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学下载
- 电子书名称:金石学
- 电子书分类:历史
- 电子书作者:朱剑心
- 电子书类型:TXT/PDF
- 信息来源:豆瓣
- ISBN:9787534043345
- 出版时间:2015-5-1
-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 标签: 金石学
文档说明:
- 一、《金石学》是作者【朱剑心】创作的原创小说作品!
- 二、谁知我电子书免费提供TXT小说,TXT电子书下载。本站所有电子书资源均由网友提供的网盘,所有资源本站不负责保存,如果您认为本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将该链接删除。本站不负一切责任!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金石学。是不是古代炼金术啊//@红领巾8:得赠老祖//@狮子王tj:附庸风雅[围观] //@师已至此:惹惹下[嘻嘻]我若得赠老祖 //@红领巾8:赠书活动 @心理咨询师张晓玲 @守慧 //@至尊老祖:这本书我想看看!@师已至此 @稀里糊涂坏东西 @红领巾8 来参与一下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考古一讲:中国考古肇始20世纪30年代,而发轫北宋的金石学。两者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使得中国考古学独具特色。目前中国考古学体系完备,旁支繁多,硕果累累。待续……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转发送书】关注@书林藻鉴,转发微博即有机会获得赠书。民国学者朱剑心金石学研究姊妹之作《金石学》《金石学研究法》,抽两位,每人一本,周五开奖。@仰觀堂老復丁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书香可人 @贩读者言 @千里送好书 @浙江古籍出版社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青铜器收藏可以说是伴随青铜器的产生而产生的。史书记载,西周时人们就开始重视收集前朝的青铜器,并视之为圣物。对青铜器的研究从汉代就开始了,宋代形成了金石学,明清时又有了很大的发展,民国时期的研究又加入了科学考古,使青铜器研究有了重大进展.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小时候第一本看的关于金石学的书是朱剑心先生的《金石学》这本,此书成书于1938年,1940年初版,1955年影印再版,1981年文物出版社根据影印本整理出版。如今,浙江人美出版社又再次出版,可谓功德无量!朱先生现在鲜为人知,实乃硕儒。喜爱此道者不妨读读。[嘻嘻][酷][作揖]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good]我有并读过旧版《金石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朱剑心《金石学》《金石学研究法》 @浙江文叢 @知书子 @讀書與跌宕自喜 @脉望林霄 @出类艺术 @爱书就会赢 @书香可人 @书香两岸杂志@杭州晓风书屋 @上海古籍书店艺术书坊@玉吅 @鲁九喜 @止堂 @静堂 @殷子安 @郁俊-半窗灵鼠斋 @贩读者言 @书林藻鉴 @书香上海@指纹先生 @布衣书局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新书过眼# 《金石学》,朱剑心著,金石学全面总结之作。朱氏自谓《金石学》“虽大抵依据前人,述而不作;然亦惨淡经营,不乏别裁。” 通论中对“金则何,石则何,金石学则何,做了明晰定义。并提出研究斯学,其态度当为”为金石而金石“,非凭籍考订、文章、艺术等他学而始有价值。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是金石倍贵的时代,而非金石学昌盛的时代。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澎湃新闻:仇鹿鸣:中古石刻研究如何超越传统金石学】(分享自@澎湃新闻)#我读澎湃#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金石学啊[花痴][花痴][花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笑cry]有人问金石学是不是古代炼金术,瞬间感觉萌萌哒 //@洋风汉魂:突然记起某人曾问我公羊学是不是关于屠宰的学问……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收到@鱅堂 赠朱剑心著作三种,分别是《晚明小品选注》《金石学》《金石学研究法》。书很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民国学者朱剑心金石学研究姊妹之作《金石学》《金石学研究法》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恭喜书友@楠溯 (金石学)@可晋山房 (金石学研究法)抽得样书,两位请及时私信联系方式。感谢书友的参与和支持,《金石学》网购戳入:京东网页链接 亚马逊网页链接 博库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金华金石国画研究院陆续邀请国内百名书画名家来金创作。金石书画院由市民政局、文化局审批成立,致力于书画研究、金石学研究、展览培训等,其国内签约画家百名。从本周起,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客座教授张如元及书画名家沈潜、周建朋、相磊、何金拾、荣立忠等十余人已赴金华,潜心创作。