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邮差总按两遍铃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19:36:25
的评论上两周读了三本书读完一本两本在读双雪涛《猎人 读完》 3星 蛮奇特的非常现代的短篇小说集 不知道他文笔是不是一直这样的 让我隐约看到了小时候读韩寒的影子?可怕《邮差总按两遍铃》读了一半 又是虚构类 为了轻松一点凑数看的《命运:文在寅自传》读了三分之二 因为卢武铉祖籍卢宅就在我家边上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19:36:25
的评论#读书笔记# 绝望自有绝望的力量,就像希望也有希望的无能。——《邮差总按两遍铃》(图源:嘴在逞强゜)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19:36:25
的评论绝望自有绝望的力量,就像希望也有希望的无能。——詹姆斯·凯恩《邮差总按两遍铃》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19:36:25
的评论邮差总按两遍铃一本听说过很多次的书,在美国文学史里见过,在侦探小说榜单上见过,在黑色电影评论里也见过……各种好评,比如“或许是美国出版史上第一部超级畅销书”,当之无愧的“黑色小说/电影”开山鼻祖。拿到手中,却不过薄薄一册。很快读完,只想给此前那些好评点个赞,碰个杯。真好评,接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19:36:25
的评论? 《邮差总按两遍铃》命运的讽刺来得太快……弗兰克遇见2个女人,策划并实施了2次谋杀,2次和猫科动物有关,2次官司……做人呐,就是不能总是觊觎别人的东西,贪心,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撞上南墙。爱算什么呢?更何况是弗兰克和科拉这样几乎没什么感情基础的爱。他们的感情,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19:36:25
的评论继《邮差总按两遍铃》和《双重赔偿》之后第三本詹姆斯·M·凯恩的作品,硬汉派黑色文学,翻开就舍不得半途放下。这本号称是磁带的B面,没有另两本那么畅销,但就是像B面歌曲那样初听不惊艳越听越有味的作品。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19:36:25
的评论《邮差总按两遍铃》不错子。当科拉和弗兰克第一次被辩护逃脱获刑时,我在想这事情难道就这么顺利结束了?看到结尾,科拉死于车祸。弗兰克也因车祸事件暴露了前一次的杀人事件。一切源于车祸,又止于车祸。命运是邮差,总按两遍铃。第一遍没送到,第二遍也会再来的。弗兰克爱科拉吗?可能在写忏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19:36:25
的评论#小宣推荐# 今天小宣想为大家推荐一本书。《邮差总按两遍铃》是201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詹姆斯·M·凯恩。这部作品曾位列二十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之一,曾被四次搬上银幕。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19:36:25
的评论她两眼仰望着我,闪闪发光,就像两颗蓝色的星星。那样子就像是在教堂举行婚礼。 《邮差总按两遍铃》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19:36:25
的评论5、#邮差总按两遍铃#这是一部非典型爱情行凶小说,故事短节奏紧,行凶者难以逃脱案情留下的阴影,最终付出代价。这种天谴如邮差敲门,最终被打开。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5/21,今天看了《愤怒的小鸟》!全程无尿点!发现外国动画片都很好看啊。。《疯狂的动物城》,也是让我的脑洞大开眼界。。[看看] 满满的创意和新鲜感。。然后我想说我好想去大米国。。米国啊米国。。好了看书去。。邮差总按两遍铃,这名字取得可真好。。听说作者是去了美国的南加州自驾游历之后写出来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他们不想给命运的邮差开门,他们装作没听见,但邮差总按两遍铃。而当他们打开门,迎接他们的将是命运送来的两件包裹:爱与死。 挺好看也真的挺硬汉的算悬疑小说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经过我们在海里说的那一番话后,你会想着她会知道的。不过最糟的是,你一旦谋杀过人,那就难说了。也许,撞车的那当儿,她脑子里还是闪过了是我杀害了她这个念头。正因为这样,我才希望自己还有一个来生。——《邮差总按两遍铃》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邮差总按两遍铃-(美...[星星][星星][星星][半星],没有太多推理和琐碎细节的侦探小说。人性的欲望与贪婪;为了金钱、利益和较量,愿意颠倒是非黑白的“正义群体”;故意杀人却被辩护,无心车祸却被责难;这些绝望和无奈还好只出现在小说里。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宝强这事演变到今天,已经堪比《邮差总按两遍铃》了,真的心疼宝强。唉。。。@透过眼眸find世界 @Zero--to--Hero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邮差总按两遍铃》 最富文学性的情节是,罪恶成功了,但是期待的幸福却没有如期而至,男女两造在疑心、恐惧和对对方极度防备中过日子。这才是“恶之花”真正的果实,无关乎是否逃脱法律的惩罚,而是在作恶的当下,已经进入了良知的“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