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米格尔街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诺奖得主奈保尔自传性质的随笔集,中文版首次出版,收录作家随笔名篇《阅读与写作》《自传之前言》《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两个世界》等,独家揭秘奈保尔代表作《米格尔街》《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创作背后的故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一直很想到拉丁美洲看看,看看米格尔街,看看天涯海角的智利。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很失望,倒不光是因为遇到了哈特的冷遇。我失望,是因为我走了,注定要永远的走了,可米格尔街上的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并没有因为我的离开而有丝毫变化。我和他们一一告别,快步向飞机走去。我没有回头看,只看着前面自己的影子,一个在柏油碎石路上跳动的小不点。 #米格尔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麦家:接待奈保尔的那两天》01我最早看奈保尔的一本书是《米格尔街》,那时的译本叫《米格尔大街》。好像是浙江文艺社出版的,白底子封面,黑体字书名,没有腰封,没有宣言,简单至极的设计,默默无闻麦家:接待奈保尔的那两天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然而,菲兹杰拉德和奈保尔设置的叙述对象,就具有普世性吗?起码《夜色温柔》和《米格尔街》,是写给少数人的。严格地说,是写给专家中的诗人和诗人中的专家的。这与传播不畅的中国作品有什么不同呢?文学的审美标准,很难绝对地论高下。但是把作者设置的叙述对象拿出来对比一下,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那天夜里天黑吗”“所有的夜晚天都黑” 米格尔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向人生导师汤抖森致敬(^▽^)Ψ#6月忙的飞起,7月预计直达木星。标日中级每日在复习,不想让阅读变成负担,因此一切随性。1.莎翁《亨利六世》2.奈保尔《米格尔街》3.巴勃罗·聂鲁达《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4.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如果时间充裕会追加一本博拉尼奥的《2666》。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前几天说《米格尔街》好看,有人问我是谁写的,有人问是不是卡夫卡写的,我就觉得很好笑。如果你不是真正想去了解一个东西的话,不要表现出愚蠢。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未曾离开过米格尔街的人,把脚下的方寸当做全世界。“虚构现实,敌视远方”,存留幻想,永不落地。 再加一份琐碎枯燥的努力吧。不要忘记。 ——大孙孙 兰州·中山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向日葵]一个人开始嘲笑自己一直在奋斗的东西[跑][跑],真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米格尔街[哈哈][泪]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米格尔街#他们都曾有理想和信仰,有热血和激情。木匠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端着一杯朗姆酒在大街上和人打招呼。诗人每月写一句,立志要写出能唱到全世界人心里去的诗。梦想成为医生的伊莱亚斯变成了清洁马车夫,将自己绑在十字架上的曼曼差点被石头砸死。外人只会将此当作贫民窟,而生活在这的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米格尔街》 我的评分:★★★★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六月份只剩四天,也意味着要完成的目标用时即将过半。友人问进展如何?淡然答之无进展。他在厦门发展今日返乡,估计也不会走。来我家时我不在,给我爸一袋东西说里面有两本书(就这两厮了)。打开后颇惊喜,一本是旧书《米格尔街》,另一本用友人的话讲就是从我家帮我带回来的“嘿,赵小姐好久不见”。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米格尔街》看似令人发笑的描述却有很多不着痕迹的忧伤。在某些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异样的真实!有机会再看一下英文版。因为快要到期了,一想到借书那天的辛劳,实在不想还了再借了。今晚一口气看完了。据说这本和《俄亥俄 温斯堡》(又《小城畸人》)很相似,下次找来看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终于看完《米格尔街》,好好笑也好好看,但是结尾好难过,人都会长大,也会离开熟悉的地方,然而离开后再回来也并不会有什么改变。这周事情真多,拖延症把自己作死了[微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奈保尔的半自传小说《半生》,好像没有了之前读《米格尔街》的惊艳。奈保尔的出身背景和经历,给了他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但他叙事的能力及语言并没有超越写过《刀锋》和《月亮和六便士》的毛姆。阅读越久,越发现绝大部分作家,终生其实只写了一本书而已,之后就是重复重复,或曰形成了"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