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下载
中国哲学简史目录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第四章 孔子: 第一位教师
第五章 墨子: 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 杨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 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 老子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 庄子
第十一 章后期墨家
第十二 章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 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道家是这样的人,他们隐退了,还要提出一个思想体系,赋予他们的行为以意义。他们中间,最早的著名代表人物看来是杨朱。</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若走在真理的路上,即便布满荆棘,也是幸福的。 <图片1>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也是深入这么看似生涩的学科,总能给予我无限的智慧,带我走出迷茫。 <图片1>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儒家、墨家、道家等强调道德的学说都没能帮助君主们实现统一的情况下,然后秦国采取了法家的意见,以势、法、术治国,最终国力强盛,统一中国;随后又因法家思想太过严苛,很快又被推翻,所以法家是开国临危之法,而非长治久安之道。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哲学分为“出世的哲学”和“入世的哲学”。出世的哲学认为,<p>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p>;而入世的哲学,<p>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者不愿意讲超道德价值。</p><p>中国的哲学不是完全出世或者入世的。出世和入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求解决这个合命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按照中国哲学,谁在理论和行动上都完成了这个问题的统一,谁就是圣人。他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p><p><p>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具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它不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比这严肃的多的东西。</p>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是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实际上,我们用来思想思想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用来思想的能力,都是同一种能力。” “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说的宗教。” 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替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一定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至于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从实用的角度看,哲学是无用的。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p> 儒家的知命<p>人只有已经做了他自己能够做的一切以后,对于那些仍然要来到的东西才只好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只好平静地、无可奈何地接受它。这才是儒家所讲的"知命"的意思。</p> 各派哲学中心概念 儒家:仁、义;主张爱有差等。 墨家:兼爱,主张爱无差等; 道家:利己,出发点是全生避害;道家三阶段:杨朱(为我,轻物重生),老子,庄子。 <p>《老子》的大部分思想表现出另一种企图,就是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事物变,但是事物变化的规律不变。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规律,并且遵循这些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行动,他就能够使事物转向对他有利。这是先秦到家发展的第二阶段。</p> <p>"无为"的学说,一个人应该把他的作为严格限制在必要的(不过度)、自然的(顺乎个人的德而行,不做人为的努力)范围内。</p> 老子说<p>知足不辱,知止不殆。</p> <p>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攻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p>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幸福---《逍遥游》<p>我们的自然本性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幸福的。庄子的政治、社会哲学,目的正在于为每个人求得这样是相对幸福。</p> 知识---《齐物论》<p>是、非的概念都是每人各自建立在自己的有限观点上。所以这些观点都是相对的。</p> <p>从道的观点看事物的人,好像是站在圆心上。他理解在圆周上运动着的一切,但是他自己则不参加这些运动。这不是由于他无所作为,听天由命,而是因为他已经超越有限,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2014.07.27〜开始读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书里提到,希腊文明是重商的海洋型文明,开放、理性、平等制度。中国文明是重农的农业型文明,保守、感性、等级制度。放下书想了会,西方文明的平等只是对内的,在内部找不到可以压榨利用的对象,就转而向外部找,如斯巴达人奴役希洛人。中国在内部就能找到剥削的对象,所以没有侵略他国的动力。但是不论是哪一种社会形态,都不能同时满足平等和富足两者,要么克制欲望,大家都受穷,要么当剥削者,问题是谁都不愿意低人一等,由于不得民心的缘故,剥削阶级背负的业债在慢慢积累,终有一天还报自身。