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知日·家宅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知日·家宅》 ★★★★ “好喜欢那个白川乡!!有生之年去一次可好o(* ̄▽ ̄*)o。还有MUJI家什么时候能去看看呢。”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对于知日我一直很喜欢的一点是,他们对每一期特集的主题和内容把握很好,写的东西很全面,也很深,基本上想知道的,它们都会有涉及到。 但是这一期家宅,虽然也是介绍了很多建筑师的名作,但是看完会觉得不如HI!美术馆那期喜欢,可能因为对象的不同,家宅是针对住宅的设计,而美术馆是公共艺术建筑的设计。 我自己的感觉,家宅首先应该是用来居住的房子,是家,这也跟我自己对自然与古典的喜爱,追求事物本真,原始面貌的个性有关。对于书中列举出来的这些形态风格各异的住宅设计,不是很赞赏。对日本住宅,街道以至于城市的印象,还是比较偏向于本来的那种小街,斜屋顶,木造材质,比较安静有历史沉淀的那种感觉。而在这样的场景中突然出现一栋白色的奇形怪状的房子,感觉很破坏街道,城市,以至于整个自然环境的整体感觉。从某些图片中也可以看出来,有些设计住宅并不能很好的融于周围的环境。即使这栋住宅设计本身有很多突出的地方,即使他们本身非常注重于自然的结合等等。但与整个大环境的向融合,是我更关注的东西。 所以对日本住宅设计的整个发展方向不是很有好感,如果这本书中提到的这些突出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话。 BTW,所以书中提到的住宅设计中,我最喜欢的是那对从国外回来养育孩子的夫妇,对老房子的改造,保留了他们原本的东西,再加入便利现代化生活的东西。 黑川雅之在HI!美术馆那一起里面好像也出现了,记不太清,里面还介绍了同在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黑川的儿子,当时影响比较深刻,觉得这个人应该在日本建筑设计里是具有一席之地的人。现在看这一期里的访谈,也觉得很有意思。 BTW,每期最享受的还是阿毛的文字,看翻看的时候都好期待的看看作者是不是他。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本来以为知日·猫会很好看,已经看了三分之一了,却反而没有特别吸引我,虽然确实如前言所说很轻松愉悦,但是可能因为这个系列第一本看的是家宅,第二本则是明治维新……在期待更多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知日·家宅》 ★★★★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夜晚翻翻之前购入的《知日•家宅》,日本人的one room,小小的房间里最多的东西就是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知日·家宅》 我的评分:★★ 很想了解日本家宅如何设计,但这本书大多是历史和观念,对于想要家装的人来说很不实用。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一月下旬的时候,第一次养的水仙开了。摘了一朵,放在书里,等干了做成干花。今天算算日子差不多了,记得是在my way里。可是却没翻到。无奈下把床头所有的书都翻了一遍。发现古剑和仙剑的图册还没看完,中国通史停留在前两页…惭愧…还有本知日的家宅好像是末尾段了,今天要干啥瞬间明朗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刚刚将 @Unnnnnnne 分享的"知日-家宅.mobi"保存到了 @微盘,推荐给大家!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图片1>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图片8><图片9><图片10><图片11><图片12><图片13><图片14><图片15><图片16><图片17><图片18><图片19><图片20><图片21>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无印良品——细致入微的现实关怀 生而为人,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缺一不可。我在中二时期初次接触到终极关怀,整天 沉浸于虚无缥缈的世界,心境虽然有点提升,但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缺乏天赋和智商 ,无力追求终极。大学离家读书,更加发现自己渺小又失败。最关键在于,打理自己 的生活取代空想逐渐成为日常的一部分,自此我才回到脚踏实地的现实世界。由于宿 舍地盘狭小,如何创造适合自己的空间成为一项长期任务。最初入住时的布置至今已 经大幅改动过数次,为了充分利用空间、适应自己的习惯,我甚至收集研究过不少空 间设计案例,看了一集又一集全能住宅改造王,在无印良品购买收纳用品乐此不疲, 现实关怀的乐趣,竟然如此长久。 至今对在无印良品的初次购买经历印象深刻。物件依旧是物件而已,却因设计而与众 不同,生活的众多可能性在此被发掘到极致,一种人性层面的关怀直达心灵,先是惊 讶,然后是温暖,最后是敬佩。满溢的崇敬之心甚至令我想起当年瞥见“阶梯”的冲 击力。“日常”怎么就不能是一门学问呢?尤其对于细致严谨的日本人,再不为人知 的角落都能种出一片花园,花园里总能找到阶梯。 因此,MUJI的住宅提案所传达给我们的,不是冰冷建材的堆砌或者刻意的虚张声势, 而是充满关怀、思考、力度的生活态度。住家所期望的、建筑师所思考的,当这些愿 望集中到一起实现的瞬间,仿佛世界的善意和美好都扑面而来。MUJI的美学,基于日 常、基于生活,并非空中楼阁,更类似于柳宗悦主张的“民艺”之美,它在使用中、 肢体的舒展中、手指的紧握中、双脚的行走中给人带来愉悦之美。当外观和实用性恰 到好处地结合,完美的生活感就此体现。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深夜杀时间。 <图片9><图片8><图片7><图片6><图片5><图片4><图片3><图片2><图片1> “隈研吾在《十宅论》中,将日本的住宅分为单身公寓派、清理食宿公寓派、咖啡吧派,哈比达派、建筑师派、独门独院派、俱乐部派、日式酒屋派、历史屋派十个类别。” 好丰富,不过只是适于日本的,本想对号入座,发现没有办法。不过,最近向往车库派。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灵感,我也想知道哪里可以得到灵感,如何找到灵感。我想,我生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外部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存在于我脑海的脑内世界,两个世界并存,不管外部世界在发生什么,也不管我在哪里,我脑内的世界一直在运转着,不时会冒出很多碎片和想法。</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一期的《告诉我吧!日语老师》真是超赞(以前都不怎么有兴趣的),看到switch girl这里,觉得应该给自己一刀,无法控制的switch角色,哎……然后去查了查漫画变身指令,国内貌似没有卖的,而一本要人民币90元,再次感叹日本的文化制品真心贵。但还是增加了一条去日本的理由。 black party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想想自己定期跟朋友通电话见面喝咖啡聊天,不就是black party嘛,吐完就是神清气爽了。 看完就是佩服日本人的各种创造能力。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读过《知日·家宅》 ★★★★ 网页链接 #豆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住宅和人的关系,就是要考虑到人在使用上的功能。 中国城市的规划乍看上去四四方方,图案化,但不好用,缺乏秩序感。而把日本跟其他国家比较会发现,日本表面上看上去很乱,但近距离观察,他们的行为空间却很有秩序。 要规划房子,首先要规划交通,因为交通是一个城市的血脉。规划首先要从常识出发,从人的使用功能出发,然后才讲到伦理道德。 住宅承载着人,不只是一个物理层面的存在,更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是人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