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我电子书电子书下载 -- 最新最全的电子书下载网欢迎您^_^

logo

人生哲思录下载

人生哲思录

  • 电子书名称:人生哲思录
  • 电子书分类:历史
  • 电子书作者:周国平
  • 电子书类型:TXT/PDF
  • 信息来源:豆瓣
  • ISBN:9787532627721
  • 出版时间:2011-5-1
  •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 标签: 哲学 人生 思考 哲理 修行 散文 思想

文档说明:

  • 一、《人生哲思录》是作者【周国平】创作的原创小说作品!
  • 二、谁知我电子书免费提供TXT小说,TXT电子书下载。本站所有电子书资源均由网友提供的网盘,所有资源本站不负责保存,如果您认为本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将该链接删除。本站不负一切责任!

热门历史类电子书下载

  • 1 请愤怒吧 [下载]
  • 2 台灣島史記 (上 [下载]
  • 3 法国文明史 [下载]
  • 4 锡安长老会纪要 [下载]
  • 5 DK大历史 [下载]
  • 6 企鹅全球史 [下载]
  • 7 王阳明心学全书 [下载]
  • 8 一读就上瘾的中 [下载]
  • 9 舍不得看完的中 [下载]
  • 10 一生的呼召 [下载]
  • 11 返璞归真:纯粹 [下载]
  • 12 失去的三十年 [下载]
  • 13 伏特加政治 [下载]
  • 14 三十年战争史 [下载]
  • 15 犹太古史 [下载]
  • 16 中國窪地:一部 [下载]
  • 17 西藏生死书 [下载]
  • 人生哲思录目录

    第一编 生命感情
     生活态度
      真性情
      简单
      不占有
      亲自然
      爱生命
      超脱
     人生境界
      自足独处
      安静
      闲适
      智慧
      幽默
      真实

    人生哲思录下载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Chuyeon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有時候,我覺得我已經活了很久很久,我的記憶是一座複雜的迷宮。有時候,我又覺得我的生活昨天才開始,我的記憶是一片空白。我知道,這種矛盾的感覺會延續到生命的終結。

    来自微博用户Chuyeon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繁忙中清淨的片刻是一種享受,而閒散中緊張創作的片刻則簡直是一種幸福了。

    来自微博用户Chuyeon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人仿佛有了兩個自我,一個自我到世界上奮鬥,去追求,也許凱旋,也許敗歸,另一個自我便含著寧靜的微笑,把這遍體汗水和血跡的哭著笑著的自我迎回家來,把豐厚的戰利品只給他看,連敗歸者也有一份。

    来自微博用户首心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写什么?我只能说出这一条原则: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题材没有限制,凡是感兴趣的都可以写,凡是不感兴趣的都不要写。既然你是为自己而写,当然就这样。如果你硬去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肯定你就不是在为自己写,而是为了达到某种外在的目的了。</p> 《小说门》P80:“一个作家为写小说去扎堆与一个作家喜欢扎堆有性质上的不同。”

    来自微博用户首心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当时觉得趣味无穷的经历,事后追记,为什么就不那么有趣了?肯定是遗忘了一点什么:情境,心境,气氛…… 事过境迁,记录事实是困难的。不存在纯粹的事实。如果不能同时传达出当时的意味,写出的就不是当时的事实了。</p> 曾在手机打过一段与这句类似的话。情境真的非常重要。情境和情绪,是人们容易忽略的两大影响人认知、判断、记忆的因素。

