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之道下载
寂静之道目录
第一部 四法印
精神之道
痛 苦
四圣谛
诸受是苦
六道轮回
娑婆世界
无 常
执着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空 性
缘起性空
因果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并在随后的四十九年里,传讲八万四千法门引导众生证悟实相。《华严经》中记载了佛陀这样一句教言: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不要被情绪推着到处乱跑,转过身正视它们,看它们从何而来,往哪里去。事实上,你就是想不间断地生一辈子气、发一辈子愁,也是办不到的。</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只要有这个身体在,我们就必定经历生老病死;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困惑、傲慢,我们就必定感受痛苦。</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有一些成见和误解比较容易纠正,只需要稍稍改变心的习惯,还有一些错误的假设从久远以来流传至今,已经成为“真理”和“常识”。我们如果想活得更真一点,有时不得不做个没有“常识”的人甚至是叛逆者。</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无始以来,我们所追求的都是过得更好更快乐,更有安全感,然而,这种追求至今仍没有结果·······是时候停下来重新思考了。如果不纠正两个错误,我们很难得到真正持久的安乐,一个是在缺憾中寻求完美,另一个是只想自己快乐。</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样的如来,不做也罢 <图片1>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诸受是苦。痛苦是苦,快乐的结局是苦,得是苦,求也是苦,所有付出和收获终究都是苦。否定人世的一切的努力,珍惜和爱,因为结局都是缺憾。我还算是信佛的人,也不爱鸡汤,可是通篇这么消极的论调实在让人反感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图片1>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能够不起矛盾的前提是尊重和恭敬他人。别太拿自己当回事,人就不会那么固执</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在家人身份的,尤其不能忘记自己是修行人,虽然也朝九晚五为生活打拼,但终究与一般人不同。别人想的是如何出人头地,你想的是如何尽早结束这头出头没的轮回;别人可以随心所欲、随波逐流,而你,懈怠放逸了要心生惭愧</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身为佛教徒,在任何时候,说话、做事都不能伤害众生的心。“不乱他心”</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学佛是用来观察自己的,不是用来观察别人的,要管好自己,不要总看别人的过失。一切外境只是自心的显现,心清净,外境自然清净</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无论生活际遇如何,我们都要发愿活得快乐。快乐的人生从接受缺憾开始,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对自己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我们遭遇的困苦只是过去行为的一个因果,没有理由责怪他人,也没有必要自责。如果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它,那么正在经历的痛苦不仅完结了一段旧的因果,还会成为新的善因,开启一连串正面的反应</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一般人面对巨大的痛苦,往往怨天尤人,焦躁恐慌,或心灰意冷,好的学佛人因为懂得因果,懂得承担和化解,所以能以一颗坚强而平淡的心去面对。必须承受的,就勇敢去承受;能够转化的,就努力转化。</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也有人把烦恼增多、内心空虚归咎于物质繁荣,其实不尽然。物质会对人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关键是人心在作怪。烦恼多,是因为物质条件改善后内心执着的东西更多了。内心空虚也是因为物质丰富后有更多逃避痛苦的选择,人们可以更频繁地变换安慰的方式,结果便更频繁地感受到不满足和挫败。(P4) 幸福源自内心的安宁。许多人到了老年才真正开始关注心灵和生命的价值,更多的人,哪怕死亡迫在眉睫,也不去思考自己的一生何去何从。然而,无常的脚步从来不会为谁而停止,生命中的痛苦也不会因为谁忽略和回避它而减少一些。(P6) 在四谛中,集是因,苦是果;道是因,灭是果,但佛陀在宣讲这两对因果时,先讲果再讲因。因为在实际修行中,是按苦、集、灭、道的顺序,而不是按因果的顺序来修的。(P9)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苦苦、变苦和行苦。苦苦,是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对苦苦,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谁也不会认为它们是别的东西而想去追求、亲近。 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是变苦,因其本质为苦,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仔细思量,生活里每一项快乐都含带着日后的痛苦。 行苦是一种更深刻也更细微的痛苦,它指的是陷于轮回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何不圆满,身心受到业力牵制,被种种烦恼束缚。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烦恼中来,到烦恼中去,全然不得自主地流转、流转。如果不是亲身遭遇变故、痛苦,一般人很难体会“诸受是苦”的深义。对痛苦了解越深入、越全面,我们就越被激励着去实践离苦得乐的方法。在疾病以及其他的痛苦面前,我们完全有可能保持尊严和从容。(P9-P11) 地狱的寒热、饿鬼的饥渴、旁生的愚痴、非天的争斗、天人的堕落以及人道的生老病死,六道中的痛苦无量无边,没有任何地方能让我们真正获得安乐,轮回的本质就是痛苦。(P12) 身在轮回中,却追求圆满,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迷惑。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人生中烦恼不断,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如果很努力、很用心,事情一定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无论贫富强弱,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要经历这八种痛苦。各种各样粗大的、细微的、强烈的、温和的痛苦伴随着我们短暂的一生,你也可以把它们称为压抑、孤独、怨恨、哀愁、恐惧、贫穷……这些东西无论我们现在做得好或不好都会出现在生命中。 佛经中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意思是能忍受遗憾的世界。