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我电子书电子书下载 -- 最新最全的电子书下载网欢迎您^_^

logo

自杀论下载

自杀论

  • 电子书名称:自杀论
  • 电子书分类:历史
  • 电子书作者:[法] 埃米尔·迪尔凯姆
  • 电子书类型:TXT/PDF
  • 信息来源:豆瓣
  • ISBN:9787100031233
  • 出版时间:2008-12-1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标签: 社会学 心理学 心理 社会

文档说明:

  • 一、《自杀论》是作者【[法] 埃米尔·迪尔凯姆】创作的原创小说作品!
  • 二、谁知我电子书免费提供TXT小说,TXT电子书下载。本站所有电子书资源均由网友提供的网盘,所有资源本站不负责保存,如果您认为本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将该链接删除。本站不负一切责任!

热门历史类电子书下载

  • 1 请愤怒吧 [下载]
  • 2 台灣島史記 (上 [下载]
  • 3 法国文明史 [下载]
  • 4 锡安长老会纪要 [下载]
  • 5 DK大历史 [下载]
  • 6 企鹅全球史 [下载]
  • 7 王阳明心学全书 [下载]
  • 8 一读就上瘾的中 [下载]
  • 9 舍不得看完的中 [下载]
  • 10 一生的呼召 [下载]
  • 11 返璞归真:纯粹 [下载]
  • 12 失去的三十年 [下载]
  • 13 伏特加政治 [下载]
  • 14 三十年战争史 [下载]
  • 15 犹太古史 [下载]
  • 16 中國窪地:一部 [下载]
  • 17 西藏生死书 [下载]
  • 自杀论目录


    导论
    第一编 非社会因素
     第一章 自杀与心理变态
     第二章 自杀与正常的心理状态。种族。遗传。
     第三章 自杀与自然因素
     第四章 仿效
    第二编 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
     第一章 确定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的方法
     第二章 利己主义的自杀
     第三章 利己主义的自杀(续)
     第四章 利他主义的自杀
     第五章 反常的自杀
     第六章 不同类型自杀的各种形式
    第三编 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

    自杀论下载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萝卜糕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科学调查只有针对可以比较的实施才能达到目的,而且越是有把握灰机那些能够有效对比的实施,就越有成功的机会。但是,那种产生通俗属于的肤浅考察是不可能有把握地弄清楚实务的这些正常关系的;学着不能把那些符合日常用语的继承实施作为他的研究的对象。他到时应该由他自己来确定他要研究的那些事实,以便使这些实施具有能被科学地探讨所必须的同质性和特质性。因此,当植物学家谈到花卉或水果的时候,当动物学家谈到鱼类或昆虫的时候,他们呢都是按俺们不得不预先规定的含义来理解这些不同术语的。</p> 涂尔干的这段话大致标明他希望用一种严谨科学研究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学研究——首先就是明确界定研究对象的特征,除此之外更加注重在社会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行为的格式化和去俗民化。 这段话让我想起昨天在这里看到的一位自创术语的豆友,我认为他的这种行为应该就是文中提到按照自己的标准来确定要研究的事实。“独体”提法是很有意思,可以后续探讨。http://www.douban.com/note/492768899/?start=0#41614622

    来自微博用户Silent_Track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对“自杀”下定义: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

    来自微博用户Dorian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图片1>论高校为何频发跳楼事件

    来自微博用户云在天上吃土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但是,老是等待未来和眼睛盯着未来的人在他的过去却没有任何东西来鼓励他忍受现在的痛苦,因为过去对他来说只是一系列急于度过的阶段。使他能够自己欺骗自己的是,他总是想在不久的将来找到迄今为止还没有遇到的幸福。

    来自微博用户云在天上吃土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不过,人越是不感觉到限制,任何限制就越是显得令人难以忍受。因此,那么多宗教赞扬贫穷的好处和道德价值,不是没有道理的。实际上,贫穷是人们学习自我克制的最好课堂。贫穷在迫使我们经常约束自己的同时,还使我们做好准备去驯服地接受集体的约束,而财富在使个人兴奋的同时,往往有可能唤醒这种作为不道德行为根源的造反精神。

    来自微博用户云在天上吃土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由此可见,我们缺少活下去的理由,因为我们能够珍视的唯一生命不再适应任何现实的东西,而仍然融合在现实中的唯一生命不再满足我们的需要。因为我们已经开始一种比较高尚的生活,所以儿童和动物感到满足的生活再也不能使我们感到满足,而前一种生活忽然离我们而去,使我们不知所措。因此,我们的种种努力再也没有任何目标,并且我们感到这些努力都落了空。在这种意义上,确实可以说我们的时候应该有一个超越生活的目标。我们需要这样一个目标,并非为了使我们保持在那种不可能实现的长生不老的幻觉中;因为这个目标包含在我们的道德素质中并且不可能避开,甚至不可能部分地避开,没有这个目标,我们的道德素质在同样的程度上几失去存在的理由。无须证明,在这样一种动摇的情况下,最微不足道的气馁也会产生绝望的解决方法。如果生命不值得延续下去,那么一切都可以成为拜托生命的借口。

