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岩松看日本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岩松看日本》 ★★ “主持人就好好主持节目,不要以不用作节目的十来天的一游,就可以出一本书了。另外十年都不到,很多东西已经改变了,比如日本60元一碗的面,在中国也常见了。”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让我想起当年看的一本书,岩松看日本。我们与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有太多的纠结。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写了《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的评论《从《岩松看日本》思考日本文化》★★★ “ 这两天看了白岩松的《行走在爱恨之间》,虽然是07年的老节目《岩松看日本》的手稿,采访于小泉卸任安..”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视频: 岩松看日本---栗原小卷-谷村新司】 (分享自 @优酷) 岩松看日本---栗原小卷-谷村新司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偷得浮生,常卧书旁,自是惬意。走进书店,随手翻出,便是一本行走在爱与恨之间。书是岩松看日本的再版,在回眸中探究十年间,我们对日本的情感发生了几多变化。约摸三年前,我看过原版,当时对日本的情感只限于人云亦云的恨与骂,而没有刻骨铭心的仇恨,爱与恨便不牢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通过@微盘 分享了一个文件"2-告诉讼你一个真实的日本:岩松看日本(白岩松).txt",欢迎大家下载分享! 2-告诉讼你一个真实的日本:岩松看日本(白岩松).txt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初二的时候第一次听《Voyage》这首歌就感觉小的时候听过,后来在看《岩松看日本》时知道了你02年来中国参加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纪念演唱会演唱过这首歌。 还有好多你的歌曲我都记得小的时候听到过。 原来我们的相遇在那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爱你][心]@濱崎歩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高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总体来看,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更多关注中国的现实,而且这种关注是非常精细入微的,我们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媒体对中国现实的观察要远远强于中国媒体对日本现实的观察。出发前我们有的人曾经说过,我们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菊与刀》等一些文章对日本的分析上,而日本已经开始把我们放在手术台上解剖,没想到现在依然是这样一种状况。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依然情绪性的关注现在的日本的,也许我们能从情感上得到一些抒发,但是在实际利益上和对对方的实际了解上,我们有可能失去一些东西,会导致我们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尤其要是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就更麻烦了。爱和恨放一边,先去了解他。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我孙子市,垃圾分类已经实行了二十多年了,而这种做法并不是这个城市所特有的,在日本的有些城市,垃圾分类甚至已经达到了几十种。这种看似繁琐的做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后以后,已经被绝大多数日本人所接受,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 佐佐木说:自从开始这样分别收集垃圾以后,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改变,比如说注意尽少生产垃圾,同时还会尽量节省,不愿意浪费,环保意识也增加了。人们还会注意到,因为垃圾处理得好,城市里边比较干净。