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我电子书电子书下载 -- 最新最全的电子书下载网欢迎您^_^

logo

所有建筑师的20岁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Anan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现在的建筑界正明显地受到信息社会的冲击,建筑设计已从手绘图纸和手工模型的设计方式迅速向CAD这样的虚拟世界转移。而人却仍然要在现实的世界中生存。在20世纪后期,如何解决现代主义与地域主义之间的矛盾是建筑界一个重大的课题,而进入21世纪以后,这对矛盾也许将会被虚拟与现实的矛盾所替代。

来自微博用户Anan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进入社会开始建筑工作以后,建筑师大部分时间会被杂务所缠绕,从而失去理想,也失去了创造的乐趣和力量。为了不至如此,关键的办法,也是惟一的办法就是看你是否从心底里热爱建筑。

来自微博用户瞳·莲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Renzo Piano] 1、上大学是非常基本的,因为正是那个年龄段我开始感到一种现在所谓的“了解社会的渴望”。这是一种对社会的好奇心,一种知识上的贪婪。而这对于成为建筑是是很重要的。 虽然它并不就是设计、构思空间、体量和形式,或者在科学、“科学家”方面完好的保证,但这确实对于社会愉悦感和动机意识的建筑师非常重要。 2、热那亚拥有地中海最大的港口,景观非常壮观,这是一种非常轻盈、日复一日不断变换并转瞬即逝的场景:水中的倒影、各种反射、穿梭往来的船只。 这种轻盈感、可变性和“短暂性”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也是以此作为起点,说起来非常简单,后来我才开始以某种方式去探索复杂性。 3、你们都有自己不同的家庭、出生地或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 我觉得,你们不要低估曾经拥有并可深度挖掘的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因为这是每个人的成长历史,也就是维系自己的根脉。 有人曾经说,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其习性实际上就已经定格,而在他后来的人生中所做的只是对其经历的追根溯源而已。 我认为,一个人不能忘记你来自何处,出生地和那些属于你自己而别人所没有的东西。 4、谈到“自主性”,你必须具备良好的对技术和科学属性的认知以及足以支持自己想法的自主型,必须具有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你必须是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 5、当你处在艺术圈,并不需用崇高的顽强敢去创造“崇高”。可以置身圈外,但不要“进入”艺术“。 6、太多的信息就像毒品一样,慢慢会因为毒品而形成依赖性,因为你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最后你会不由自主地停止思考。 7、我会在余生,把私密性防卫到”宁静时刻“,这是一种反思和内省,这就像一种全天候永不停息的河流。要不是保持清醒,去冥想,否则吃得太多会消化不良。 8、热爱传统不等于复制传统,复制只会带来感性的麻痹,极其愚蠢,你变得麻痹是因为只关注美的东西。 我从传统得到的启发是关于材料、质感和建筑物的肌理、色彩、尺度。后现代主义是种糟糕的经验,被动、无趣,只是一种传统的置换。 9、如果你们还小于20岁,那么将进入你们的30岁,然后40岁再到50岁。我知道60岁时才终于能够捍卫自己,这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从你们的20岁就要捍卫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用所有的精力去捕捉信息。 10、没有内容,没有冰山隐藏的部分,一切就很荒谬,无论是回话、雕塑、音乐还是文学,如果没有内容就没有艺术,纯粹的学术一文不名。 如此就,建筑就更像一种没有内容的建筑,这个内容就是生活。 [Jean Nouvel] 1、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提高自我分析的能力,知道自己现在在做什么。 2、我相信每个项目只能有一个导演,不过工作明确分配好的话,合作的形式可以有。 [Ricardo Legorreta] 1、S: ——虽然我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和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我感到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 R: ——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有过同样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困难的阶段,我可以告诉你的是,在年轻的时候你怀有对这个世界所有的热情。但另一方面,你也有各种各样的困惑,你想要知道方向。我的忠告是,如果你能很好滴协调这一切,你就可以知道你所想了解的一切,不要给自己找理由。 2、我们的专业使我们哟型拥有了成为英雄式人物的一点可能,如果你的人生目标是准迁,那么不如去开个餐馆更合适。如果你今天在这里,是因为热爱建筑,那么坚持下去,即使地平线看上去那么黑暗,不要担心,光明总有一天会到来。 让我们坚持下去,因为我们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职业。 [Frank O.Gehry] 1、建筑是”为人建造房屋“,而我喜欢那些让人有”感觉“的房子,甚至是那些”愤怒的“建筑。 2、当我和一些艺术家在一起,他们称我为建筑师,如果我和建筑师在一起,他们又称我为艺术家,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无足轻重的问题,因为K.Frampton就认为我是个”不成功的艺术家“。 而就我所知,艺术家必须对形体、空间和环境的问题,以及所处时代和社会对他们做出的评论,他们所承受的来自创造、遵从和超越的压力,和我相似。 [I.M.PEI] 1、格罗皮乌斯告诉我们国际式就是我们应该追随的风格,他预言了一种全球化的建筑样式。 有一天他对我说,“其他国家将会追随那些出现在欧洲和美国的建筑样式,如日本。” 我无法同意他的意见,我不能同意这样的观点。我当时是一个学生,我来自中国,我不希望那些在美国和欧洲到处可见的建筑也出现在中国。 但是我错了,你们看看在上海、东京和大阪所发生的一切,就可以知道,格罗皮乌斯是对的。 2、我仍旧认为世界要比现在全球化的局面要有意思得多。 首先要建造一座建筑就必须有场地,而这个场地必须在一个地方,而一个地方必定有自己的历史,而这个历史对于建筑和建筑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对于历史的定义和那些后现代主义这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定义截然不同。 3、所以我认为应该这样看待包豪斯,他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可以用柯布西埃式的教育来说明,它虽然被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它是多种学科的汇总,聚集了各种类型的专家,他们以同样的方式,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4、我最大的缺憾是没有机会去做设计。 为什么我今天仍在做一些本该二十年前完成的事,我想着也是原因之一。我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让那些追随我、安藤教授、Richard Meier以及Frank O.Gehry的同学知道,他们开始设计的时间要比我早得多,他们比我幸运得多,能比我早得多地发现自我。 [Dominique Perrault] 1、虽然在学校里做的模型对于建筑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也非常重要,但是,事务所的模型是实际上要建成的东西,或者将来可能要建成的东西。 2、美院也有城规的课程,我想知道的并不完全是城规课程中的内容,而是一个城市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不是怎样从建筑逐渐形成城市,而是一个城市的框架是通过什么样的战略性策略来形成的。 3、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要建造,或者为什么自己要成为建筑师,比起个人的问题来说,这更带有团体性质——为什么20世纪要建造这样的建筑,我认为这与团体性,或者说民族意识等问题有关。 【在世界上不管走到哪儿,只要看到图纸大家都能够理解,这就像一种共同语言一样。那个人在思考什么,它能够做到什么水平,立即就能够知道。不滚走到哪个国家,都可以确认自己处在同一个圈子里。】

