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梁思成、林徽因与我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五十年后,有人会后悔的</p> 即使现在的政府有了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但当保护与市政规划、"人民"利益有冲突时,我相信还是会毫无保留的毁掉的!你看似现在已经停止了毁灭,是因为已经没有什么好拆的了!当发现了新目标,他们又会先拉条警戒线保护起来,等到一段时间后,还是跟以往同样的命运! 你说西安城墙还是被保留下来了,但是你想过嘛?如果北京城墙也能被保留下来,现在该是多么的宏伟,受世人敬仰!这一切,我们都无缘得见了! 毁灭将是永生永世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他非常细致地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对每个子女的前途都有周到的考虑和安排,但又不强求他们一定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办,而是反复地征求孩子们的意见直到他们满意为止。梁思庄入大学后,在选专业时,梁启超经过细致的考虑,以他的远见卓识看到将来生物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最初他建议思庄学党史在中国几乎是空白的现代生物学,但因思庄当时就读的麦基尔大学的生物学教授教得很不好,引不起思庄对生物学的兴趣,她把苦恼告诉了二哥思成。梁启超知道后立刻写信给思庄:“庄庄,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生物学,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近来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适,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姐姐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之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八月五日爹爹。”后来梁思庄听从父亲的意见学了图书馆学,考入了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最终成为中国著名的图书馆专家。</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从林洙笔下而来的梁林更显生动,以往只是看到了林的诗意和梁林对古建筑的追求,其实他们也都是风趣幽默健谈的人!梁也如此,许是林的话语更富魅力,他也被吸引过去了吧! P16-17 谁敢说他们之间没有真真切切的爱过,徐志摩已成过去,梁思成是她的现在与未来,这样一对经历磨难,风雨同舟的爱侣,怎可因为林的一场无疾而终的刻骨初恋而被抹杀其中的真情意切! 我们无法看到他们的相处,只能从旁人的文字了解一二!但从梁对病重林的照料,林对年少时与梁相处的细枝末节,也可看出端倪! 他们是多么的珍惜拥有的!彼此互赏着!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如果不能作为最亲近的人留在身边,那就什么都不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918年,清华成立管弦乐队,由荷兰人海门斯指挥,1919年思成兄任队长,他吹第一号,亦擅长短笛……此外,思成还与同班的吴文藻、徐宗漱等人,将威尔斯的《世界史纲》译成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梁思成回忆说:父亲的观点很明确,而且信心极强,似乎觉得全世界都应当同意他的观点……1923年,梁思成正准备毕业考试,并在做赴美留学的准备。5月7日,他和思永同乘一辆摩托车去天安门广场参加北京学生举行的“国耻日”纪念活动,车到南长街口,被金永炎的汽车撞伤。思成右腿骨折,脊椎受伤,思永面部受伤满脸是血。……北京各报大肆渲染。李夫人见金某不来赔礼,只找到总统府去闹了一场……吾欲汝在院两月中取《论语》《孟子》,温习暗诵,各能略举其辞,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句,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更有余日读《荀子》则益善。《荀子》颇有训古难通者,宜读王先谦《荀子集解》……李夫人不太喜欢林徽因,她讨厌现代女性。……在梁思成住院期间,林徽因常去看他……在她看来,他们正是应当回避的时候。她激烈地反对这桩婚姻……后来李夫人去世了,梁思成和林徽因也到了美国,他们才举行订婚仪式……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都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欢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唯独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当时西方学者尚未注意中国建筑的发展和技术。但我感到日本学术界已经开始注意中国。如著名学者大村西崖、常盘大定、关野贞等都对中国建筑艺术有一定的研究。我相信如果我们不整理自己的建筑史,那么早晚这块领地会被日本学术界所占领。……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我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我用了三个月的时间,阅读了当时所有能查找到的有关中国建筑的材料。我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依靠这些书本不可能完成我的论文。我必须回国去实地调查,我和导师说好,回国收集材料,两年后交博士论文。……1927年我们到加拿大温哥华结婚。