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死于威尼斯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后来非常非常的大叔…… //@薄荷摩卡喵-西撒不足中:死于威尼斯 好多年前我看得睡着了然后再也没看过,惭愧//@波纹BOY:瞬间爆炸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求爱的人比被爱的人更加神圣,因为神在求爱的人那儿,不在被爱的人那儿。这也许是迄今最富于情意、最令人发噱的一种想法,七情六欲的一切狡诈诡谲之处以及它们最秘密的乐趣都是从这里产生的。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艺文频道# 有时,他的痴狂和激情会那么奇怪地烟消云散。他满腔热情地关怀着他,同时却感到某种狂妄的满足。——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完美的侍者读完,感觉整篇只是从两封美国来的信开始的平淡的叙事,却娓娓道来三十年细腻的情感,就是我总是情不自禁地代入布达佩斯大饭店= =……下一本死于威尼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同”史上的今天】著名作家Thomas Mann(托马斯·曼)1875年6月6日出生于德国。他于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日记表明他长期为自己的双性恋而挣扎。他著有同性恋主题小说《死于威尼斯》。他1905年结婚,育有6个子女,其中两个儿子和女儿Erika Mann是同性恋。他1955年8月12日去世,终年80岁。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死于威尼斯已缓存好,找时间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知识是谈不上什么尊严的,它只是叫人通晓,理解,原谅,它没有立场、也没有形式。它对人们所陷入的深渊寄予同情——但它本身就是深渊。因此我们毅然决然地扬弃它,今后我们就一心致力于美吧。美意味着纯朴、伟大、严谨、超脱及秀丽的外形。” ——托马斯·曼 《死于威尼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死于威尼斯》,语言优美的散文式意识流小说。日渐衰老丑陋的肉体和节制自闭的灵魂偶然被青春自由冰冷的"美"唤醒。被压抑的激情变的更压抑更自卑,"美"则变得更具有侵略性和吸引力。但"美"亦很脆弱,凡人无力阻止它被玷污。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死于威尼斯:个性孤独、沉默寡言的人们,在观察和感受方面没有像合群的人们那样清晰敏锐,但比他们却更为深刻。前者的思路较为迟钝,但却神采飞扬,而且不无忧伤之 ...(发自@微博桌面 微博桌面首页)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死于威尼斯》 我的评分:★★★★★ 从现在开始,艺术属于美,艺术家是亚现象。艺术家为美与爱的死亡,应该属于情杀。| 草莓是凶器,一场酸甜的死亡,不太高明的死亡。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死于威尼斯》 我的评分:★★★★★ 一开始确实是因为被别人的介绍混淆视听,纯粹抱着“看一下古典的同志文学如何”买的,然而很明显,本书描写的并不是狭义的爱。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美与神性的感召。“美是通过我们感官所能审察到、也是...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个小男孩太漂亮了,小说《死于威尼斯》里面教授迷恋的小男孩,应该长这样吧,集世间美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前几天终于去下了死于威尼斯,熬夜看完了。马达虐死宝宝[拜拜][拜拜][拜拜][拜拜][拜拜][拜拜]@捏捏捏_很好笑 好安利,吃的我满嘴玻璃渣。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求安利#求安利好看的书。平常爱看《洛丽塔》《死于威尼斯》《人间失格》还有三毛的全集几乎都看了,,,总之口味就这样儿求安利[思考]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在 @网易公开课 上观看《圣母大学公开课:古代智慧与当代爱情》。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此处应有掌声! 网易公开课 托马斯·曼《威尼斯之死》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想找一个时间重新看一遍《死于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