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我电子书电子书下载 -- 最新最全的电子书下载网欢迎您^_^

logo

论方法下载

论方法

  • 电子书名称:论方法
  • 电子书分类:文化
  • 电子书作者:潘绥铭 黄盈盈 王东
  • 电子书类型:TXT/PDF
  • 信息来源:豆瓣
  • ISBN: 9787519297268
  • 出版时间: 2023-1

文档说明:

  • 一、《论方法》是作者【潘绥铭 黄盈盈 王东】创作的原创小说作品!
  • 二、谁知我电子书免费提供TXT小说,TXT电子书下载。本站所有电子书资源均由网友提供的网盘,所有资源本站不负责保存,如果您认为本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将该链接删除。本站不负一切责任!

热门文化类电子书下载

  • 1 冬牧场 [下载]
  • 2 刘擎西方现代思 [下载]
  • 3 工作、消费主义 [下载]
  • 4 浅谈“两点论” [下载]
  • 5 翦商 [下载]
  • 6 秋园 [下载]
  • 7 透过地理看历史 [下载]
  • 8 我的九条命 [下载]
  • 9 苏联秘密警察 [下载]
  • 10 中国全景 旅游 [下载]
  • 11 五世达赖喇嘛传 [下载]
  • 12 草木虫鱼 中国 [下载]
  • 13 晚熟的人 [下载]
  • 14 西方那一块土 [下载]
  • 15 姑妄言 [下载]
  • 16 寻觅意义 [下载]
  • 17 世界花纹与图案 [下载]
  • 论方法目录