    来自微博用户云在天上吃土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最容易使人倾向于自杀的器质性心理气质是各种神经衰弱。不过,神经衰弱今天与其说被看成是一种缺陷,倒不如说被看成是一种高雅的标志。在我们这个文雅的,热爱才智的社会里,神经过敏的人,几乎成了贵族。

    来自微博用户云在天上吃土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因此,犹太教徒力求受教育,不是为了用经过深思熟虑的观念来取代集体的偏见,而只是为了在斗争中更好地武装自己。这是为了向他补偿舆论以及有时是法律给他们造成的不利环境的一种手段。但是,由于科学本身丝毫不能影响依然保持其一切活力的传统。所以他们只是在习惯的活动之外增加一重文化生活,后者并不破坏前者这就是产生他们面貌的复杂性的原因。从某些方面来看,他们是未开化的,从另一些方面来看,他们又是理智的和高雅的人。他们就这样把作为往昔小群体的特点的严格纪律所带来的好处同我们现实的大社会所特有的高度文化结合在一起。他们具有现代人的全部智慧,而不分享现代人的绝望。

    来自微博用户云在天上吃土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实际上,能够促使自杀或凶杀增加的不是谈论这些事件,而是谈论这些事件的方式。在这些行为遭到痛恨的地方,这些行为所激起的感情通过对这些行为的叙述流露出来,因而抵消而不是加强这些个人的天性。反之,当社会在道德上无所适从的时候,他所处在的不稳定的状态便引起对这些不道德行为的纵容;每当谈起这些行为来,这种纵容便会无意地流露出来,并且使得这种行为显得不那么明显地不道德。

    来自微博用户云在天上吃土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在一个有确定组织的社会里,个人只有在具有同样确定的心理和道德素质的情况下才能自立。然而,这正是精神病患者所缺少的。他所处在的震惊状态使他对环境不断地感到意外。因为他没有对这种意外做好准备,所以他不得不想出一些古怪的行为方式,由此而产生众所周知的他对新奇事物的爱好。但是,要使自己适应传统的环境,临时想出来的办法就不如由经验得出的办法,因此往往失败。所以,社会制度越是固定不变,多变的患者就越是无法在社会中生活。

    来自微博用户Mushrǒǒm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图片1>

    来自微博用户christywill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自然因素:气候(否),季节性气温(寒冷,有雾,否) 气温温暖影响自杀→热量增加神经系统兴奋性,机体在温暖季节积累的闲置力量须找到出路→自杀是暴力行为→事实是自杀往往是极端抑郁结果

    来自微博用户christywill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自杀只有在个人的体质不加拒绝时才可能发生。 最有利于自杀的个人身体状况不是某种明确的和无意识的倾向,而是某种一般的和不明确的天赋,很容易根据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形式,自杀或不自杀,因此不能说明自杀的原因

    来自微博用户christywill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种族:不肯定性 狭义:属于同一人种,通过有性时代传递某种原始变化的特点的相似个体的总和。(先定) 广义:一群有相似处的个人,同一信仰或职业也可。相似处来自遗传(血缘非必要) vs民族 (文化),国籍 种族与自杀无确定性关系 自杀是遗传的?→自杀家庭→自杀的感染性

    来自微博用户christywill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自杀倾向的基础是个人的体质,而非不正常状态。 论证:每个种族有特有的自杀率→种族间区别在于身心特点→自杀与身体素质有关

    来自微博用户废柴烈火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独身者的自杀倾向之所以如此强烈,部分原因在于他们长期处于性反常的状态,尤其是性欲最旺盛的时刻,他们必然对他们所受到的痛苦最敏感。</p> 涂尔干真的是人艰必拆呀,不过这样讲约实在是活着的自我互相疗伤呀~~~

    来自微博用户九一九一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婚姻被看成是为了女性才缔结的,以便保护她们的软弱不受男性反复无常的伤害。一夫一妻制尤其经常被说成是男子牺牲他们多配偶的本性,以便提高和改善女子在婚姻中的地位。实际上不管是什么历史原因决定把这种限制强加给男人,这种限制也对他们最有利。他们因此而放弃的自由对他们来说不可能是痛苦的根源。女子却没有同样的理由放弃自由,而且可以说,在这一点上,她们服从同样的规则正是她们作出的一种牺牲。</p>