    来自微博用户Flyindance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书摘1] 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 [书摘2] 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书摘3] 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书摘4]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 [书摘5] 在我看来,所谓成功是指把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做好,其前提是首先要有自己真正的爱好,即自己的真性情 [书摘6]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 [书摘7] 人生有两大幸运,一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书摘8] 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书摘9] 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 [书摘10] 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 [书摘11] 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 [书摘12] 一位现代生态学家说:人类是作为绿色植物的客人生活在地球上的。若把这个说法加以扩展,我们便可以说,人是地球的客人。作为客人,我们在享受主人的款待时倒也不必羞愧,但同时我们应当懂得尊重和感谢主人。做一个有教养的客人,这可能是人对待自然的最恰当的态度吧。 [书摘13] 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堕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 [书摘14] 人在世上都离不开朋友,但是,最忠实的朋友还是自己,就看你是否善于做自己的朋友了。 [书摘15] 一个人怎样才算拥有“自我”呢?我认为有两个可靠的标志。 一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兴趣,亦即自己安身立命的事业,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感到内在的愉快和充实。如果有,便表明他正在实现“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他的个性,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 二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信念,亦即自己处世做人的原则,那是他的精神上的坐标轴,使他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如果有,便表明他拥有“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他的灵魂,一个坚定的精神核心。 [书摘16] 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书摘17] 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我敢断定他对于别人也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他跑到别人那里去,对于别人只是一个打扰,一种侵犯。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书摘18] 高质量的活动和高质量的宁静都需要,而后者实为前者的前提。 [书摘19]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书摘20] 读我自己想读的书 [书摘21] 写我自己想写的东西 [书摘22] 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这就好像在海边,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贝壳,有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而我不妨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坐着。是的,一个角落??在无边无际的大海边,哪里找不到这样一个角落呢??但我看到的却是整个大海,也许比那些热闹地聚玩的人看得更加完整。 [书摘23] 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 [书摘24] 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书摘25] 活得真诚、独特、潇洒,这样活当然很美。不过,首先要活得自在,才谈得上这些。如果你太关注自己活的样子,总是活给别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给自己看,那么,你愈是表演得真诚、独特、潇洒,你实际上却活得愈是做作、平庸、拘谨。 [书摘26] 日记是最纯粹的私人写作,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隐秘领域。在日记中,一个人只面对自己的灵魂,只和自己的上帝说话。 [书摘27] 任何一种真实的活法必定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健康的生命本能,二是严肃的精神追求。 [书摘28] 在不能说真话时,宁愿不说话,也不要说假话。 [书摘29] 不能说真话而说真话,蠢。不必说假话而说假话,也蠢。 [书摘30] 在看得见的行为之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依我之见,那是比做事和交人更重要的,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做人。 [书摘31] 人缘好可能是因为性格随和,也可能是因为做人圆滑,本身不能说明问题。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 [书摘32] 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 [书摘33] 一个看重钱的人,挣钱和花钱都是烦恼 [书摘34] 最高的物质幸福是什么?我赞成托尔斯泰的见解:对人类社会来说,是和平;对个人来说,是健康。 [书摘35] 人活世上,主旨应是享受生活乐趣 [书摘36] 我们时代的迷误之一是把消费当作享受。当然,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有时两者会发生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是显而易见的。例如,纯粹泄欲的色情活动只是性消费,灵肉与共的爱情才是性的真享受;走马看花式的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自然的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文化的真享受。 [书摘37] 钱能买来名画,买不来欣赏,能买来色情服务,买不来爱情,能买来豪华旅游,买不来旅程中的精神收获。 [书摘38] 生活质量的要素:一、创造;二、享受;三、体验。 [书摘39] 一棵树不会太关心它结的果实,它只是在它生命液汁的欢乐流溢中自然生长,而只要它的种子是好的,它的根扎在沃土中,它必将结好的果实。 [书摘40] 只要你的心灵是活泼的,敏锐的,只要你听从这心灵的吩咐,去做能真正使它快乐的事,那么,不论你终于做成了什么事,也不论社会对你的成绩怎样评价,你都是度了一个有意义的创造的人生。 [书摘41] 圣埃克苏佩里把创造定义为“用生命去交换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 [书摘42] 爱和孤独是人生最美丽的两支曲子,两者缺一不可。无爱的心灵不会孤独,未曾体味过孤独的人也不可能懂得爱。 [书摘43] 相遇是人生莫大的幸运,在此时刻。两颗灵魂仿佛同时认出了对方,惊喜地喊出:“是你!”人一生中只要有过这个时刻,爱和孤独便都有了着落。 [书摘44] 爱的反义词不是孤独,也不是恨,而是:冷漠。 [书摘45] 无论对于个人来说,还是对于社会来说,真正可怕的是冷漠,它使个人失去生活的意义,使社会发生道德的危机。在我看来,当今社会最触目惊心的现象之一便是人心的冷漠。 [书摘46] 当大人们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的时候,孩子往往一下子进入了实质问题。 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因为单纯而又无所忌讳,这两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相反,偏见和利欲是智慧的大敌。 [书摘47] 人性是介于动物性和神性之间的一种性质,是对动物性的克服和向神性的接近。按照这种解释,人离动物状态越远,离神就越近,人性就越高级、越完满。 [书摘48] 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 [书摘49] 大魄力,人情味,二者兼备是难得的。 [书摘50] 在同一领域内,人对于远不及己者和远胜于己者也不易有嫉妒,因为水平悬殊,亦不成竞争。嫉妒最易发生在水平相当的人之间,他们之间最易较劲。 [书摘51] 嫉妒是弱者的品质。 [书摘52] 对己节俭、对人吝啬的人是守财奴,对己挥霍、对人吝啬的人是利己主义者,对己挥霍、对人慷慨的人是豪侠,对己节俭、对人慷慨的人是圣徒。 [书摘53] 在专制政治下,人们的这种自信必然遭到普遍的摧毁。当所有的人都被迫跪下的时候,那惟一站着的人就成了神。 [书摘54] 当一个人不怀任何希望地延续着一个明知毫无意义的习惯时,他便如同强迫症患者一样,仍是在以自欺的方式逃避现实。 [书摘55] 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人皆有懒惰之心,因为怕麻烦而不去开这个头,久而久之,便真觉得事情太难而自己太无能了。于是,以懒惰开始,以怯懦告终,懒汉终于变成了弱者。 [书摘56] 真诚如果不讲对象和分寸,就会沦为可笑。真诚受到玩弄,其狼狈不亚于虚伪受到揭露。