以前街道上比较脏,现在人们的清洁意识也提高了,所以经常有人义务地在这清扫。 有许多在日本的外国人感觉在日本生活最不适应的一个地方之一就是细致的垃圾分类。外国人刚去到日本时,小区都会给他们发一本小册子。里面会详细地介绍如何将不同的垃圾分门别类。尽管如此,许多人在第一次扔垃圾的时候还是会弄错,可见垃圾分类的明细和条目之繁多。在日本个人环保的意识可谓是深入人心。 来日本之前,只听说过日本的垃圾分类做得好,脑子里能够想到的就是社区里有很多的分类垃圾箱,大家自觉把垃圾按要求倒入不同的垃圾箱而已。真没想到,日本的垃圾分类首先是从家庭内部开始的,垃圾送出门前有这么多道程序!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本人把垃圾分类到了极致,同时也把垃圾再生利用做到了世界第一。正是靠这种来自民间的高度自觉的环保意识,才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环保国家。 ------------------------------------------------------------------------- 日本人的洁净不是一天养成的,这中间需要政府起一个强制引导的作用。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书#《行走在爱与恨之间》白岩松。07年《岩松看日本》的文字版本,没看过节目,也对日本这个国家知之甚少,所以读后还是有很多发现。一直很憎恶日本,但是长期的民族偏见让我忽视了这个国家在环保、老龄化、文化(如动漫流行)等领域的领先和成就。民族问题是绕不开的坎,见贤思齐,更好地武装自己。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有天晚上王毅大使请我们吃饭,从细节自然谈到了中日国民性对比,王大使说:"中国人有大局观,擅长宏观思维,从官员一直到退休工人、出租司机,都能谈论一番国际国内大事。但中国人没有讨论和琢磨小事情、小细节的习惯。这一点与日本人正好相反,日本人很少谈论宏观问题,他们的思想大部分都集中在把每一件具体事情做好、做精。" 我觉得王大使的国民性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中国人自古读书就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天下",中国人热衷于讨论甚至争论政治大事,这种情形无所不有。而日本人绝不会对宏观政治问题有这么高的兴趣,他们平时想的和说的大多是怎样做菜最好吃、怎样洗衣最节水、怎样用车最省钱、怎样干活最有效等等。中国人做事情常说的一句话"差不多就行了",恐怕日本人是不敢说的,他们是差一点都不行。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之所以推荐给四星其实并不是这个书我看了感觉文笔有多好,更多的时候感觉这是本叙事性的,平铺直叙的游记,但游记中却带着中日两国之间的对比和反思,相比之下那些只是看到别人的不好盲目自大和看到别人好盲目追求的人显得更加肤浅,如何去通过一个和中国最有渊源,两国人民爱恨情仇如此复杂的国家去看到其中的自己其实是中国很该去做的事情。中国现在正在高速发展,却如果像清代时的闭关锁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闭着眼睛去摸早晚有一天会被撞得头破血流。那和教科书里天天骂天天喊着“引以为戒”清朝还有什么区别? 大国的人民自然该有一个大国的姿态,但是过于抬高自己过于小肚鸡肠都不是一个想要“卧薪尝胆”“雄心万里”的雄狮该做的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正如书中所说,日本人细节决定了成败,量变达到质变,中国人的大局观够了,但是在细节方面如果可以像人家做的那么好,而不是去糊弄去对付,起到的作用也许是全民性的。不要总是自己家的烂事儿都没整好,就谈着如何走出中国走出世界。也许提高一个公民的素质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基础建设的改观,素质教育的改观都会对整个下一代,整个社会体产生质一样的改变,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生活制度都是在良性的运转而不是现在这样变态一样的维持着,那将是一个民族的升华,十几亿的中国人的变化是个什么概念? 这些说起来很容易,但是面对着好十几亿的人口做起来真的好难,从自己做起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面对历史,如果有一定差距的话还能辩论,如果差距太大,甚至变成黑与白的时候,你的感受可能就变成荒唐了。 村上龙:“其实把我称作什么无所谓,但是我活动的最中心还是写作。从1976年算起,一直到现在,30多年。其实我不是特别喜欢写小说,因为要写小说的话,必须精力特别集中。