    来自微博用户九一九一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另外,男子在生命的某一时刻似乎和妇女同样受到婚姻的影响(指婚姻使自杀率上升),尽管原因不同。正向我们已经指出的,过于年轻的已婚男子自杀的要比同龄的独身者多得多,这无疑是因为他们的性欲过于强烈,而且过于自信,所以不能服从如此严格的规定(婚姻的束缚)。这种规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障碍,他们的欲望遇到这种障碍便被粉碎。这就是很可能要到年龄的增长使男子逐渐平静下来,并且使他感到某种约束的必要性时,婚姻才发挥它的全部有利影响的原因。</p> <p>即使在婚姻完全有利于女子的社会里,婚姻对妇女的帮助也不及对男子的帮助多,从中得到好处最多的还是男子。如果婚姻不符合妇女的利益,那么她就可能比婚姻符合她的利益时受到更大的损害。因为她对婚姻的要求更少。</p>

    来自微博用户九一九一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这并不是说男子天生就是利己主义者和恶人,他在家里的作用就是虐待他的配偶。因为在法国,直到最近,婚姻关系还没有受到离婚的削弱,婚姻强加给妇女的硬性规定对她们来说是十分沉重而毫无好处的枷锁。总的来说,使婚姻不能给双方带来同样好处的良性对立的原因是:他们的利益有矛盾,一方(男)需要限制而另一方(女)则需要自由。</p>

    来自微博用户九一九一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对她们(妇女)来说,一夫一妻制是严格的义务,没有任何折中的办法;另一方面,婚姻对她们来说至少不是在同样的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她们的欲望,她们的欲望自然而然地受到限制,而且也不是有利于使她们学会满足自己的命运,但是婚姻不允许她们改变命运,即使命运变得难以忍受。</p>

    来自微博用户九一九一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因为独身者可以合法地眷恋他所喜欢的人,所以他希望得到所有他喜欢的人而永远不能满足。这种反常状态所带来的无限痛苦可能伤害我们的这部分意识,就像伤害我们的另一部分已是一样;这种无限的痛苦往往表现为一种缪塞所描写的性行为方式。一个人一旦不受任何约束,他就不会自我约束。在已经体验过的欢乐之外,他还想象并希望得到其他欢乐;如果他几乎尝试过可能的一切范围,他就会梦想尝一尝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他就渴望得到不属于他的东西。在这种不可能达到目的的追求中,感情怎么会不激化呢?为了使感情达到这种程度,他甚至不需要像唐璜那样无限地增加爱情和生活的体验,普通独身者的平庸生活就已经足够了。新的希望不断地产生和落空,留下的是厌倦和幻灭。而且,既然他没有把握能留住吸引他的人,欲望又怎能一成不变;因为反常具有两重性。正像一个人不能无限享受一样,他也没有任何绝对属于他的东西。未来的不肯定性,再加上他自身的不确定性,使他处于永久的变动之中。这一切便产生一种心神不定、激动和不满的状态,这种状态必然增加自杀的可能。</p>

    来自微博用户九一九一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精神上的原因和肉体上的诱惑一样能引起哎,所以爱不再像在动物身上那样表现出有规律和自动的周期性。某种心理的刺激你和时刻都能使爱苏醒;爱是一年四季都存在的。</p>

    来自微博用户九一九一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仅仅疲倦就足以使幻想破灭,因为他终究很难不感到没有结果的追求是毫无用处的。</p>

    来自微博用户九一九一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只有这样(限制情欲),情欲才能和能力相一致,然后才能得到满足。但是既然个人根本不能限制情欲,这种限制就必然来自个人以外的力量。必须有一种力量对精神上的需要其调节作用,就像机体对肉体上的需要起调节作用一样。这就是说,这种力量只能是精神上的。打破动物所处的平衡状态是意识的觉醒;因此只有意识才能提供恢复平衡的手段。</p>

    来自微博用户九一九一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在任何社会里,不同社会等级的人都不能同样地满足这些欲望。然而,在任何公民身上,人性的基本特点看上去差不多是一样的。因此,人性不能给这些欲望规定必要的不同界限。因为这些欲望只取决于个人,所以是无限的。撇开任何外部的支配力量不谈,我们的感觉是一个没有任何东西能填满的无底洞。 </p> <p>既然没有什么东西限制这些欲望,这些欲望总是无限地超出自己所拥有的手段,因此没有什么东西能使这些欲望平息下来。当然,人们曾经说过,任意展开而没有规定的界限和为自己确定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正是人类活动的本性。但是看不出为什么这种不确定的状态和精神生活的条件取得一致,而不是和物质生活的要求取得一致。不管人在做事、活动、作出努力时感到多么愉快,他还必须感到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在走路时向前进了。然而,如果她不向任何目标走去,他就不会前进;如果他所走向的目标在无穷远的地方,其结果也是一样的。不管你走了多少路,如果他离开目标的举例还是那么遥远,那么他就好像在原地踏步不前。即使回过头来看,因为看到已经走过的空间而可能感到自豪,但是这也不会产生一种非常虚假的慢乙肝,因为要走的空间并没有因此而缩小。追求一个架设达不到的目标,就是使自己永远处于不满足状态。毫无疑问,人有时会毫无理由地抱有希望,而且即使毫无理由,希望也有它的乐趣。因此,希望可以使他支撑一段时间;但是在一再受到欺骗以后,希望是不会无限期地存在下去的。</p>