QQ723798862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神论者与看向过去的人》 【嗯,没有修改的(坑爹)第二章。】 chapter.2 “李大人家的古玩实为上品,难得一见。工儿快来,这青铜礼器可是当年周天子……” 金石学一转头,考古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家丁陪着转...(阅读全文: 网页链接 下载LOFTER客户端: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子济是现代为数不多的掌握了全形拓技艺的人。接触了金石学,不久便被传拓所吸引,当时的老师只教授了简单的平面传拓,“我想学立体全形拓,但是没有老师,只能靠自己研究了。”翻遍杭图,遍访名师,如今的子济,拓过清朝金石大家的收藏,就连曼生壶都拓了好几把。阅读更多:子济:传拓并不是古人的照相机 | 匠人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西泠印社之四】西泠印社的创立,一个重要的目的,是研究金石与篆刻。金石学的兴起,直接促进了篆刻乃至书法艺术的内涵深度,外延宽度。西泠印社收藏的“三老忌日碑”,以及摩崖题刻“大吉卖地碑”,在历史和书体演变史研究有极高价值。西泠印社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创办一个金石博物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历史上的今天#1927年的今天,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他是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古文字学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2015年6月2日(周二) 19:00-21:00【主讲人】闫志 副研究馆员 就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展陈部,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要从事古文字学、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研究。代表性论著有《金石学在现代中国考古学中的表达》等。【地点】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西区503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全形拓不仅使人感受到金石文化艺术新气象,更是金石学发展的艺术必然。并将金石学推向极为兴盛的时期,极大地丰富了金石学艺术内涵外在的表现形式,器物全形拓本提供了金石学者研究学术的文本资料的同时,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马衡,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在北大讲“金石学”,带学生去故宫看商周青铜器。学生问他:“何以知道是真的?”马衡说:“若要知道什么是真的,先要知道什么是假的。”学生又问:“那么,又何以知道什么是假的呢?”马衡说:“若要知道什么是假的,先要知道什么是真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蜡烛][蜡烛][蜡烛]那些年的今日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分享自《碑刻学(转)》 - 绪 论 历史与现状:此学问肇端于北宋时,大盛于清代,时名“金石学”。1 清末传入矿物学亦曰金石学,与此非一事。“金”者以先秦之... (来自 @头条博客) 碑刻学(转)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金石学》青铜器部分的最后一节课讲铭文,内容满满.每次课都推荐好多书哦[good]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系列珍藏】黄易的生平与金石学贡献》 黄易是清代最重要的金石学家之一,学木界对其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文章对黄易的大量史 料进行综合考辨,从社会学、网络论的视角对其生平、 经历、交游进行全面勾勒;从金...(阅读全文: 网页链接 下载LOFTER客户端: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杜诗书法#《诣徐卿觅果载》马叙伦书。行书。马叙伦(1885-1970),字夷初,一作彝初。幼年在杭州读书,资质聪颖,学业特优,曾获书法比赛第一。民国时期曾任教育次长、北大教授。建国后,曾任教育部部长。他一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与文字学、金石学、训诂学,老庄哲学、诗词等皆有建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一篇转载博文《[转载]金石学发展状况 研究意义》[转载]金石学发展状况 研究意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考古图》,北宋金石学著作,成书于元祐七年(1092年)。比较系统地著录当时宫廷和私家收藏的古代铜器青铜器和玉器等古器物两百三十四件。此本《亦政堂重修考古图》清乾隆17年(1752年)校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