    第二版序言/ 01
    第一版序言/ 05
    定量调查方法的本土论述/001
    第一章 “社会学调查”与“元假设”的提出/ 005
    第一节 社会学的问卷调查:概念的提出与操作化/ 007
    一、两种调查的区分/ 007
    二、为什么曾经没有社会学,却一直有社会调查/ 008
    三、提出“社会学调查”概念的理由/ 009
    四、笔者的选择与反思/ 012
    第二节 “元假设”:调查问卷的灵魂/ 014
    一、调查一个现象就是提出一个“元假设”/ 014
    二、提出元假设,首先需要“确立两极”/ 018
    三、元假设:写上一个,就是排除许多/ 019
    四、调查内容的元假设,可能成为一种诱导/ 020
    五、光谱式思维是一切调查的基础/ 022
    六、元假设的四步逻辑操作/ 023
    七、“元假设”概念的学术意义/ 025
    第二章 社会学问卷设计的初始考虑/ 029
    第一节 问卷调查做不到什么/ 030
    一、背景:对问卷调查功能的本土化反思/ 030
    二、描述调查:不可能“发现”未知现象/ 032
    三、问卷调查并非最佳选择/ 033
    四、为被访者(而不是为自己)而设计/ 034
    第二节 社会学问卷是要研究问题,而不是描述现象/ 036
    一、我究竟要说明什么/ 036
    二、这是一个问题吗/ 037
    三、笔者的选择/ 039
    四、容易出现的失误/ 041
    五、笔者的反思/ 043
    六、确定选题的策略考虑/ 044
    七、清晰地表述调查的目标/ 045
    第三节 理论应用:社会学问卷调查之本/ 047
    一、理论之必要/ 047
    二、理论的本土筛选/ 049
    三、挑选理论的操作/ 052
    四、应用理论其实是一种改造/ 055
    第四节 设置相关假设:社会学问卷之魂/ 056
    一、社会学调查问卷的建设:必不可少的五种假设/ 056
    二、防止单向的相关假设/ 059
    三、提出否定的相关假设/ 060
    四、重视潜含的相关假设/ 061
    五、没有相关假设就不是社会学调查/ 061
    第三章 问卷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本土思考/ 063
    第一节 常见的误解/ 064
    一、非专业人员的误解/ 064
    二、初学者的误解/ 065
    三、凑题,问卷设计的大忌/ 066
    第二节 设置“开放题”是一种失误/ 067
    一、笔者的主要理由/ 067
    二、慎用“其他”选项半开放题讨论/ 070
    三、严格限用“原因提问”/ 073
    第三节 反思“观念调查”/ 076
    一、观念调查不符合问卷调查的基本要求/ 076
    二、观念调查的问卷设计的原则/ 077
    三、操作建议/ 080
    第四节 不许事后假设,慎用二手资料来统计/ 086
    一、社会学调查,绝不允许“事后假设”/ 086
    二、使用二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界限/ 088
    第四章 随机抽样的本土应用/ 091
    第一节 以社会科学为主体,发展随机抽样/ 092
    一、抽样终端:从“单独个人”走向“社会基本单位”/ 092
    二、抽样框:从追求代表性走向力争信息无限丰富/ 094
    三、代表性:从“抽象人”走向“社会人”/ 096
    四、代表什么?从“总体”走向“整体”/ 097
    五、小结与引申/ 098
    第二节 “居住区”的抽样实践/ 099
    一、概念提出的背景/ 099
    二、“居住区”:中国的抽样基本单位/ 101
    第三节 抽取调查样本的本土方式/ 103
    一、调查点的核实与落实/ 103
    二、在册居住者的抽样操作/ 104
    三、流动居住者的抽样操作/ 107
    四、把大学也作为“居住区”来抽样/ 108
    五、农村居住者的抽样操作/ 111
    六、新尝试:调查到20%的校外少年/ 111
    第四节 居住区指标:设计问卷时把个体复归到社会中去/ 113
    一、概述/ 113
    二、技术上的意义/ 114
    三、理论价值/ 115
    第五节 网上调查是误导/ 117
    一、捷径往往是失误/ 117
    二、网站调查样本的社会阶层分布严重偏离实况/ 118
    三、样本偏差带来的认知谬误/ 120
    四、网站调查兴旺及其恶果的社会文化原因/ 121
    五、网站调查的非科学性/ 122
    六、发展建议/ 124
    第五章 调查实施过程的展现与分析/ 127
    第一节 调查前的准备/ 128
    一、确定调查周期/ 128
    二、准备现场使用的各类记录表格/ 129
    三、弹性安排调查进度/ 129
    四、“委托调查”的利弊得失/ 130
    第二节 调查团队的组建/ 131
    一、课题负责人必须亲力亲为、贯彻始终/ 131
    二、调查员的选择/ 132
    三、调查组长至关重要/ 133
    第三节 本土的难点:进入现场/ 134
    一、是否借助行政权力/ 134
    二、调查组住在哪里/ 135
    三、先去哪里/ 135
    四、落实“访谈室”/ 136
    五、进入现场之后的全方位沟通/ 137
    第四节 访谈/ 139
    一、访谈现场的准备与维护/ 139
    二、调查员的操作规程/ 140
    三、调查员的当场解答/ 141
    四、调查组长的操作规程/ 142
    第五节 调查的管理/ 143
    一、调查员的使用/ 143
    二、调查的财务/ 146
    第六章 问卷调查操作方法的自荐/ 153
    第一节 邀约被调查者:调查本土化的尝试/ 154
    一、操作过程/ 154
    二、给被调查者的邀约信/ 156
    三、提高邀约成功率的策略/ 157
    四、邀约式调查的适用性/ 158
    第二节 千方百计防止“假数真算”/ 159
    一、如何打消中国人的普遍顾虑/ 159
    二、化解顾虑的操作经验/ 161
    第三节 请使用笔记本电脑来调查/ 163
    一、文化优势/ 163
    二、技术优势/ 167
    三、局限性/ 168
    四、新发展:现场动员+手机填答/ 170
    第四节 多种应答率的设计与学术意义/ 171
    一、“应答缺失率体系”/ 171
    二、学术意义/ 172
    三、解决之道/ 173
    第七章 问卷调查的“过程控制”/ 175
    一、生活环境的控制:添加对于调查点的全面考察/ 177
    二、调查情境的控制:激发主体的充分呈现/ 178
    三、数据质性的控制:收集“主体的构建表现”/ 181
    中篇 定性调查的切身分析/185
    第八章 定性调查概述/ 187
    第一节 文献回顾的体会/ 189
    一、社会学的文献/ 189
    二、人类学的经验/ 191
    第二节 重视调查过程的展现和反思/ 193
    第三节 定性调查的初始考虑/ 194
    一、在比较中认识定性调查/ 194
    二、定性调查就是“谈恋爱”/ 197
    第九章 定性调查新解/ 199
    第一节 “求同法” “求异法”与“个案法”的不同性质/ 200
    一、“求同法”,其实只是开放的问卷/ 201