来自微博用户Antlers_teenager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今天看《建筑师的20岁》,从伦佐·皮亚诺的讲话中感悟许多~总结了以下几点,希望大家也能获益:1.注重积累 2.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 ,构筑你自己 3.发挥自主性,在做决定时保持自我,充分自信和充满好奇心 4.顽强的同时坚韧,具有吸纳能力,学会聆听他人 5.一天中要有一段时间一个人静静地度过

来自微博用户吕海猴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发表了博文《学建筑,大学四年应该看的书》学建筑,大学四年应该看的书作者:王亮A必看(与课程相关)B推荐(建筑素养)一年级A1《建筑师的20岁》作者: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安藤忠雄研究室编译者:王静王建学建筑,大学四年应该看的书

来自微博用户杨杨杨Y_uJ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建筑师的20岁》《型和现代主义》《外部空间设计》《交往与空间》《安藤忠雄论建筑》求这几本书,拜托拜托,辛苦啦。@没我找不到的电子书

来自微博用户柒叁__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建筑师的20岁》 我的评分:★★★★ 网页链接 @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Mo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理卡多 雷克瑞塔的演讲之:“全球化与地域性”: <p>……世界正在以这样的方式敞开它的大门,而我们可以走出自己的国家去工作。所以我们必须接受挑战,去理解其他文化,同时又要立足自己的国家,强调自己的个性。 ……在传统的日本城市建筑和当代的日本建筑之间存在着强烈的联系。我总是感觉到,你们对于两者都是认同的。例如,也许你未曾感觉到,但是作为一个履行着,我在正在建设的当代日本建筑中,发现了一种典型的日本文化特征。……我所能告诉你的是,我清楚地感觉到你们正在解决——我所说的是那些优秀的日本建筑师——像日本这样的国家的问题,但是你们并不打算将这种解决方案强加给社会。</p> <p>(谈到了墨西哥文化中多种文化融合的现象)……我发现能够对我的设计有所帮助的方法,就是去享受我们生活中各种彼此矛盾的因素。……正是这种矛盾能够帮助你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p> ---------------------分割------------------------- 雷克瑞塔是“地域性”的代表人物,在他的演讲中我继续着之前关于[建筑设计与传统]的思考,感觉获益良多。 在我看来,“地域性”并不是“全球化”建筑样式的反义词。相反,正是“全球化”创造了“地域性”,使它能够成为一个单独的名词而存在。在雷克瑞塔的话语中可以看到,“地域性”的建筑设计对传统的参考,比如他学习了墨西哥人传统的方式,从建筑内部而非外部考虑开窗。然而,“地域性”绝不是对传统的抄袭和复制,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独特的风格,也许正因为建筑师具有的“接受挑战,享受矛盾”的精神。在现代中国的建筑设计,包括其他领域中,常常看到无法处理好“民族”和“世界”矛盾的例子。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来做借口,其实是一种懒惰和止步不前;而那种完全抛弃当地文化,一味模仿西方的行为,无疑也产生出许多不伦不类的,甚至称不上是“作品”的建筑。如何取得两者的平衡,雷克瑞塔关于“矛盾”的看法,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 我偶尔思考一个幼稚的问题:现代建筑对于西方世界的影响,是否远远小于东方?这种影响程度的不同,是否给东方的建筑保护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挑战?也是否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保护,从根本上讲,就不应该照抄西方的路子?这种疑问来自于,我认为对于西方建筑来说,古代和现代的建筑从材料上来讲是一致的,都是无机材料。而中国的建筑以对有机材料的运用为最大特点,其中也蕴含着思想和哲学的差异。也许,对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思考,该从最根本开始,而非只是流于方法论。

来自微博用户Mo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贝聿铭的演讲之:全球化与场所感: <p>记得在哈佛学习的时候,那时我还是格罗皮乌斯的学生,格罗皮乌斯告诉我们国际式就是我们应该追随的风格。他预言了一种全球化的建筑样式。有一天他对我说:“其他国家将会追随那些出现在欧洲和美国的建筑设计,如日本。”我无法同意他的意见。我不能同意这样的观点。我当时是一个学生,我来自中国,我不希望那些在美国和欧洲到处可见的建筑也出现在中国。但是我错了,你们看看在上海、东京和大阪所发生的一切,就可以知道,格罗皮乌斯是对的。 但是我并没有放弃,我仍旧认为世界要比现在全球化的局面要有意思得多。首先,要建造一座建筑就必须有场地,而这个场地必须在一个地方,而一个地方必定有自己的历史,而这个历史对于建筑和建筑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对于历史的定义和那些后现代主义者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定义截然不同。……我认为他们更多的是从视觉上来阐释历史,而没有深深地植根于历史之中,而后者才是我感兴趣的内容。</p> <p>……场所是地理环境的一种重要记号,它有自己的观点和方向。……他们应该了解这个场地,了解它的历史,它的根,而这种根是很难发掘的,但是一名建筑师如果想要有所创造,就必须对此有所发现。因为如果你对此无所作为,你的建筑就会枯萎。</p> ---------------------分割------------------------- 我依旧继续关注着“全球化”和“地域性”的问题。很有趣的是,在贝聿铭这样一位并非定义为“地域性”的建筑师的谈话中,地域性以“场所”的形式出现了。可以说,“场所”是地域性的延伸和细化,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互相包含的。吴良镛先生和其他一些研究者提到过,在现代运动的潮流传入中国时,它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这是因为当时(包括现在的)中国人正处于摒弃传统,陷入发展狂热的阶段,他们(在并未完全理解的情况下)渴求“现代化”。于是现代运动恰好符合了他们的口味,成为一种口号化和脸谱化的旗帜,也因此失去了对“地域”和“场所”的反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可以说是可悲的,格罗皮乌斯所说的那种“全球化”。 在演讲中,贝聿铭针对建筑和“场所”(或者说“场地”)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同时将它们与“历史”联系了起来。他也强调了自己所谓的“历史”是要“深深植根于”其中的,而非只是视觉上的阐释。这与前文中皮亚诺所说的要去“抢劫”而不是复制,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贝聿铭的谈话还让我产生了一个奇怪的猜想,他对场所和历史的重视,是否与他的中国文化背景有关呢?(他18岁就去了美国,所以真的很难说)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在他的讲话中,感受到了与其他建筑师不一样的,对建筑周围环境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整体,不仅是空间上的,也是时间上的。这种对“集体”的重视是否影响了贝聿铭先生的设计方法,不得而知,但如果有,那也是以积极正面的形式出现的。