痴心不改硬要在缺憾的世界里追求完美,会有结果吗?(P14) 只要有这个身体在,我们就必定经历生老病死;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困惑、傲慢,我们就必定感受痛苦。(P15) 人们对痛苦通常持四种态度:有人希望痛苦尽快结束,以为眼下的痛苦结束了今后就会一直幸福;有人在痛苦的同时不忘享乐,痛苦并快乐着;有人虽然不再惧怕痛苦,但痛苦妨碍了他的修行;有人拥抱痛苦,在痛苦中找到通向自由的路途。(P15) 佛陀说,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人们对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没有认识到事物皆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刹那生灭,不是固有和恒常不变的,佛教里称之为“无我”和“无常”。 无常并非佛陀的发明,他只是指出了一个总被忽视的真相。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 无常粉碎了我们对安全感、确定性的幻想,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脚下随时可能踩空时,便本能地想抓住什么,这就是执着的由来。而我们想抓住、想依靠的东西本质上却是抓不住、靠不住的,痛苦便由此而生。(P17) “我”是一种错觉,我们的整个生活却建立在这个错觉的基础上。(P18) 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己的执着,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我们首先应该检视的是自己。(P18) 无始以来,我们所追求的都是过得更好更快乐,更有安全感,然而,这种追求至今仍没有结果……是时候停下了重新思考了。如果不纠正这两个错误,我们很难得到真正持久的安乐,一个是在缺憾中寻求完美,另一个是只想自己快乐。(P18) 多数的人往往要到迫不得已的时候,比如遭受突如其来的变故,才会意识到无常的存在,所以总误以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要知道,造成痛苦感受的不是无常,而是自己对无常的恐惧。克服这种恐惧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恐惧的原因。(P19) 无常不好也不坏,开心还是伤心,全看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与无常没有必然关系。佛陀希望我们明了:一切都会耗尽,一切都是无常,毫无例外。即使是佛陀本人也示现了疾病、衰老和圆寂。(P20) 有生就有灭,有聚就有散,这不过是事物的平常状态。坚强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会继续。(P21) 一个人的身体,作为处于连续不断、无穷无尽的逐渐变化中的聚合体,会存在几年、几十年或者上百年,而思想、情绪、感受等心识却是念念生灭,更不具有常一性。如果身体不是“我”,刹那变化的心就更不可能是我了。(P22)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 不快乐而已。</p> 原来我非不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快乐是由外部刺激带来,更关键是人的心对于快乐的感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己的执着,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我们首先应该检视的是自己。</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轮回不是指一个地方,而是心的状态。心里有贪婪、嗔恨、愚痴、傲慢、怀疑、邪见就是轮回。心的不平垢染外现为山河大地、沟坎荆硕,种种悦意和不悦意的外境。心有局限导致眼、耳、鼻、舌、身、意的局限,以及生活际遇的百般痛苦缺憾。生老病死、苦难、分离、仇恨是轮回,相聚爱恋及一切会消逝会演变成痛苦的都是轮回。此心烦恼不歇,轮回不止。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為了讓自己的心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無論是否接受佛教作為自己的信仰,都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了解佛教。人生中各種各樣的痛苦和煩惱,產生的原因,止息的方法,佛法里面都有清晰的解釋。</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科技和物質只能滿足一些感官的需求,無法滿足精神需求,解決精神層面的煩惱。人對物質很容易厭倦,沒得到時不甘心,千方百計去爭取,一旦滿足卻又立即生厭。一個人如果沒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生活很容易就陷入這種不甘和厭倦的循環,導致內心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空虛。真正的信仰能幫助排遣負面情緒,保持生活的平衡喜樂。</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善良就是没有伤害之心。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人心是相通的,如果我们护持着心中的善愿,他人必定能感受到它的温暖,尽管他们也许会不承认或不表现出来。当我们向他人表达善意时,如果不期待对方也同样做出善意的反应,我们就会更加轻松、投入。 内心越来越宽阔、坚强、温柔,这便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好回报,也是自己快乐的源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自我”的感受执着为真实。对自己太执着的话,没法获得解脱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们甚至要感谢无常,因为它意味着凡事都有改变的可能。因为无常,我们永远有希望。 倘若没有无常,黑夜永远等不到白天,低落的心情永远盼不到阳光灿烂,得病的身体永远不能恢复健康,离别的人永远不能再相聚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变化起伏,有得有失,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假使你坦然接受无常是生命的规律,你会放松下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己的执着,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我们首先应该检视的是自己。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佛经中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痴心不改硬要在缺憾的世界里追求完美,会有结果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幸福源自内心的安宁。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自我”的感受执着为真实。对自己太执着的话,没法获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