    二、从“求同法”走向“求异法”/ 204
    三、“求全法”是定性调查的最高境界/ 208
    四、层次划分的学术意义/ 211
    第二节 对象选择与人数问题: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 213
    一、问题的提出/ 213
    二、信息饱和原则/ 215
    三、最大差异选择/ 218
    四、最大差异法的实践认知来源/ 222
    五、代表性:不是有没有,而是究竟代表什么/ 223
    第三节 光谱式思维/ 225
    一、根基命题/ 226
    二、具体要求/ 226
    三、不是为了颠覆,而是为了深入/ 228
    第十章 为什么设计,设计什么/ 231
    第一节 理论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233
    一、理论准备:笔者的教训/ 233
    二、文献检索:平时的阅读与积淀/ 236
    第二节 设计之源/ 239
    一、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与理论倾向/ 239
    二、不是设计要开放,而是要开放地去设计/ 242
    第三节 提出好的问题,研究就成功了一半/ 244
    一、何为“研究问题”/ 244
    二、问题意识:理论性与本土性的考虑/ 246
    三、提出问题的实例及教训/ 250
    第四节 研究方法的设计/ 252
    一、研究内容的确定/ 252
    二、访谈提纲的利弊/ 253
    第十一章 社区考察:研究情境中的“人”/ 257
    第一节 为什么需要社区考察/ 258
    一、学术意义/ 259
    二、为什么要采用它:“地下性产业”调查的案例/ 262
    三、操作方法的独特之处/ 263
    四、多时空点的社区考察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意义/ 265
    第二节 在社区考察中进行“观察”/ 267
    一、定时定点的监测与统计:对于规模、经营情况的观察/ 267
    二、对于社区环境的观察/ 270
    三、对于人际关系的观察/ 272
    第十二章 相处调查:研究生活中的“人”/ 277
    第一节 “进入”/ 279
    一、“踩点”/ 279
    二、“入住”/ 281
    三、“环顾”/ 285
    四、“接触”/ 287
    五、进入方式的总结与分析/ 300
    第二节 “切入”/ 302
    一、关键人物与关键时刻/ 302
    二、消除对方的疑虑/ 303
    三、平等交换/ 305
    四、将心比心/ 307
    五、要“脸皮厚”/ 308
    六、处理好微妙关系/ 309
    七、研究的距离/ 310
    八、“切入”的讨论/ 310
    第三节 耳闻、聊天、体验:共景、共述、共情的递进/ 311
    一、主体呈现的三个层次/ 311
    二、共景:要询问,更要旁听/ 313
    三、共述:不是访问,而是聊天/ 318
    四、共情:体验与感悟/ 323
    五、三种方法的意义:实践“主体构建”的视角/ 326
    第十三章 深度访谈:“深”在何处/ 329
    第一节 不同的层次及其意义/ 331
    一、就访谈的深度而言/ 331
    二、就访谈的情境而言/ 333
    第二节 访谈是共同讨论,而不是一问一答/ 334
    一、共同讨论的两大意义/ 334
    二、深度访谈的若干实施策略/ 337
    三、不会追问,就不是深度访谈/ 342
    第三节 访谈的“套路”与可能的拓展/ 344
    一、从一个访谈片段看叙述套路/ 344
    二、“套路”的界定/ 346
    三、跳出“访谈”的应对策略/ 347
    第四节 需要被研究的研究者/ 349
    一、社会性别,举足轻重/ 349
    二、研究者的外在条件:身份与年龄/ 354
    三、研究者的内在动力:性格、魅力与处世能力/ 355
    四、小结:“深度”的关键词/ 357
    第十四章 座谈会调查法/ 359
    第一节 清源与正名/ 360
    第二节 座谈会的元假设:为了求同还是求异/ 361
    一、求同法的座谈会只能误导自己/ 361
    二、求同法的极端:求证法/ 362
    三、座谈会应该是“多向求异法”/ 362
    第三节 座谈会的基本要求/ 363
    一、话题的适应性/ 363
    二、参加者的选择/ 365
    三、主持,就是激发讨论/ 365
    第四节 特点与要点/ 366
    第五节 座谈会中的权势关系/ 368
    第十五章 现场记录与持续分析/ 369
    第一节 录音还是笔记/ 370
    一、录音/ 370
    二、做笔记/ 373
    第二节 现场分析/ 376
    第三节 综合整理与备忘录撰写/ 379
    一、资料文件夹的形成/ 379
    二、备忘录的撰写/ 385
    三、联系比较与立体分析/ 390
    第四节 定性研究的质量判定/ 395
    一、理论的认识/ 395
    二、过程的考察/ 396
    下篇 论方法的探讨/ 397
    第十六章 主体建构论/ 399
    第一节 本土调查实践的产物/ 400
    一、基本的表述/ 401
    二、理论来源/ 403
    三、认知原则与价值导向/ 404
    四、学术意义/ 405
    五、问卷调查更需要贯彻主体建构论/ 407
    第二节 理解对方的生活逻辑/ 408
    第三节 主体建构论中的“性”/ 412
    一、社会性别是主体建构/ 412
    二、最根本的主体建构:性是什么/ 413
    三、反对“生物因素取消论”/ 415
    第十七章 对于社会学调查方法的光谱式理解/ 417
    第一节 何谓真实?问卷调查与定性访谈,不分伯仲/ 418
    第二节 失误:定量调查的结果,以定性资料来补充/ 429
    第三节 社会学调查方法是一个光谱/ 432
    第四节 走向整合:过程控制的方法论意义/ 434
    第十八章 研究伦理:方法论层次的反思/ 437
    第一节 研究为什么需要伦理/ 438
    一、问题的提出/ 438
    二、研究伦理:从道德到方法论/ 440
    三、研究伦理的基本原则/ 443
    第二节 研究伦理的操作/ 447
    一、方法论探讨之例/ 447
    二、研究伦理的刚性贯彻/ 450
    三、高于伦理原则的道义责任/ 452
    四、讨论:伦理的自觉源于主体建构视角的确立/ 454
    参考文献/ 455
    · · · · · ·

    论方法下载链接

     

    最新文化类电子书下载

    下载须知:本站所有电子书资源由网友提供,如有失效链接,请更换资源后再次下载;所有资源本站不负责保存。

    电子书下载txt免费下载 txt电子书免费下载全集全本完结 小说下载 txt 电子书 免费下载全本 谁知我电子书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14-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谁知我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