来自微博用户Mo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多米尼克 佩罗的演讲:建筑,场所和虚空: <p>……我不是建造“建筑”,而是建造“场所”。……时间会制造“场所”,因此,我想,我建的图书馆,也会随着时间的流动而出现新的东西。 这个图书馆是把“虚空”作为一个中心要素进行设计的。所谓“虚空”,并不是“没有”的意思,“虚空”在城市中具有“存在”的意义,我想这是很有趣的事情。</p> <p>我有意设计了大野先生所说的“虚空间”的部分。那么,设计这个“虚空间”的意义何在呢?我们知道,那个地区现在什么都没有,也没有大型的工程,可以说是在一个虚空间中设计了虚空间。但是,等几年后周围的建筑建起来的时候,最后留下来的就是我所建造的“虚空间”了。因此,在现在这个时间里,说那个图书馆的虚空间没有意义是不正确的,我建造的是“明天的虚空间”。</p> ---------------------分割------------------------- 阅读中特别有意思的是,佩罗的演讲恰好回应了我对于“场所”的思考,整本书虽是记录了不同建筑大师的讲座,但却因我个人的兴趣,有了顺流而下的感觉。 无论是“虚空”也好,“从内部考虑开窗”也好,这些建筑师之所以令人敬仰,也许正是他们对这些普通事物的反向思考。除了以“虚空”作为要素进行设计,佩罗的图书馆设计还立足于对未来的思考,我觉得这正是“植根于历史”的延伸。用个成语来说,就是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仅是建筑设计,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这一点也是(甚至说更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这样的思考,现在的风潮已从单纯地保护古建筑,保护20世纪遗产,发展到了创造“未来的遗产”,书中的这几位大师,还有安藤忠雄本人,也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未来遗产”的创造者。

来自微博用户tps0516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每一个人都必须自己去寻找自己的道路。对于年轻的建筑师来说,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形成一种文化的定势,或者说一种典型的形式。 。。。。。。 技术飞速的发展,材料不断的增加,现代主义对既存原理和法则进行了反思,从根本上粉碎了这种观念。城市爆发性的扩张,完全超越了迄今为止的尺度,全世界出现一种混乱的章台。这已经不是悲叹还是不悲叹的问题了,我们生存下去的条件之一,就是不的不承认这种已经存在的混乱。 因此,与过去的建筑师相比,今天的建筑师必须有意识地i运用更多的知识,否则就无法进行建筑师的工作。 。。。。。 今天,建筑师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够对我们所处的这个状态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一个明确的方案。</p>

