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沉默的大多数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08:40:41
的评论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若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文 |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临沂·临沂市科技馆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08:40:41
的评论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青春文学##文学#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08:40:41
的评论#参考快评#【别“迷之自信”,美国体制真病了……】#洞见计划# 美国《华尔街日报》28日发表了奥巴马政府办公厅主任拉姆·伊曼纽尔的一篇文章,题为《拜登让美国体制赢了》,该文指出,虽然美国大选乱象频出,但是,拜登击败特朗普表明,美国“沉默的大多数”认为,美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并不需要变革,只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08:40:41
的评论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08:40:41
的评论我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的一员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08:40:41
的评论秩序是需要被维护的。当秩序井然时,人们干混事儿的概率也会降低。因此,我决定尽量不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想起之前读理想国时,柏拉图就说世界上理性的人如果能更多些,世界便会变得更加美好。说到底还是理性的人不够多,当然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理性的人更倾向于选择不上网(毕竟网络支教很苦)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08:40:41
的评论[来自一个语文课从来不回答问题的我的狡辩] 一直不理解李银河为什么把丈夫王小波的杂文随笔全编命名为《沉默的大多数》。似乎随着时代车轮的不断运转,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选择沉默。这是个沉默占据主流的年代。 的确,说有说的好处,不说自有不说的力量。 电视上美国警察在逮捕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08:40:41
的评论又是一个干饭日。在话语权和沉默的大多数里,还是王小波会选择,我也要后者。 重庆·西南大学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1 08:40:41
的评论我们的国家的文化界,赌的是人品爱国心羞耻心。和别人讨论文化问题时,他们不跟你谈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却在道德方面刁难你。而这道德的非难,就像扑面而来的屎尿,叫你躲闪不及,不得不放弃辩论。——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我小时候,话语好像是一池冷水,它使我一身一身起鸡皮疙瘩。但不管怎么说吧,人来到世间,仿佛是来游泳的,迟早要跳进去。《沉默的大多数》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你越出色,恨你的人越多。你越好,讨厌你的人越多。因为你的好,衬托出别人不够好。所以当你越来越优秀,遭受的非议就越多。不要自降身价迎合人,全力以赴往前走吧,等你登上顶峰会发现,其实在非议你的人背后,还有更多爱你的人。因为爱你的人,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所以谢谢你骂我[偷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精品推荐:《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的杂文是值得反复细读的。真正能思想的人并不多,能从思想中得到快乐者更是寥寥,王小波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些文章游走于个人与人类、外向与内省、幽默与严肃、情感与理智、常识与哲学、逻辑与悖谬的多重张力之间,形成了他风格独具的“小波体”。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想走在路的中心平稳平淡的过每一天,又想去做所有让我害怕和胆怯的事情。然后这么多起起落落的故事和浮浮沉沉的心情告诉我们这大概就是生活,如果我害怕的事情是变成沉默的大多数,那么希望这是唯一一个我不曾做到的让我还害怕的事情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节日快乐,杨超人!@1189沉默的大多数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书名而看,部分和《沉默的大多数》里的重复了。还是找到了一些答案。更从中发现了十本想看的书和八个想去的国家。记录书名的时候突然想改ID为“生命短暂,只能读好书”,想想还是算了,谁来定义好书?况且于我来讲的好书,可能也只能读完一小部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的杂文集,已经看了三遍了,不看它简直是一种损失,小波老师才是我真正的导师,祝小波老师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