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日本的社会与文化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下手慢,放的课被抢了[伤心][伤心][伤心]选了个周二的日本社会与文化概要还有星期二交谊舞入门,求换课,最好是二战或者鸡尾酒,其他的也可以考虑,帮帮忙吧[泪][泪][泪]@农大跳蚤市场 @FAFU帮帮帮 @农大表白许愿墙 @农大传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06年以后,去过7次日本。日本是一个人与人的和谐社会,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人与历史的和谐社会,人与文化的和谐社会。。 //@花荣:准备今年去看一看,欢迎大家一起去? //@徐静波微博: 日本不是一个完美的国家。但是,如果我们寻求“和谐社会”的参考样本的话,日本可以成为一本参考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日本社会与文化)选修课,我好不容易来听节选修课,靠……谁的脚啊,熏死我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被“日本社会与文化”课虐成了渣渣[笑cry]哦不,本来就是渣渣这会儿渣都不剩了[笑cry]老师是个压根儿不会中文的日西混血,听力废要怎么活[笑cry] 公平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院系设置】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各系别共划分为三个院:法律与社会科学院(法律、经济学、政治学、发展研究、管理与金融研究);文科与人文学科院(历史、人类学与社会学、宗教研究、音乐、艺术与考古学);和语言与文化学院(非洲、中国与中亚、日本与朝鲜、语言学、近东与中东、南亚、东南亚)。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选了日本社会与文化_(:_」∠)_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始安公士或: //@敦煌郡公://@大意觉迷:中国社会自唐以后摆脱了贵族社会,大概从此贵族与文化分道扬镳,然后是文武分离,文人与武将分道扬镳。西方和日本贵族承载了一定的文化,他们在丧失权力之后尚可转型。中国文人大概只能靠文化来获取社会资源分配权,如果被强行剥离,那很难转型,只能哀怨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上学期选修了一门日本社会与文化,居然今天就要结课考试了[震惊]不过只要随堂写篇关于日本电影和文化的论文就可以了[得意地笑]虽然第一次来上课,不过凭借我对日本电影多年的热爱,轻松完成一篇佳作[偷乐]各位大师来指点一下我写的如何[来]@花丶瓶 @____陈生_ @元小戴 @什么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夏洛克在伦敦 我知道你对我爱在心口难开[害羞][害羞] 今天我的选修结业,日本社会与文化,我去讲关于动漫的ppt,拿着你给我的蓝胖纸上去,大家都说因为我的蓝胖纸让我更加美男纸~[笑cry][笑cry]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石川竜一(Ryuichi Ishigawa) 1984年出生于日本冲绳县,2006年毕业于冲绳国际大学研究生院社会与文化系,2010年师从摄影家勇崎哲史学习摄影。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上的日本社会与文化,老师直接让我们看电影影了,我能说我在看人头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第一次去蹭课什么日本社会与文化,真是不得不感叹日本人变态心理,老师说什么看个电影叫告白,本以为是一个唯美爱情片,结果是什么杀人告白吓的我半死,直接冲出教室,真是够了,晚上绝不喝水,不敢上厕所[衰][衰]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谈谈磁州窑对日本陶瓷的影响》来源:华夏收藏网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中日两国之间有着2000多年的科技文化交流史。日本在其物质文明与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曾深受中国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影响。谈谈磁州窑对日本陶瓷的影响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中国的高度健全的社会主义制度与美国的高度的社会民主,都是进入共产主义光辉大道的必由之路,只有像现在的日本那样的社会制度与文化的国家,才是最落后的国家与社会,尽管他们有几个钱,这个观点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学术论坛】谈谈磁州窑对日本陶瓷的影响》磁州窑龙凤纹大罐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中日两国之间有着2000多年的科技文化交流史。日本在其物质文明与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曾深受中国科技与文化艺【学术论坛】谈谈磁州窑对日本陶瓷的影响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清华同衡学术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 文化遗产保护专员、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先生明天上午将以“从灾后重建看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为主题,通过日本311地震后灾区重建实践,观察社会大众对遗产价值的理解,思考遗产的社会价值。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