来自微博用户鱼子酱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读书笔记,如果原文为英语则基本为我觉得有趣的地方的概括,并非一对一翻译,()内为感想。会写评论的,等读完再写。笔记也是一边读一边添的。给三星因为对翻译很不满,以及写读书笔记这件事情实在太干扰我一口气读下去的流畅性了,所以心情很不好。 Renzo Piano 成为建筑师的原因:设计者比建造者更有创造性、更自由。并且建筑从一堆材料到一栋崭新的大楼的形成过程很神奇。(最后一条还是和建筑商的家庭背景有关系呀) 对社会的好奇:建筑像一座冰山,可见的部分很小,但是水面之下不可见的才是使建筑成形的真正元素:社会,人类学,历史,地理,气象学,科学,社会科学。(和我想的一模一样!) 起步花了很长时间,这些时间之中一直在积累,直到足够了,才成为了真正的建筑师。(所以起步不等于开始,我们还要起步好几十年) 每个人都是在某一处出生,有着某样的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不要低估追寻自身本源的的重要性。不要忘记使你不同于别人的事情。 自主性:1.对所有事情保持好奇,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有能力,be competent 控制信息输入,提高消化百分比——宁静时刻:反思、内省 do not reproduce tradition, rob it by being curious enough, inventive enough, to "change" from tradition, to be inspired by tradition 最后的建议:1.每天独处20分钟 2.保持求知欲 Jean Nouvel 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对设计的影响(但是很怀疑这种影响现在还会存在么?像我从小都是住在住宅楼里的,区别不过就是从这里的一栋楼搬到了那里的一栋楼,小区和小区之间差别也不大。像Piano讲的追根溯源的话,感觉没有办法从生活经历中找到和别人相比有特色的东西。不过这样讲,中国的住宅确实和其他地方的会有细微的不一样,只是这种不一样有没有值得汲取的地方?亦或是说,并不需要反映在设计上,其实是对自身人格的一种塑造?) 事务所工作;建筑师对于学生的影响(1.建筑师事务所对于学徒的接纳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已经有所成就的建筑师愿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因为他们初来乍到各方面的知识都不够丰富而不接手,当成包袱,只想招到能帮忙好好干活的人。安藤忠雄也说过。把事务所当做年轻人锻炼的一个接管,也不强求他们留下,而是鼓励他们自己闯荡。2.博学,还是博学。有一个老师引导着走向对什么都感兴趣的道路,也是很不错的,如果自己本身没有这种觉悟。) 建筑设计中的思考方法:在分析阶段,抽象出特征,然后深入进行方案设计,处理与特征相关的形态问题。(提取特征这个感觉很像这一学期的两次建筑设计课的思路) 最好的教育,是提高自我分析的能力,知道自己现在在做什么,提高自我诊断的能力。 社会上公认的职业名称与这个人做的事情连在一起,没有多少意义。 20世纪的重点在技术方面。不是将技术展现出来,而是让人不知道建筑是怎样建成的,这样的技术才会给人更新的感觉。(?不好发表评论,有点怀疑) 即使在合作的情况下,建筑事业和电影导演一样,最好是一个人做。(我觉得是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会有所不同但是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可是一旦两个人一起做设计就会产生这种没意义的矛盾,而且还必须要争出高下,很烦人。) Ricardo Legorreta 正常学校学习和旅行相伴 研究民族文化是:受到文化熏陶的同时不去简单复制文化,要做出属于现在时代但是有着文化根基的东西。 处于建筑之中,才能评判建筑。否则可能会有仅仅从外观而肤浅的评价建筑的风险。 建筑杂志之类的东西,如果看,就要仔细研究以理解建筑师想要表达的意思。 挑战:理解其他文化的同时,维持我们自己的文化和人物特点。 建筑师=建造师+设计师 Frank O. Gehry 在建筑事务所中工作,积累了与客户沟通大项目合同、费用、为确保工作室盈利而组织各部门的预算、与管理建造过程的官员打交道、如何与各类工作人员共同合作。 建筑应当拥有唤起观众情感的能力。 与Sera一起批评其他人的作品。(感觉就像和好朋友一起嘲笑其他人一样…) 建筑师们提不出有价值的建议,反而在艺术家那里得到了更大的支持和鼓励。(因为艺术家更宽容?) 寻找自己的风格。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事情。这些都不能通过媒体做到。过多了解其他人的作品可能会带来太大压力。可以看过去的一些作品,或者像其他的领域学习。 可以尝试一个月不看报纸,从而寻找到报纸以外的了解信息的方式。 文化中的很多方面都能激发灵感:诗歌、音乐会…… 对设计的恐惧感是正常的,不知道设计的走向是正常的,that’s why it is creative, live with it。(感觉Gehry是拖延症患者啊……) 依靠自己。不要指望特殊帮助。 贝聿铭 Modern architecture began with cubism. 想做大的设计,就要有一个大的工作室,有了一个大工作室,就会沦为它的奴隶。 坚持一种风格很危险。(我觉得这里的风格和Gehry所说的大概不是一种意思?表面v.s.内涵) 建筑所在地的“根”。建筑师要寻找文化的根来创造。 旅行,但是旅行之前要先研究历史。 Dominique Qerrault 对建筑的理解和学习应该是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的。 毕业设计是对区政厅的研究,从而意识到怎样处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十分重要。 怎样建造建筑,怎样成为建筑师这个问题不重要。而是,为什么要建造建筑,为什么要成为建筑师? 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应该不停的来回走动。 总结 不管到了什么年龄,仍然相信各种可能性。 广泛的兴趣、旅行 大学是“相逢的场所” 与不同行业的人相接触,了解不同的世界 高中毕业之后不要立即就学建筑,一个“游荡”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膝盖中了好几枪啊清华建筑系…感觉同学都在某种程度上向着“成为建筑师”的方向努力,虽然我并不觉得其中有多少人热爱建筑。但是仅仅撇去不热爱这一点来说,一群人都朝着建筑师的单一方向努力也很奇怪。) 不同专业的人住在同一个宿舍,彼此之间能有交流。(清华再次中枪….不过感觉大概很多大学都中枪。但是即使在清华像我们建筑系这样分组按学号,宿舍按学号,专教座位依然按学号的系大概也就我们一个吧。真的很不好。我也希望认识一些不同的人。) 重视与物质接触的机会。 临摹经典建筑的照片,仔细思考,也能得到空间体验。