因为我的姐夫周希哲在那里任中国驻加领事,父亲就托姐姐、姐夫帮忙料理我们的婚事……他们在欧洲游历的观感没有留下文字的记录,但二十年后林徽因和她的学生关肇邺谈起去西班牙参观阿尔罕布拉宫的情景。却是饶有趣味……林徽因曾气恼地对我说:在欧洲我就没有照一张好照片,你看看所有的照片,人都是这么一丁点儿。思成真可气,他是拿我当Scale呀……林徽因曾和我谈起在东北那短暂的时日。她说:当时东北时局还不太稳定,各派势力在争夺地盘。一到晚上经常有土匪出没,他们多半从北部牧区下来。这种时候我们都不敢开灯,听着他们的 马队在屋外奔驰而过,那气氛真是紧张。有时我们隔着窗子往外偷看,月光下胡子们骑着骏马,披着红色的斗篷,奔驰而过,倒也十分罗曼蒂克……东北大学建筑系——我国最早的一个建筑系,仅仅存在了三年,就因九一八事变而夭折了……培养了一批向刘致平、刘鸿典、张鍑、赵正之、陈绎勤等卓有成就的建筑学者和大师……在思成的遗物中,想找一些关于东北大学时期资料,但除了一张照片外一无所获(照片中后排立者,竟然是后来担任西南联大的训导长陈雪屏)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梁启超常用来教导梁思成的一句格言: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梁思成谈“英国剑桥七百年历史出了那么多大科学家,可能与他们保持非正规的聊天传统有一定的联系,不同学科的人常在一起喝酒、喝咖啡,自由地交换看法、想法。聊天之意不在求专精,而在求旁通。”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北京城几乎完全是根据《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规划思想建设起来的。”她看出我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便又接着解释说: “北京城从地图上看,是一个整齐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略退进一个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对称的。它自北而南,存在着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北起钟鼓楼,过景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然后出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至永定门,全长八千米。这种全城布局上的整体感和稳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学者的无限赞叹,称之为世界奇观之一。 “‘左祖右社’是对皇宫而言,‘左祖’指皇宫的左边是祭祖的太庙。‘右社’指宫室右边的社稷坛(现在是中山公园)。‘旁三门’是指东、西、南、北城墙的四面各有三个城门。不过北京只是南面有三个城门,东、西、北面各有两个城门。日坛在城东,月坛在城西,南面是天坛,北面是地坛。‘九经九纬’,是城内南北向与东西向各有九条主要街道,而南北的主要街道同时能并列九辆车马即‘经涂九轨’。北京的街道原来是很宽的,清末以来被民房逐渐侵占越来越狭了。所以你可以想像当年马可·波罗到了北京,就跟乡巴佬进城一样吓蒙了,欧洲人哪里见过这么伟大气魄的城市。”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建筑师的知识要广博,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质的他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木木泛逸舟 2011-10-02往事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上) (分享自 @凤凰视频) 视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我的评分:★★★★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 “大家都知道没有可比性,但林洙不承认。她觉得自己和林徽因不仅可比,还能超越。 也是醉了。。”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单纯吐槽林洙敬林徽因为‘先生’。这么多年关于林徽因所谓的坊间轶事大多出自林洙,林洙总是以一副看似尊敬实则酸溜溜的口吻来讲述林徽因,当初看过林洙写的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觉得很酸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林徽因&梁思成(照片拍自《林徽因梁思成与我》林洙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中午吃过饭,去了许久没去的图书馆,借了本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林洙著。书里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梁林的学识与成就,从心底就羡慕并敬佩这样一代知识分子,出身名门,国外留学,回国工作,他们用自己的所学所识所想不但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为中国的建筑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的人生过地充实而有价值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最近在看小子收藏的梁思成梁大师的一些书籍,注意到有好几本书的编者都是林洙,从而逐渐了解到梁大师在林徽因离世以后续娶的这位年轻的林夫人,她的学养,静默和付出。今天,林洙写的这本《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抵达我的办公桌。后来在想,人生所有的悲欢,看似偶然,却有其必然。期待,翻开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