。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重温《菊与刀》,看到译者序言的最后一部分,这一段淡淡的话,却看得人又感动又难过。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菊与刀】“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一手造就了一场世界大战,另一手造就了二战后世界最大的经济奇迹。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菊与刀,樱花与武士,前门在谈判,后门就偷袭。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人手一部手机的地铁上 我捧一本菊与刀 着实有一种装ability的气质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菊与刀,是日本文化精神的两面。菊,是曰本人向死而生的精神;而刀所代表的武士道精神,既让我們敬畏,也让我們叹服于曰本民族的勤奋与精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菊与刀》分解(八十):”过分“的”自尊 ——极端行为背后的动机 怎么去形容我们这个邻居?我个人的定义是:两极化。他们尙礼,爱美、崇尚名誉、固守传统,同时把这些推向 ...(发自@微博桌面 微博桌面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