来自微博用户Nemo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有人曾经说,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其习性实际上就已定格,而在他后来的人生中所做的只是对其经历的追根溯源而已。我认为一个人不能忘记你来自何处、你的出生地和那些属于你自己而别人所没有的东西,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换句话说,不要像我这样,也不要像安藤或是大野那样,只要像你们自己,不要以别人作为自己的样板,你们必须构筑你们自己。

来自微博用户Anan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在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得到大量信息的现在,我们总有一个错觉,就是直接对话似乎变得没有必要。但是,不仅仅是建筑界,在建立新的价值观的时候,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冲突,就无法令人感觉到“意志“的存在。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相碰撞,互相之间给予不同的刺激,从而引发自己的思考,这应该成为创造的原动力。

来自微博用户波小也结衣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Renzo Piano伦佐•皮亚诺 高技派:以表现技术为主题的设计思想。 一贯做法:用单纯的构成进行重复叠加创造出富有韵味的丰富空间,从建筑的整体构图到细部处理。 Jean Prouve让•普罗维 对新技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工业产品所带来的细部的关注,同时也不放弃手工实践。 皮亚诺受此影响。 在建立新的价值观的时候,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冲突,就无法另人感觉到意志的存在,在于他人的碰撞中,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相碰撞,互相之间给予不同的刺激,从而引发自己的思考,从而成为创造的源动力。 理卡多•雷可瑞塔 直面现代主义建筑和地域风土之间的矛盾。 设计方法:以富有活力的水的处理为特征,结合中美洲干燥土地所形成的独特色彩和建筑形态,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 多米尼克•佩罗 大胆的体量处理,具有金属感和透明感的材料选择给人一种未来建筑的印象。 “我想建造一个场所,而不是建筑。……重要的不是建造什么,而是为什么建造。”

来自微博用户波小也结衣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Pempidou 大楼的每一层都是一个长166米、宽44.8米、高7米的巨大空间。 整个建筑物由28根圆形钢管柱支承。除去一道防火隔墙以外,没有内柱,没有固定墙面。各种使用空间由活动隔断。 设计者曾设想连楼板都可以上下移动来调整高度。 外貌:钢结构梁、柱、桁架、拉杆等甚至涂上颜色的各种管线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上。红色的是交通运输设备,蓝色的是空调设备,绿色的是给水、排水管道,黄色的是电气设施和管线。面对广场一侧的面上悬挂着一条圆管,安装有自动扶梯,作为上下楼层的主要交通工具。设计者把这些布置在建筑外面,目的之一是使楼层内部空间不受阻隔。 罗杰斯解释时说:“我们把建筑看作同城市一样的灵活的永远变动的框架。……它们应该适应人的不断变化的要求,以促进丰富多样的活动。” “建筑物应设计得使人在室内和室外都能自由自在地活动。自由和变动的性能就是房屋的艺术表现。”

热门传记类电子书下载

  • 1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下载]
  • 2 苏东坡新传 [下载]
  • 3 曾国藩传 [下载]
  • 4 毛泽东传(上、下册) [下载]
  • 5 沈醉回忆录:军统内 [下载]
  • 6 直奔金牌 [下载]
  • 7 弘一大师传 [下载]
  • 8 粟裕回忆录 [下载]
  • 9 普京传 [下载]
  • 10 毛泽东身边工作琐忆 [下载]
  • 11 异见时刻 [下载]
  • 12 天下为公 [下载]
  • 13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下载]
  • 14 人生由我 [下载]
  • 15 天生有罪 [下载]
  • 16 岁月留痕 [下载]
  • 17 人间采蜜记:李银河 [下载]
  • 建筑师的20岁TXT免费下载,建筑师的20岁PDF免费下载,建筑师的20岁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须知:本站所有电子书资源由网友提供,如有失效链接,请更换资源后再次下载;所有资源本站不负责保存。

    电子书下载txt免费下载 txt电子书免费下载全集全本完结 小说下载 txt 电子书 免费下载全本 谁知我电子书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14-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谁知我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