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菊与刀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任何时候读日本文学,都会深受其“菊与刀”的文化背景影响。虽然用这两个事物来概括整个民族的性情是有些不严谨,但是认真读完几个小说,就真的是会感受到,自己所有的想法中,理性的部分更加理性了,疯狂的部分更加疯狂了。这两方没有一点混杂的意思,而是都各自朝着自己的方向有秩序地延伸下去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第一次见到书虫,在11年版《菊与刀》的最后几页,乃木将军与俄国降将相互尊敬的故事被咬坏一点。如果不是中国的书虫讨厌乃木与斯托塞尔,那就是我保存书籍不当=_=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对于似乎微不足道的行动他们是那样大加指责,而对于似乎是罪大恶极的行径他们却心平气和地予以默认。 ———<菊与刀>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第三十四夜: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二) 不知道中国有没有研究这个的。反正我是没看见有类似的文章出现,连类似菊与刀这种都没见中国有人写过 第三十四夜: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二)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从广州过来的一路,阴雨绵绵溪水潺潺炊烟袅袅,环境真是好的没话说,南方水土的灵气真是北方不能及。图为菊与刀[笑cry] 带的唯一一本书,能看几页再看吧 梧州市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晒书房好书推荐# 我已读完《菊与刀》。可列入“必读书”之列。文化人类学家的视角和洞察力,有助于我们多放下一些偏狭之见,少坚持一些妄下判断。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总会以沉默来表示,我对“岛国人格局小文学不行”一说的不赞同,以后可以用建议对方读此书,来代替我不曾说出过的反问。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日本之行#奈良 大阪 京都,体会这座菊与刀之国,小而美 礼貌且周到,传统对于他们来说,毋须继承,这是伴随成长,融于身体; 环保概念深入人心,塑料袋和纸畅用,丝毫没有谈白色垃圾色变之忧虑 日本Ukyo-Ku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图书推荐#《菊与刀》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菊与刀》时,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l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此书影响至今不衰.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可以看看露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从一定层面揭示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国人不能只停留于道德批判,剖析日本民族特性,扎紧篱笆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南方都市报 @深圳交警 @蒋丰 @新浪军事 @深圳特区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菊与刀》 我的评分:★★★★★ 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可谓全面,虽说其中有些许偏颇。难怪连日本本土人都称这是本最了解日本的外国名书。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百日行动派#DAY37,运动是2000米快走➕慢跑,晚上溜溜弯儿,看书是一点点的菊与刀。。。。昨天失眠~导致看书就困。。。。今天去佛寺啦~[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FC范超 我去睡了。。。。明上午任务繁重……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阅读在路上#D11 阅读《菊与刀》第九章和第十章:人情的世界和道德的困境。@苏州-趁早读书会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日本是怎么做到坚持内心的纯净呢#菊与刀#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感觉和菊与刀的看法大同小异 战后日本右翼思潮为何幽灵犹在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27、《菊与刀:解读日本人》书摘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脑子抽了吗为啥买图解版的菊与刀……感觉读起来是少儿科普书[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