虽然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是也很立项,所以说我并不是很喜欢,但也谈不上是厌倦。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无论我怎么写,大多数人不能够理解我,所以我才坚持写下去。”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卖新闻》日本第一大报 “媒体总理” 老总 渡边恒雄 <p>渡边恒雄:这些历史上的战争确实是很多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是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组织需要在某一个时期,要把这些关系进行一次道义上的埋葬。埋葬以后,再重新诞生一种新的关系。</p> 日本媒体对中国现实的观察要远远强于中国媒体对日本现实的观察。出发前我们有的人曾经说过,我们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菊与刀》等一些文章对日本的分析上,而日本已经开始把我们放在手术台上解剖,没想到现在依然是这样一种状况。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我们依然情绪性的关注现在的日本,也许我们能从情感上得到一些抒发,但是在实际利益和对对方的实际了解上,我们有可能失去一些东西,会导致我们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尤其要是导致作出错误的决策就更麻烦了。爱和恨放一边,先去了解它。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日本的乌冬面是一种粗面条,一般是用小麦加工制作,咬起来感觉很有韧劲儿。通常,乌冬面的汤色比较清淡,透明得几乎可以看见碗底。乌冬面的汤追求原汁原味,而煮面条先放什么,后放什么也是很有讲究的。煮好的乌冬面上放葱花和豆腐皮,再浇上汤,就算作成了。厨师说:乌冬面的奥妙在于豆腐皮,一般做豆腐片要花了三个小时。 三木女士说,乌冬面是源自中国的。很早以前,在中国有种面条叫做“乌龙面”,后来这种面条传到了日本,就逐渐变成现在的乌东面了。大阪人或者日本人把乌冬面作为一日三餐,特别是夜宵来吃,甚至有些人顿顿都吃。在三木小姐家,每隔三四天就会吃一次乌东面。 日本的饮食是很在意仪式感的,不光在于味道,也在于食物的美、摆放,甚至切的薄要用底下有颜色的盘子衬出来。三木小姐说:日本料理注重发挥食材本身的味道,如吃鱼就要吃它本身最天然的味道,不会在烹饪上花很复杂的心思。所以只是很简单的煮一下,然后蘸作料吃。生鱼片也是这样的,生着蘸酱油吃。这就是日本最精髓、最原始的烹饪方法。 在日本料理中与生鱼片平分秋色的另一个主角就是寿司。据说早在公元十世纪初,日本文献中曾有过关于寿司的记载,当时的寿司指的是用发酵的方法来保存鱼。就是把鱼肉抹上盐,用重物压紧,使之自然发酵,当鱼肉产生酸味后,即可食用。后来,就有人把用醋腌制过的米饭加上海鲜一起做成饭团,据说这就是现代寿司的原型。 三木女士告诉记者,目前在日本比较常见的寿司有200多种,在一般的寿司店里通常就能够吃到50种左右。在日本的家庭中,传统节日是一定会做寿司的。特别是每年的三月三日是日本的女儿节,在这一天,日本妇女会制作很漂亮的寿司来庆祝节日。 在我们即将离开这个回转寿司店的时候,恐怕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不管是听动感音乐的年轻人还是服务员,还是走进殿堂的新人,你都会感觉作为寿司这种传统的食品,为了年轻人悄悄的发生了很多的改变,不管是在价格还是方式上,这样的话寿司就突然好象显得更年轻了一点,也许对于我们很多的传统食品来说,也得悄悄的往前走一走。 道顿堀这个地方在二战之前,一直是当地民间戏剧的汇聚地,有许多的小戏馆现在已经被风味餐馆取代了。这一带古色古香、老巷子一条条又干净又迷人,小酒馆一家家鳞次栉比……晚上我们吃了当地很有名的烤牛肉,神户牛肉可是享誉世界啊,口感和味道好的出奇,价格也高得出奇,我们吃得只是牛肉套餐,比较便宜的一种,每人还花了2100日元,相当于150元人民币。在日本,自古以来大阪被称为“讲究吃的城市”,以食品的丰富多样而闻名。这不仅因为大阪的地理环境临山傍海、丰富的自然资源唾手可得,同时,通过风平浪静的濑户内海,船只可以很便利地运来外地的物产。 国人也许会觉得这些细节微不足道,小事一桩,它们埋没在生活中并不光彩夺目。但是,如果把它们加在一起,汇总起来,它恐怕就不仅仅是细节了。 有天晚上王毅大使请我们吃饭,从细节自然谈到了中日国民性对比,王大使说:“中国人有大局观,擅长宏观思维,从官员一直到退休工人、出租司机,都能谈论一番国际国内大事。但中国人没有讨论和琢磨小事情、小细节的习惯。这一点与日本人正好相反,日本人很少谈论宏观问题,他们的思想大部分都集中在把每一件具体事情做好、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