    来自微博用户世界沫日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义 教人奉献,利 诱人占有。

    来自微博用户蒲公英的眼泪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灵性是心灵的理解力。有灵性的女人天生慧质,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谛。她及其单纯,在单纯中却有一种惊人的深刻。

    来自微博用户蒲公英的眼泪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弹性是性格的张力。有弹性的女人,性格柔韧,伸缩自如。她善于妥协,也善于在妥协中巧妙地坚持。她不固执己见,但在不固执中自有一种主见。

    来自微博用户蒲公英的眼泪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眼睛是爱情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顾盼和失眠。

    来自微博用户蒲公英的眼泪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一个人对于人性有了足够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会变得既深刻又宽容,在这样的眼光下,一切隐私都可以还原成普遍人性现象,一切个人经历都可以转化成心灵的财富。

    来自微博用户蒲公英的眼泪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这种痛苦如何才能解除? 我答道: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

    来自微博用户蒲公英的眼泪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来自微博用户蒲公英的眼泪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来自微博用户Aimee骁柒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人生的种种享受是需要好的心境的,而贫困会剥夺好的心境,足以扼杀生命的大部分乐趣。 人生最美好的享受,包括创造、沉思、艺术欣赏、爱情、亲情等等,都非金钱所能买到。 钱是好东西,但不是最好的东西。最好的东西是生命的单纯、心灵的丰富和人格的高贵。

    来自微博用户Aimee骁柒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我所欣赏的女人,有弹性,有灵性。 弹性是性格的张力。有弹性的女人,性格柔韧,伸缩自如。她善于妥协,也善于在妥协中巧妙地坚持。她不固执己见,但在不固执己见中自有一种主见。 有弹性的女人既温柔又洒脱,使人感到双倍的轻松。 灵性是心灵的理解力。有灵性的女人天生慧质,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谛。她极其单纯,在单纯中却有一种惊人的深刻。 它是和肉体相融合的精神,未受污染的直觉,尚未蜕化为理性的感性。 有灵性的女人则以她的那种单纯的深刻使我们感到双倍的韵味。 灵性其内,弹性其外。 在男人心目中,那种既痴情又知趣的女人才是理想情人。痴情,他得到了爱。知趣他得到了自由。可见男人多么自私。 快乐地生活,一边陶醉,一边自嘲,我欣赏女人的这种韵致。

    来自微博用户Aimee骁柒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对于心的境界,我所能给出的最高赞语就是:丰富的单纯。这大致上属于一种极其健康生长的情况:一方面,始终保持儿童般的天性,单纯;另一方面,天性中蕴涵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所以丰富, 与之相反的境界是贫乏的复杂。这是那些平庸的心灵,它们被各种人际关系和利害计算占据着,所以复杂,可是完全缺乏精神的内涵,所以又是一种贫乏的复杂。

    来自微博用户历史雪茄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这两天进行一向大工程,将经年累月的各种资料全部整理一番。耗时不可想象……在此过程中,一些电子书引起了我的回味,比如周国平先生的《人生哲思录》,有的书是值得反复看的,岁月会改变人的心境,在不同的年岁看同样的书,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和反思。 记得刚看这本书的时候,二十出头,很多话似懂非懂看得贼快;现在到了二十岁的尾巴上,再看的时候慢了许多,随手写点读后感;一路读下来发现很多地方可以对自己数年的经历做出深刻的反省;不觉中对于未来的人生,内心竟然有点明亮的感觉。 能阅读真是件幸运的事儿,想想一个人可以通过阅读认识另外一个深邃的灵魂,数个小时之中碰触的是他人几十年的读书心得和人生智慧,与自己的人生体验也发生一些交错和共鸣,或者存疑,何其乐哉!

