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巴托比症候群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当初高中的语文选修课本收录了《炼金术士》节选,现在想想这种寓言故事的水平和卡夫卡雨果卡尔维诺等作家的作品放在一本书里也是太不相称。//@世纪文景: 比拉·马塔斯就是写《巴托比症候群》的那个家伙,今年书展,我们极力要把他挖到中国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最近在公交车时间开卷的两本书,一本《巴托比症候群》,一本《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前者比较适合热爱西班牙文学的读者,像我这样的门外汉主要是看个热闹,因为确实也挺有趣的,哪怕书中提到十个作家有八个不知道是谁;后者类似《故事》,是一本很好的引人进入欧美文学大门的引路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小说类《巴托比症候群》[西]恩里克·比拉-马塔斯著,蔡琬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45元巴托比,美国文学巨擘梅尔维尔笔下一位以“我宁...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摘自小说《巴托比症候群》。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灯下悦读#【巴托比症候群】巴托比,美国文学巨擘梅尔维尔笔下一位以“我宁愿不”来拒绝一切的诡异角色,竟跃出纸页化身为一种病毒,弥漫在文学世界中,让众多作家无法下笔。得上巴托比症的人都无药可治。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宅男们来到一个富含文学典故的城市里,却发现依然无法逃离心中的失败感。这些宅男独具执念与迷恋,这可以从马塔斯小说的“囤积癖”特征体现出来。《巴托比症候群》《巴黎永无止境》和《似是都柏林》三部小说都层层叠加了各种绵密的文学典故,甚至盖过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它们是建构这些小说的砖石。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巴托比症候群 [西班牙] 恩里克·比拉-马塔斯 / 蔡琬梅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5-3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巴托比症候群的作者 [花心]//@上海外文书店:名人廊,[good]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老钱推荐电影:《最后一站》《海上钢琴师》《天堂电影院》《我是一台照相机》《握住月光》《她比烟花寂寞》。 老钱推销书籍:《没有个性的人》《悲伤与理智》《巴托比症候群》《曼德尔斯塔姆诗选》《心为身役: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天国之秋》《维特根斯坦传》《小于一》《耶路撒冷三千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王尔德死后,巴黎的一家报社为他写上一段相当贴切的遗言:“当我不知道生活为何物时,我便写作;而现在,当我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与欢愉时,我便无物可写了。”《巴托比症候群》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看waits写的文章,说到《巴托比症候群》,waits说“一场比惨大会,人们从中走出来之后都精神百倍。”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很多作者写完人生的一到两本著作之后,就陷入了永远的“不”再写作的状态,被叫做巴托比症候群;而我就想,自己这种感觉永远都没办法提笔写东西的原因是什么呢?想了想也只有懒而已。明天收心工作。晚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不是晒书#《巴托比症候群》[西班牙]恩里克•比拉-马塔斯——“巴托比症候群”得名自美国文学大师梅尔维尔笔下,多见于艺术家群体 症状:一举成名便再无作为;以各种借口拒绝创作;热衷他业而荒废写作…… 得上巴托比症的人都无药可治,而任何抵抗此病的举动亦是徒劳,本书就是一位巴托比患者的自述。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周四荐书#【《巴托比症候群》:阐释未曾诞生之书】这是一本针对未曾诞生之书的阐释性小说。阐释是评论文本的职责,作者却将评论性文本,以虚构甚至八卦的方式,写成一部曼妙生姿的小说。他通过书写“我宁愿不”的文学前辈,开拓了一条“我宁愿是”的全新的小说道路。我的2015年书单·...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2015上海国际文学周#8月23日下午,西班牙著名作家恩里克·比拉-马塔斯和著名作家周嘉宁,著名书评人、作家Btr相约思南公馆,就“文学的‘病毒’想象”的话题进行对谈。马塔斯先生带来了他的作品《巴托比症候群》与大家分享。【活动报道】 文学的“病毒”想象——与西班牙马塔斯大师对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寫作,杜拉斯說:「其實就是『不說話』,就是保持沈默,是無聲的吼叫。」 —— 《巴托比症候群》「症狀:一舉成名便再無作為;以各種藉口拒絕創作;熱衷他業而荒廢寫作;追求完美而不敢提筆;躲避讀者,甚至不以真名示人,行蹤詭秘……」——作家們「不寫」的理由,千奇百怪。讀後是有一點醍醐灌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