所以我个人的选择是克制欲望。 当今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试图将繁重的劳动转嫁给机器,这个选择看起来较优,但是仍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甚至加剧了根本的问题。逻辑是,因为资源的总量没有增加,而机器的使用提高了产能,丰富的产品刺激了人的胃口(包括资本家为了刺激消费有意识地引导),反过来大大加速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换句话说在过去剥削的对象是人力,人力对资源的消耗可以忽略不计,而今剥削的对象是自然环境,前者由于人权运动的普及已经失败,后者显然也不是一条可行的出路,大自然不会说话,但它会以天灾的形式回应。所以说根本的问题仍是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摆脱自身的欲望。 只是想到哪写到哪,希腊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只有在摆脱了基督教的影响后才上升到一定高度,基督教的逻辑是怎么回事还没想好。 在现有资源下,平等和富足不能齐备是个事实,这样看来儒家被批虚伪一点都不冤,具体一点说,儒家提出的那一套在现实中不具备实现的客观条件,于是乎只会沦为统治者沽名钓誉的愚民工具,正如庄子所批驳的那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孔子在世时其主张都没有被采纳过,何以死后反而成了一面旗帜?无非活人骗不过,死人好利用。这个道理,统治者怎会不明白,但是,老百姓也不算冤,是他们的口味决定了统治者的选择,因为当时看来只有儒家能拿得出老百姓需要的、治家的那一套东西,接地气,仅此而已。作者在书里扬儒抑佛道挺明显的,让人感觉格局有限,是我不太喜欢这书的原因之一。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禅,梵语,原意是沉思、静虑 1.禅宗传述的宗系 2.第一义不可说 3.修行的方法 不修之修本身就是一种修,正如不知之知本身是一种知。这样的知,不同于原来的无明;不修之修,也不同于原来的自然。因为原来的无明和自然,都是自然地产物;而不知之知,不修之修,都是精神的创造。 4.顿悟 5.无得之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佛家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玄奘取经的相宗只能叫做在中国的佛学,影响有限。佛教得中道宗和道家哲学相互作用,产生了禅宗,对中国影响深远。 2.佛学的一般概念 大乘佛学对国人的影响是它的宇宙的心得概念,以及称为形上学的负的方法。 业,通常解释为行为、动作。 业的报应,业是因,报是果。 “无明”,宇宙一切事物是心的表现,是虚幻暂时的,可无知的个人还是渴求,这根本无知就是“无明”。无明 生 贪嗔痴恋。 菩提,梵语,表示觉悟。 涅槃:在不断地对菩提贡献中,个人积累了不再贪恋什么而能避开贪恋的业,从生死轮回解脱出来。 3.二谛义 俗谛,真谛 4.僧肇的哲学 具体化了第二层次的二谛,说万物是有是静,说万物是无是动,都是俗谛。说万物非有非无,非动非静,是真谛。 5.道生的哲学 善不受报 顿悟成佛 第三层次:无可言说 “宇宙的心”的观念,是印度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风流”和浪漫精神 汉朝的时候文雅也是“风流”的特征之一。 2.《列子》的《杨朱》 任从冲动而生 3.任从冲动而生活 对于超乎形象者的感觉,超越感。具有道家学说养心即具有玄心的人,必然对于快乐具有妙赏能力,要求更高雅的快乐 4.情的因素 有风流精神的人的动情,倒不在个人得失,而在于宇宙人生某些方面 5.性的因素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公元三四世纪的“玄学” 1.名家兴趣的复兴 名家将“超乎想象”的观念贡献给道家 2.重新解释孔子 接受孔子,按照老庄精神重新解释孔子 3.向秀和郭象 4.“道”是“无” 道是真正的无 5.万物的“独化” 物自生,而不是他物所生。类似于特殊经济条件下产生共产主义而不是个人产生 6.制度和道德 社会随行势变化,制度和道德随之而变。 7.“有为”和“无为” 一个人在他的活动中,让他的自然才能充分而自由的发挥,就是无为。 8.知识和模仿 9.齐物 万物同等,登上了通向混沌一体没有差别境界 10.绝对的自由和决定的幸福 有限范围内自得其乐 幸福也是有限的。而超越有限,与无限合一,从而享受无限而绝对的幸福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统一思想 儒学为官方学说 2.孔子在汉代思想的地位 3.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儒家理想与现实 4.杨雄和王充 科学怀疑,反对偶像崇拜 5.道家与佛学 佛学与道家最精妙结合:禅 6.政治社会背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阴阳家和儒家的混合 为当时政治社会新秩序提供理论依据 2.宇宙发生论的学说 3.人性学说 强调认为和教化的作用 4.社会伦理学说 三纲五常,五常是个人的德性,三纲是社会的伦理 5。政治哲学 天人感应 6.历史哲学 王者受命于天 7.对《春秋》的解释 8.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 大同社会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抗日战争前后的时期,国际政治的范围内的世界史像是重演春秋战国的中国史 1.秦统一前的政治状况 2.中国的统一 3.《大学》 三纲领八条目 4.《荀子》的折中趋势 5.《庄子》的折中趋势 6.司马刘歆的这种趋势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事物的原理 《易传》中最重要的形上学观念是“道”,不同于道家的“道”,这是可名的。 2.万物生成的“道” 万物生成变化所遵循的“道”,一阴一阳之谓道 3.万物变化的“道” 宇宙万物永远在“易”,在变化。需要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不过分。 5.中和 恰到好处即“中”,调和不同矛盾以达到和谐的统一是“和” 6.庸常 人伦和道德没有人能离开它,教使人明而诚。 7.明诚 只需要做普通而平常的事,做到恰到好处而明白其中意义,从而达到天人合一。既入世,又出世。 道家通过否定知识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人世间的“彼”“此”分别 儒家通过推广仁爱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寻常的人我和物我分别。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法家的社会背景 周朝后的封建社会制度解体,社会发生变化,一些贵族丧失土地爵位,社会阶级变动。 