    来自微博用户参差百态のm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图片1>

    来自微博用户jessie郑生生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明思

    来自微博用户卡拉觉得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我相信一切深刻的灵魂都蕴藏着悲观。如果一种悲观可以轻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断定那不是悲观,而只是肤浅的烦恼。</p>

    来自微博用户卡拉觉得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事业是精神性的追求与社会性劳动的统一,精神性追求是其内涵和灵魂,社会性劳动是其形式与躯壳,二者不可缺一。</p>

    来自微博用户lisawei007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 世上独一无二的自己,却在生的过程中逐渐迷失自己,或者套用约定俗成的模式活着,丢失了造物主给予个体那特殊的、唯一的本质。外在的复杂掩盖了简单的本质,我专注于追逐别人眼中的一切,却忘掉最基本的做自己的道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提倡做自己,只能说明大多数的人在努力做别人的过程中把真性情的自己尘封在黑暗的角落里,却做别人时无法满足一层又一层的欲望时,迫切的希望那尘封已久的自己该出来晒晒了。可要知道,这个确是难上加难,因为谁也保不准晒的过程是不是按照别人的意志进行的。做自己很难!

    来自微博用户liuwuyayui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F

    来自微博用户旮旯愚见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写作是精神生活的方式之一。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内在的精神自我,一个是外在的肉身自我,写作是那个内在的精神自我的活动。普鲁斯特说,当他写作的时候,进行写作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个他,而是“另一个自我”。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外在自我会有种种经历,其中有快乐也有痛苦,有顺境也有逆境。通过写作,可以把外在自我的经历,不论快乐和痛苦,都转化成了内在自我的财富。有写作习惯的人,会更细致的品味、更认真的思考自己的外在经历,仿佛在内心中把既有的生活重过一遍,从中发现丰富的意义并储藏起来。 我相信人不但有外在的眼睛,而且有内在的眼睛。外在的眼睛看见现象,内在的眼睛看见意义。被外在的眼睛看见的,成为大闹的贮存,被内在的眼睛看见的,成为心灵的财富。 许多时候,我们的内在眼睛是关闭着的。于是,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看见世界,却看不见上帝,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 外在的眼睛不适用,就会退化,常练习,就能敏锐。内在的眼睛也是如此。对于我来说,写作便是一种训练内在视力的方法,它促使我经常睁着内在的眼睛,去发现和捕捉生活中那些显示了意义的场景和瞬间。只要我保持着写作状态,这样的场景和瞬间就会源源不断。相反,一旦被日常生活之流裹挟,长久中断了写作,我便会觉得生活成了一堆无意义的碎片。事实上它的确成了碎片,因为我的内在眼睛是关闭着的,我的灵魂石昏睡着的,而唯有灵魂的君临才能把一个人的生活形成为整体。所以,我之需要写作,是因为唯有保持着写作状态,我才真正在生活。 我的体会是,写作能够练就一种内在视觉,使我留心并善于捕捉住生活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总是听任好的东西流失,时间一久,以后再有好的东西,你也不会珍惜,日子就会过的浑浑噩噩。写作使人更敏锐也更清醒,对生活更投入也更超脱,既贴近又保持距离。 有各种各样的收藏家。作家也是收藏家,他专门收藏自己的作品。当他打开自己的文柜,摆弄整理自己的文字时,那入迷的心境比起集邮迷、钱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他的收藏品只有一个来源,便是写作。也许正是这种特殊的收藏癖促使他不停地写呵写。 文字是感觉的保险柜。岁月流逝,当心灵的衰老使你不再能时常产生新鲜的感觉,头脑的衰老使你遗忘了曾经有过的新鲜的感觉时,不必悲哀,打开你的保险柜吧,你会发现你毕竟还是相当富有的。勤于为自己写作的人,晚年不会太凄凉,因为你的文字——也就是不会衰老的那个你——陪伴着你,他比任何伴护更善解人意,更忠实可靠。 灵魂石一片园林,不知不觉中会长出许多植物,然后又不知不觉的凋谢了。我感到惋惜,于是写作。写作使我成为自己的灵魂园林中的一个细心的园丁,将自己所喜爱的植物赶在凋谢之前加以选择、培育、修剪、移植和保存。 