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大串联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维维:那时大串联已经开始了,我们 就一起去串联了。我们戴着红袖章,到了火车站,反正也不要票,哪 列火车空就去哪儿。 我们一共六个人一 起去福州,然后去桂林,也没有钱,反正到哪儿吃饭坐车都不要钱, 就是去玩,也到大学里去看大字报,在外面逛了两个星期,又回到上 海。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来众筹拍个文革大串联版铁路之怒啊!//@Multivac: //@neunundneunzig:要是还有曲杆和红车轮就好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说起来不是要中兴西北相声吗。。真的不考虑在西北五省【尤其宁夏】开分店吗[纠结][纠结]咱不往北京天津跑但西北五省可以大串联呀【【【这样的话我毕业就回家我哪儿都不去辣![得意地笑][得意地笑][得意地笑]【#just saying#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爱华】 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终...】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刘德华全部歌名大串联 (终结篇) (五) 常言道:苦命梁祝的真爱是苦味,城市的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特殊的人生轨迹》66年我六年级未毕业,就加入到了史无前例的运动当中,没有学上了,随着潮流卷来卷去。虽然身在小学,却也参加了大串联,留下了当时的一些印记,姑且叫做“文物”吧。69年别无选择,特殊的人生轨迹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自從踏實下來復習專業課,从每個知識點的啃啃巴巴到片段式的理解每章內容再到相似相异知識大串聯直到今天我開始思考有關學習的程序,學習的過程不該是從喜愛它到想要研究它開始的麽?人有時太容易會功利的“直奔主題”而忘卻初心,有時也忘記問問自己做這個是為了什麼,或許這就是堅持不能持久的根本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现全家所有人对北京(二环内)都比我熟,包括但不限于仅在大串联时去穷游过的长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寻访红色足迹·重温抗战历史#1967 年初,由于上一年夏秋之际北京的接见和全国的“大串联”,全中国的青年学生都拥挤到了首都,造成全国铁路系统和北京社会秩序的大混乱。因运力不足,政府鼓励滞留在城市的人自行回到居住地,于是“徒步长征”成为一道社会景观。这个特写是那时“徒步长征”标准装束。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28、步行数千里:革命大串联》28、步行数千里:革命大串联此前的1965年底,我们汉阳八中学校为了支援在侏儒新建立的汉阳六中,把我们这个班分流到侏儒的汉阳六中。我们晚上住在六中学校附近的老28、步行数千里:革命大串联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德法宜兴中国》德法宜兴中国——国名、地名大串联日本武汉,太原烟台连云(港);美国大理,武威茂名个旧。文山济南,承德南宁,福建安康。万县遵义,中国宜昌。台湾高雄,曲靖抚顺。日照东海宁波,北平德法宜兴中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旧文:故地重游大礼堂》同学,你还记得当年大串联,走进重庆人民大礼堂的情景吧?当时,我们住在大礼堂附近的重庆市团校,望着大礼堂,心驰神往。放下行李,立旧文:故地重游大礼堂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评论@李绪廷 的博文【羊城冬韵】:"赞![美好]文革大串联,在广州过了半个冬天。那时无心赏景,只记得树还是绿的。以后多次去羊城,都不是冬天。"查看原文:羊城冬韵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镜中的世界是有距离、可想象的;探寻真相的人往往会失去因无知而带来的快乐。——————语文《暑假大串联》第9天 答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红色旅游红色服饰红色话题再次复苏。是利益驱动、商业策划,还是有什么隐喻。真相,混混沌沌又呼之欲出。仪式,宣誓的仪式。忐忑、难安,让人又想起五十年前的大串联。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接下来的20亿年里氧气持续增加,地球的一天变得更长……”“要找到生命,我们还得让时间快转(7.5亿年前)……”orz这个片子基本上等于什么也没讲。就是一堆不具备确定性的知识点归纳成背诵要素大串联……仿佛“从前有个罗密欧和朱丽叶,他们死了。”连相爱这个程序都可以省略掉的感觉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工作坊高强度的“学术大串联”如同扒了一层皮,智力蜕皮与新生是惶恐而痛苦的。走到怀疑初衷的地步也许是平庸的开始。正好遇到现在清华的直系学姐,被安慰道:“出来学嘛,就是找不足,回去补课的过程,被虐多了就习惯了”。 重庆·重庆大学B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