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亡党二十年祭下载
苏共亡党二十年祭目录
第一篇 谁记得一切,谁就感到沉重
一 涨价打开了潘多拉盒子
二 工人阶级不再留恋“工人国家”
三 69年—6年9个月—69个小时
四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五 “上街的是自己,上台的是别人”
六 百年回首话当初
第二篇 三十功名尘与土
一 “新经济政策”夭折和强推农业集体化
二 总路线、工业赶超和农业公社
三 大饥荒带来的党内论争
四 “大清洗”——不忍卒读的一页
五 理论扭曲与权力集中
六 党内自残的恶果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戈尔巴乔夫作为一个改革者,他痛苦地面对着一切改革者都要碰到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更加激进的破坏性力量试图炸毁政权本身,从而达到夺取权力的目的;另一方面,既得利益者却认为改革侵犯了自己的特殊地位和利益,千方百计地阻碍改革,甚至准备必要时牺牲掉改革者本人。</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图片1> 再看今日之俄罗斯,是普京时代的俄罗斯。 <图片2>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苏共垮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坍塌。</p> <图片1>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爱之廷足以害之。 一些领导人过份的舐犊之爱,目的是用权力为子女铺平了过人上人的生活的道路,却因此严重失去了民心,先去了人民群说对自已簸后一点信任,也导制党失去了执政资格。</p> <图片1>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图片1> <图片2> 在当代杜会的任何国家,国家领导人的家族腐败都是导致政权颠覆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最高领导人统治一切,迫使人们服从其意志,因而对什么都不负责任;二其他领导人不负责任是因为他们只是别人命令的执行者。</p> <p>他们都很有权,但都可以不负责任。</p> 这就是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干部选拔标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见解。 “压抑下的无奈”和“无奈下的麻木”,成为普通党员和基层党组织最大的梦魇。 赫鲁晓夫是因为“对干部不负责任”而被赶下台;柯西金是因为得罪强势集团被迫辞职;所以知道戈尔巴乔夫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引爆了苏联亡党亡国。 <p>在决定革命年代生死存亡的战争年代,能够脱颖而出的,一般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或是总能打胜仗的群众工作人才;而在执政地位已经得到巩固、敌人的直接威胁已经消失后,权利过度集中的领导体制下,则很容易出现另一种干部选拔机制,就是“人才逆淘汰机制”——不是选拔最优秀、最有才华、最深孚众望,因而也最适合担任领导职务的人,而是首先淘汰这些人。</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关于戈尔巴乔夫对改革的看法,作者好像有想法啊,呵呵。 <p>一般来说,高明的政治家不但善于发现问题,而且善于解决问题。戈尔巴乔夫善于发现问题,却不善于解决问题,甚至自己还频繁的制造新的问题,就使“民主化”、"公开性"成为反对派利用来搞乱党的队伍直至将苏共打倒的武器。结果,挟带着改革之风上台的戈尔巴乔夫,却铸成了亡党亡国的结局。</p>”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28 16:12:20
的评论一直感觉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大饥荒—批右—文歌是我国特有的历史,结果看了苏共亡党二十年祭,发现这段历程早在30年代苏联预演过一遍了。我们的只是重蹈覆辙的2.0版。感觉很可笑,别人犯的错,过了三十年我们重新犯一遍,丝毫无法避免,这难道是宿命吗?更让人无语的是,不仅每一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28 16:12:20
的评论#小顾读马##动物农场# 今天下午开始看的书懒惰的我自然不会看原版而是看译版从翻译看我看的这一版的动物名人名比较直译对于我这种看外国书记不得人名的人不太友好(看完只能记得一些主角名了...内容比较生动吧也挺好理解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斯大林时期的一些现象个人觉得可以和苏共亡党二十年祭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28 16:12:20
的评论红色七月,重看《苏共亡党亡国二十年祭》,联系中共建国七十周年的艰难历程,特别是美国近年来对中国崛起的极力打压和全面围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28 16:12:20
的评论读过图书《苏共亡党二十年祭》,我的评分:★★★★★ 不能失去的是道路的信心和对人民的信任(来自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28 16:12:20
的评论建议都看看《苏共亡党十年祭》和《苏共亡党二十年祭》,看看苏联最后的岁月,走资派是怎么变卖国家财产的。教育,医疗等是千万不能私有化的。我们国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私有制的教育集团,医疗企业可以作为补充,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28 16:12:20
的评论八十年代有本《中国的隐形经济》,作者似乎是《求是》杂志社的,他还有一本《苏共亡党二十年祭》也很有名,现在的隐形经济,已经变迁了,只能靠感受,但没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