我不祈求身后的不朽。在我的有生之年,我的文字陪伴着我,唤回我的记忆,沟通我的岁月,这就够了。 我也不追求尽善尽美。我的作品是我的足迹,我留下它们,以便确认我走过的路,至于别人对它们做出何种解释,就与我无关了。 我把易逝的生命兑换成耐久的文字。文字原是我挽留生命的手段,现在却成了目的,而生命本身反而成了手段。 最纯粹、在我看来也最重要的私人写作是日记。我相信,一切真正的写作都是从写日记开始的,每一个好作家都有一个相当长久的纯粹私人写作的前史,这个前史决定了他后来之成为作家不是仅仅为了谋生,也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因为写作乃是他心灵的需要。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不过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习惯的人罢了,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变相的日记。他向自己说了太久的话,因而很乐意有时候向别人说一说。 我认为我的写作应该从写日记开始算,而不是从发表文章开始算。通过写日记,我逐渐获得了一种内在的视觉,使我注意并善于发现生活中那些有价值的片断,及时把他们抓住。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听任好的东西流失,时间一久,以后再有好的东西,你也不会珍惜,日子就会过的浑浑噩噩。 人生最宝贵的是每天、每年、每个阶段的活生生的经历,它们所带来的欢乐和苦恼,心情和感受,这才是一个人真正拥有的东西。但是,这一切仍然无可避免的会失去。通过写作,我们把易逝的生活变成长存的文字,就可以以某种方式继续拥有它们了。这样写下的东西,你会觉得对于你自己的意义是至上的,发表与否只有很次要的意义。 写作的快乐是向自己说话的快乐。真正爱写作的人爱他的自我,似乎一切快乐只有被这自我分享之后,才真正成其为快乐。他与人交谈似乎只是为了向自己说话,每有精彩之论,总要向自己复述一遍。 当一个少年人并非出于师长之命,而是自发的写日记时,他就已经进入了写作的实质。这表明第一,他意识到了并试图克服生存的虚幻性质,要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岁月,留下它们曾经存在的确凿证据;第二,他有了与自己灵魂交谈、过内心生活的需要。 写日记一要坚持(基本上每天写),二要认真(不敷衍自己,对真正触动自己的事情和心情要细写,努力寻找准确的表达),三要秘密(基本上不给人看,为了真实)。这样持之以恒,不成为作家才怪呢,——不成为作家才无所谓呢。 写作也是在苦难中自救的一种方式。通过写作,我们把自己与苦难拉开了一个距离,把它作为对象,对它进行审视、描述、理解,以这种方式超越了苦难。 一个人有了苦恼,去跟人诉说是一种排解,但始终这样做的人就会变的肤浅。要学会跟自己诉说,和自己谈心,久而久之,你就渐渐养成了过内心生活的习惯。当你用笔这样做的时候,你就已经是在写作了,并且这是和你内心生活合一的真实的写作。 遇到恶人和痛苦之事,我翻开了日记本,这时候我成为一个认识者,与身外遭遇拉开距离,把它们变成了借以认识人性和社会的材料。 以为阅读只是学者的事,写作只是作家的事,这是极大的误解。阅读是与大师的灵魂交谈,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二者都是精神生活的方式。本真意义的阅读和写作是非职业的,属于每一个关注灵魂的人,而职业化则是一种异化。 文字的确不能替我们留住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它又不愿退而去记叙其次好的东西,于是便奋力创造出另一种最好的东西,这就有了文学。 写作不是简单地把外在世界的东西搬到了内在世界中,它更是在创造不同于外在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雪莱说:“诗创造了另一种存在,使我们成为一个新世界的居民。”这不仅指想象和虚构,凡真正意义上的写作,都是精神自我为自己创造的一个新世界。 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外界的鼓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的促进思考。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 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持之以礼,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下,就像孟尝君收留了鸡鸣狗盗之徒,齐国的人才就云集到了他的门下。 写作是一种习惯。对于养成了这种习惯的人来说,几天不写作就会引起身心失调。在此意义上,写作也是他们最基本的健康养生之道。 为何写作?为了安于自己的笨拙和孤独。为了有理由整天坐在家里,不必出门。为了吸烟时有一种合法的感觉。为了可以不遵守任何作息规律同时又生活得有规律。写作是我的吸毒和慢性自杀,同时又是我的体操和养身之道。