法术之士鼓吹把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君一人之手,走极权主义路线。 2.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 认为“势”、“法”、“术”三者不可缺少,即权力、法制、用人艺术。 3.法家的历史哲学 守株待兔的故事,把历史看做变化过程的观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要有全新的方案去解决。 4.治国之道 用法用势治国,不需要像儒家主张那样自己做出榜样。而因为有术,君主不需要亲自做。 5.法家与道家 无为而无不为 6.法家和儒家 儒家观念理想主义,法家观念现实主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人的地位 性恶学说,重视教养。天、地、人各有自己的职责,人不能冒充天履行天的职责。 2.人性的学说 人性也必须加以教养。荀子认为人不仅生来没有善端,相反而有实际的恶端。人可以为圣人是因为他们是智的而不是善的。 3.道德的起源 既然如此,道德起源于什么 一是人们一定要社会组织,功利主义的论证。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 4.礼、乐的学说 知识是重要的,但情感需要也需要满足。祭祀这些情感的满足不阻碍理智的进步。 5.逻辑理论 知识论的理论,名的起源与分类 6.论其他几家的谬误 惑于用名以乱民 惑以用实以乱民 惑于用名以乱实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六种术数 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行法 中国古代解释宇宙结构和起源的思想两大线路:一条是阴阳家的五行,儒家《易传》的阴阳 2.《洪范》所讲的五行 金木水火土 “天人感应论”的解释有两种学说 一是目的论的,天给君主的警告。一是机械论的,君主恶行造成自然界的混乱而机械的产生异常。 3.《月令》 从时间空间解释自然现象 4.邹衍 5.一套历史哲学 五德转移解释历史变化。阴阳家认为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朝代的顺序也和五行的自然顺序一致。 6.《易传》中的阴阳学说 易经的经,基本成分是所谓“八卦”,乾道为难,坤道为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阴阳生成万物。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道家,名家的辩论,需要反思的思想作出努力,与常识的常规相反。而墨家及有些儒家保卫常识,发展了知识论和逻辑学的理论。 1.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素朴的实在论·。根据知识的来源将知识分为来自权威的教授、来自推论的知识、来自认识者亲身体验。又按认识对象分为名的知识、实的知识、相合的知识、行为的知识。 2.关于“辨”的讨论 演绎法和归纳法 3.澄清兼爱说 为墨家的功利哲学作出了享乐主义的解释。 4.辩护兼爱说 5.对其他各家的批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2.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是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充分发挥我们自然地能力的能力就是我们的“德”,“德”是直接从“道”来的。他还作出了何为天,何为人的对比。他认为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为。 3.政治、社会哲学 老子强调不治之治。总原理是“反者道之动”,论证越是统治,越得不到想得到的结果。庄子则强调天与人的区别,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和不幸。 4.情和理 人利用理解的能力,可以削弱感情。道家认为,圣人对万物的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所以无情,就是不为情所扰乱。这个方向强调自然过程的不可避免性,以及人在自然过程中对命的默认。 5.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 绝对幸福的人是至人、神人、圣人。他绝对幸福,因为他超越了事物的普通区别,他也超越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与道合一。 6.有限的观点 是、非的概念都是每人建立在自己有限的观点上。 7.更高的观点 “照之以天”,超越有限的观点,即道德观点,看事物。 8.更高层次的知识 庄子用了取消问题的的办法解决了如何全生避害的问题。哲学不报告任何事实,只给了一种观点,让我们看出生死相同,得失相等。 9.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不知之知”,先有一个时期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够做出各种区别,只是后来忘记了它们。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2.道,无名 因为道无名,所以不可言说。称之为道,纯属代号。由“无”生“有”,属于本体论,不属于宇宙发生论。 3.自然地不变规律 老子的主要观念是“太一”、“有”、“无”、“常”。“常”表示永远不变的东西。“物极必反”是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 4.处事的方法 道家的中心问题是全生避害,躲开人世的危险。老子称应该知道自然规律,根据它们来知道个人行动。这些学说,可以从“反者道之动”演绎出来。“无为”也不是完全无所作为,而是不要违反自然任意的为,不要过度。按照“无为”的学说,一个人应该把他的行为限制在必要的、自然地范围内。“必要的”指对于达到一定目的是必要的,不可过度。“自然的”是指顺乎个人的德而行,不做认为的努力。 5.政治学说 道家同意儒家:理想的国家是有圣人为元首的国家。但儒家认为圣人一旦为王,应当为人民做很多事,而道家认为圣王的职责是不做事,应当完全无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名家和“辩者” 中国古代哲学的名与实的对立,像西方主词与客词的对立。 名家两个趋向,一种是强调实的相对性,另一种强调名的决定性。 2.惠施的相对论 “十事”推演出万物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万物之间没有绝对的不同,每个事物总是在变成别的事物。得出结论 万物一体,因而应当泛爱万物。 3.公孙龙的共相论 强调“名”是绝对的,类似柏拉图的共相 4.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名家的哲学家通过分析名,分析名与实的关系或区别,发现了中国哲学中称为“超乎想象”的世界。而道家对这个世界进行了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