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树上的男爵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兔子的读书札记# 56/100||2016 《树上的男爵》伊塔洛·卡尔维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如果不感到自身充满力量,就不可能有爱情。”“可是如果没有你,我是我自己也没有意义了。” —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 北京·朝阳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树上的男爵》# 我的评分:★★★★★ “许多年以来,我为一些连对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树上。”P258 “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P263 一个人自愿选择...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如果不感到自身充满力量,就不可能有爱情。"——《树上的男爵》 又偷了晚修时间重新看了一遍,当能够做到"感到自身充满力量"的时候就是完全地拥有自己了吧,人在世间行走,先是拥有自己,然后拥抱他人,就算是拥有了世界走这一遭也不亏。只是拥有自己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啊。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八月,从初识卡尔维诺开始。在溽暑中读完《树上的男爵》。人永远仰望天空而无法抵达,却可以在树上栖居而离开大地。与地面永诀的一刻,看似离别,实为相聚。“树”是每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原野里的归宿。只是如今,风声鹤唳,草木凋零,“树林”纷纷被高楼与厂房屠杀,绕地三匝,何枝可依?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书影推荐#《树上的男爵》的核心是柯希莫几十年的树上生活。树上的世界虽然很真切很美好,但却是一个被遗忘和最终被抛弃的世界。不过,柯希莫恰恰在这里找到了心灵得以栖息的住所。在整个故事中,作者构筑了一个平行空间———树上的生活,这个空间与地上的世界虽然只有咫尺之遥,但却十分对立。“诗意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接上贴)我曾想过用《树上的男爵》作为自己博士论文后记,因为在我读来那就是哲学如何终结的故事。“树上” 这个意象比 “云上” 好,因为树其·实·是·长在大地上的。结尾那段话就更明显了:矛盾消失了,哲学就静止了。还有柯西莫和薇奥拉最后那句 “我与我的思想是同一的”。他老了后常常失踪,作为弟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书日记##我们读书吧# 3/102并不明白《树上的男爵》为何享有很高的声誉,想把豆瓣评分拉下来。或许是自己在轻轨上看,没有好好看明白,不过之后肯定是浏览结束了。最近在纠结一个没有答案的老问题,依旧没有答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接下来的这段时间改听r&b和funk。朋友们也不要发粤语歌了。有没有欢快一点的@李文歆要做有下巴先生 话说这几天发现德彪西很棒啊。顺便安利本小说。树上的男爵。最近用qq音乐比较多来加好友啊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书笔记# 《树上的男爵》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闻书香】《树上的男爵》〈意〉伊塔洛•卡尔维诺。柯希莫从十二岁爬上树直至六十五岁攀上热气球而仙去,身体没有再踏入大地一步,生命却与大地紧紧相连,生存、守护、读书、旅行、恋爱,甚至领导革命,实现了另类的人生价值,“谁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一部超现实主义小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火车上,看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那个生活在树上的男孩就像一个隐喻,如果不做出任何屈服,也只能生活在高处,一尘不染。这样的人俯视着一切,而树下的甲乙丙丁,也只能默默望着,或许渴望着去追随他有同样的生活呢。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完了,喜欢。一个从12岁到65岁一直生活在树上的男爵。勇敢,单纯,执着的少年。“谁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树上的男爵#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反叛精神的核心是对生活维度的不断扩张。树上的男爵(精)/卡... #一天一篇读后感# #卡尔维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树上的男爵。》树上的男爵。不想说话了就这样坐着等天荒地老或等死神给我认领偶想飞到树上去像树上的男爵永不重返回地面。早上,被晨鸟叫醒我轻阖双眼听它们的鸣叫感知翅膀和气旋分辨布谷与喜鹊可总有鸟树上的男爵。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几年,我看过的、感动过的、反复再读的且未来还会重温的,只剩: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和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我列不出它们的一二三点好处,也不想说出喜欢的所以然,懂的人不必多言,不懂的又何必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