    来自微博用户敏眼学思行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幸福主要是一种内心体验

    来自微博用户旮旯愚见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读书 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先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有的人生活在时间中,与古今哲人贤士相晤谈。有的人生活在空间中,与周围邻人俗士相往还。 好读书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如果你三日不读书,就感到自惭形秽,羞于对人说话,觉得没脸见人,则你必定是一个有读书癖的人了。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质言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相反,对于不是读者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他们不去享用和占有这笔宝贵的财富,一个人惟有在成了读者以后才会知道,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 读书唯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有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才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唯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没有人有义务必须读诗、小说、散文。哪怕是专家们同声赞扬的名著,如果你不感兴趣,便与你无干。不感兴趣而硬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相反,据我所见,凡是真正把读书当作享受的人,必有自己鲜明的好恶,而且对此心中坦荡,不屑讳言。 对今天青年人的一句忠告:多读书,少上网。你可以是一个网民,但你首先应该是一个读者。如果你不读书,只上网,你就真成一条网虫了。称网虫是名副其实的,整天挂在网上,看八卦,聊天,玩游戏,精神营养极度不良,长成了一条虫。 互联网是一个好工具,然而,要把它当工具使用,前提是你精神上足够强健。否则,结果只能是它把你当工具使用,诱使你消费,它赚了钱,你却被毁了。 书籍是人类经典文化的主要载体。电视和网络更多地着眼于当下,力求信息传播的新和快,不在乎文化的积淀。因此,一个人如果主要甚至仅仅看电视和上网络,他基本上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他也许知道天下许多奇闻八卦,但这些与他的真实生活毫无关系,与他的精神生长更毫无关系。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根的,他对人类文化传统一无所知,本质上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希望今天的青少年不要成为没有文化的一代人。 我承认我从写作中也获得了许多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不能代替读书的快乐。有时候我还觉得,写作侵占了我的读书的时间,使我蒙受了损失。写作毕竟是一种劳动和支出,而读书纯粹是享受和收入。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书往往是我们年轻时读的某一本书,它的力量多半不缘于它自身,而缘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机。那是一个最容易受影响的年龄,我们好歹要崇拜一个什么人,如果没有,就崇拜一本什么书。后来重读这本书,我们很可能会对它失望,并且诧异当初它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但我们不必惭愧,事实上那是我们的精神初恋,而初恋对象不过是把我们引入精神世界的一个诱因罢了。当然,同时它也是一个征兆,我们早期着迷的书的性质大致显示了我们的精神类型,预示了我们后来精神生活的走向。 年长以后,书对我们很难再有这般震撼效果了。无论多么出色的书,我们和它都保持着一个距离。或者是我们的理性已经足够成熟,或者是我们的情感已经足够迟钝,总之我们已经过了精神初恋的年龄。 世人不计其数,知己者数人而已,书籍汪洋大海,投机者数本而已。 我们既然不为只结识总人口中一小部分而遗憾,那么也就不必为只读过全部书籍中一小部分而遗憾了。 好读书和好色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不求甚解。 学者是一种以读书为职业的人,为了保住这个职业,他们偶尔也写书。 作家是一种以写书为职业的人,为了保住这个职业,他们偶尔也读书。 读好书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严格地说,好读书和读好书是一回事,在读什么书上没有品位的人是谈不上好读书的。所谓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而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世上真正的好书,都应该能够发生这样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有人问一位登山运动员为何要攀登珠穆朗玛峰,得到的回答是:“因为它在那里。”别的山峰不存在吗?在他眼里,它们的确不存在,他只看见那座最高的山。爱书者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念:非最好的书不读。让我们去读最好的书吧,因为它在那里。 攀登大自然的高峰,我们才能俯视大千,一览众山小。阅读好书的效果与此相似,伟大的灵魂引领我们登上精神的高峰,超越凡俗生活,领略人生天地的辽阔。 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个人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遑论癖好。 优秀的书籍组成了一个伟大宝库,它就在那里,属于一切人而又不属于任何人。你必须走进去,自己去占有适合于你的那一份宝藏,而阅读就是占有的唯一方式。对于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人来说,它等于不存在。人们孜孜于享用人类的物质财富,却自动放弃了享用人类精神财富的权利,竟不知道自己蒙受了多么大的损失。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 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 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读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个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决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出了他的个性。 我要庆幸世上毕竟有真正的好书,它们真实地记录了那些优秀灵魂的内在生活。不,不只是记录,当我读它们的时候,我鲜明地感觉到,作者在写它们的同时就是在过一种真正的灵魂生活。这些书多半是沉默的,可是我知道它们存在着,等着我去把它们一本本打开,无论打开哪一本,都必定会是一次新的难忘的经历。读了这些书,我仿佛结识了一个个不同的朝圣者,他们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 智力活跃的青年并不天然地拥有心智生活,他的活跃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励,而正是通过读那些使他品尝到了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好书,他被引导进入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心智生活之中。 