    来自微博用户九一九一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不管是由于迅速的发展还是由于意外的灾难,人都容易自杀。</p> <p>任何生物都不可能幸福,甚至不可能活下去,除非它的需要完全与它的谋生手段相适应。换句话说,如果它的要求超过了它所能得到的,或者只能得到另一种东西,那么它就会不断地受到伤害,而且不能毫无痛苦地活动。然而,不能没有痛苦产生的运动是不会再次发生的。没有得到满足的倾向会衰退,而且,因为活下去的倾向只不过是其他倾向引起的结果,所以如果其他倾向减弱,这种倾向也不可能不减弱。</p>

    来自微博用户九一九一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如果后者(利他主义者)使人坚定甚至变得冷酷无情,那么前者(利己主义者)就使人温柔且富有同情心。如果说在利他主义自杀盛行的地方人们时刻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那么他们也不会更重视他人的生命。相反,在人们如此看重人格以致看不出有任何超出人格目的地方,他们也尊重他人的人格。人们对人格的崇拜使他们可能因任何人降低他们的人格而感到痛苦,哪怕是他们的同伙。对人类痛苦的更大同情继原始时代的狂热牺牲精神而来。因此,每一种自杀都是某一种美德的夸张式或变形。</p>

    来自微博用户九一九一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不过,士兵的第一品质是没有人格,这种品质在任何地方的平民生活中都看不到。他应该被训练得不重视他自身,因为他应该已接到命令就牺牲自己的生命。除了这些特殊情况,甚至在和平时期和日常操练时,几率也要求他盲目服从,不需要讨论,有时甚至不需要理解。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一种和个人主义几乎不能同时并存的理智上的克制。要如此驯服地遵从外界的驱使,就不应该强调自己的个性。总之,士兵没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是利他主义状态的特点。此外,在我们现代社会的所有组成部分中,军队的结构最能使人联想到低级社会的结构。</p>

    来自微博用户九一九一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237页:<p>指导人的不是抽象的思想,而且不能把历史的发展解释为纯粹的形而上学概念在起作用。在民族中和在个人中一样,各种表象的作用首先是表现某种不是这些表象所造成的显示,相反地,这些表象到是产生于这种现实,而尽管这些表象后来能改变这种现实,但也是很有限的。</p> 238页:<p>一类自杀和粗野的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这种道德观念认为只涉及个人的东西毫无价值;另一类自杀则和文雅的伦理观念联系在一起,这种伦理观念把人的个性抬得如此之高,以致再也不能处于次要的地位。</p> <p>在我们的当代社会里,由于个人的个性越来越摆脱集体的个性,所以这类自杀就不会十分普遍。</p><p>然而,在我们中间,今天还有一个特殊阶层,在这个阶层中,利他主义的自杀是长期的现象,这个阶层就是军队。</p>

    来自微博用户九一九一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再没有哪一种自杀的利他主义性质更明显了(指前文中的宗教信徒等)。在所有这些实例中,我们确实看到,个人渴望摆脱他个人的生命以便进入他看作他的真正本质的东西中。他把这种东西叫做什么无关紧要;他相信他存在于这种东西中,而且只存在于这种东西中,而正是为了存在于这种东西中,他才如此使劲地和这种东西融合在一起。因此他自以为没有自身的生命。</p> <p>利己主义者忧伤是因为他认为世界上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而过分的利他主义在则相反,他的忧伤产生于个人在他看来是多么不真实。前者厌倦生活是因为他看不到任何他刻意追求的目标,他感到自己毫无用处,没有理由活下去,而后者厌倦生活则是因为他有一个目标,但不在今生今世,因此生命对他来说似乎是一种障碍。</p> <p>前者的忧郁产生于一种无法医治的厌倦感和沮丧,这种忧郁表现为不能有效地从事活动而完全消沉和颓丧。接236页:相反,后者的忧郁产生于希望,因为这种由于恰恰由于模糊地预感到来世的前景更加美好。这种忧郁甚至隐含着兴奋和急切地满足某种信念的冲动,并且以某些激烈的行为表现出来。</p>

    最新历史类电子书下载

    下载须知:本站所有电子书资源由网友提供,如有失效链接,请更换资源后再次下载;所有资源本站不负责保存。

    电子书下载txt免费下载 txt电子书免费下载全集全本完结 小说下载 txt 电子书 免费下载全本 谁知我电子书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14-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谁知我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