读那些永恒的书,做一个纯粹的人。 有的人生活在时间中,与古今哲人贤士相晤谈。有的人生活在空间中,与周围邻人俗士相往还。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一本好书在评论界遭冷落或贬斥,却被许多无名读者热爱和珍藏。这种无声的评论在悠长的岁月中发挥着作用,归根结底决定了书籍的生命。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含金量。世上许多书只有很低的含金量,甚至完全是废矿,可怜那些没有鉴别力的读者辛苦地去开凿,结果一无所获。 含金量高的书,第一言之有物,传达了独特的思想或感受,第二文字凝练,赋予了这些思想或感受以最简洁的形式。这样的书自有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使人过目难忘。 我的体会是,读原著绝对比读相关的研究著作有趣,在后者中,一种思想的原创力量和鲜活生命往往被消解了,只剩下了一付骨架,躯体某些局部的解剖标本,以及对于这些标本的博学而冗长的说明。 大师绝对比追随者可爱无比也更加平易近人,直接读原著是通往智慧的捷径。这就像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伟人总是比那些包围着他们的秘书和仆役更容易接近,困难恰恰在于怎样冲破这些小人物的阻碍。可是,在阅读中不存在这样的阻碍,经典名著就在那里,任何人想要翻开都不会遭到拒绝,那些爱读二三手解读类、辅导类读物的人其实是自甘于和小人物周旋。 书太多了,我决定清理掉一些。有一些书,不读一下就扔似乎可惜,我决定在扔以前粗读一遍。我想,这样也许就对得起它们了。可是,属于这个范围的书也非常多,结果必然是把时间都耗在这些较差的书上,而总也不能开始读较好的书了。于是,对得起它们的代价是我始终对不起自己。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在所有的书中,从最好的书开始读起。一直去读那些最好的书,最后当然就没有时间去读较差的书了,不过这就对了。 在一切事情上都应该如此。世上可做可不做的事是做不完的,永远要去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 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 许多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不过,你不必愤慨,倘若你想到这一点:许多人也只是外表像人罢了。 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对于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到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而正是他们本来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其素质。 针对当今图书市场的现状,我要强调,一定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一个真正的读者,而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罢了。 怎么读 好的书籍是朋友,但也仅仅是朋友。与好友会晤是快事,但必须自己有话可说,才能真正快乐。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 书是人生的益友,但也仅止于此,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走。也许有的人对一本书或一位作家一见倾心,爱之弥笃,乃至白头偕老,我在读书上却没有如此坚贞专一的爱情。我不愿同我所喜爱的任何一本书或一位作家厮守太久,受染太深,丧失了我自己对书对人的影响力。 一个人是有可能被过多的文化伤害的。蒙田把这种情形称作“文殛”,即被文字之斧劈伤。 我的一位酷爱诗歌、熟记许多名篇的朋友叹道:“有了歌德,有了波德莱尔,我们还写什么诗!”我与他争论:尽管有歌德,尽管有波德莱尔,却只有一个我,这个我是歌德和波德莱尔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我还是要写。 开卷有益,但也可能无益,甚至有害,就看它是激发还是压抑了自己的创造力。 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 有的书会唤醒我的血缘本能,使我辨认出我的家族渊源。书籍世界里是存在亲族谱系的,同谱系中的佼佼者既让我引以自豪,也刺激起了我的竞争欲望,使我也想为家族争光。 我在生活、感受、思考,把自己意识到的一些东西记录了下来。更多的东西尚未被我意识到,它们已经存在,仍处在沉睡和混沌之中。读书的时候,因为共鸣,因为抗争,甚至因为走神,沉睡的被唤醒了,混沌的变清晰了。对于我来说,读书的最大乐趣之一是自我发现,知道自己原来还有这么一些好东西。 我们读一本书,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其余一切,只是死的“知识”,也就是说,只是外在于灵魂有机生长过程的无机物。 自我是一个凝聚点。不应该把自我溶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来。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 有两种人不可读太多的书:天才和白痴。天才读太多的书,就会占去创造的工夫,甚至窒息创造的活力,这是无可弥补的损失。白痴读书愈多愈糊涂,愈发不可救药。 天才和白痴都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尽管原因不同。倒是对于处在两极之间的普通人,知识较为有用,可以弥补天赋的不足,可以发展实际的才能。所谓“貂不足,狗尾续”,而貂已足和没有貂者是用不着续狗尾的。 前人的思想对于我不过是食物。让化学家们去精确地分析这些食物的化学成分吧,至于我,我只是凭着我的趣味去选择食物,品尝美味,吸收营养。我胃口很好,消化得很好,活得快乐而健康,这就够了,哪里有耐心去编制每一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表! 怎么读大师的书?我提倡的方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不求甚解,就是用读闲书的心情读,不被暂时不懂的地方卡住,领会其大意即可。这是一个受熏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你用来理解大师的资源——即人文修养——在积累,总有一天会发现,你读大师的书真的像读闲书一样轻松愉快了。 为我所用,就是不死抠所谓原义,只把大师的书当作自我生长的养料,你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你的收获不是对采摘某一个大师的果实,而是结出你自己的果实。 读大师的书,走自己的路。 读书的心情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有一些书,最适合于在羁旅中、在无所事事中、在远离亲人的孤寂中翻开。这时候,你会觉得,虽然有形世界的亲人不在你的身旁,但你因此而得以和无形世界的亲人相逢了。在灵魂与灵魂之间必定也有一种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超越于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超越于生死,当你和同类灵魂相遇时,你的精神本能会立刻把它认出。 书籍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一本书中读到许多东西。我们读到了书中有的东西,还读出了更多的书中没有的东西。 如今书籍愈来愈多,我们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却愈来愈少。我们对书中有的东西尚且挂一漏万,更无暇读出书中没有的东西了。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来自微博用户cass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对于人来说,一切享受若没有想象力的参与,就不会真正的享受。

    来自微博用户qianer2211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优裕的物质条件也使我们容易沉湎于安逸,丧失面对巨大危险的勇气和坚强,在精神上变得平庸。我们的生命远离两个方向上的极限状态,向下没有承受匮乏的忍耐力,向上没有挑战危险的爆发力,躲在舒适安全的中间地带,其感觉日趋麻木。</p> 昨天看到第八页,我想到了现在很多的青年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我试图自己去寻找这个答案。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发展的越好,现在的人心理的承受能力却越差,我想这段话,就是作者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 大风大浪证明你还活着。人生就像心电图,没有风浪就死了。。

    来自微博用户qianer2211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命,第一有爱护它的责任,第二有享受它的权利,而这两方面是统一的。</p> 今天有幸看到这一章节,就想到了最近的几个新闻,为了高考,大学毕业,已经有很多的年轻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现在想来还是觉得很不可思议和惋惜。生命对我们来说只有一次,是什么的勇气让他们能够结束自己的生命,当他们跳楼或者割腕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有一丝的后悔和犹豫。。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的承受能力那么差,为什么在他们眼里这些东西变得那么重要,甚至重要过生命呢。。 <p>那些只把生命用来追求物质的人,实际上既怠慢了自己生命的真正需要,也剥夺了自己生命享受的广阔疆域。</p> 文中的这段话或许就是我刚才那个问题最好的答案。。现在的孩子社会对物质的要求太高了,而高考,大学在他们眼里就是去获得这些物质条件最好的途径,忘记了生命真正的意义。让我又想起了上一个章节说的真正的性情。。真正的爱好。。希望我在这个物质的社会还能保留一些最纯粹的爱,性情和对生命的享受。。

    最新历史类电子书下载

    下载须知:本站所有电子书资源由网友提供,如有失效链接,请更换资源后再次下载;所有资源本站不负责保存。

    电子书下载txt免费下载 txt电子书免费下载全集全本完结 小说下载 txt 电子书 免费下载全本 谁知我电子书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14-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谁知我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