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我电子书电子书下载 -- 最新最全的电子书下载网欢迎您^_^

logo

人生的智慧下载

人生的智慧

  • 电子书名称:人生的智慧
  • 电子书分类:历史
  • 电子书作者:叔本华
  • 电子书类型:TXT/PDF
  • 信息来源:豆瓣
  • ISBN:9787511706706
  • 出版时间:2011-6-1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标签: 哲学 心灵 德国 成长

文档说明:

  • 一、《人生的智慧》是作者【叔本华】创作的原创小说作品!
  • 二、谁知我电子书免费提供TXT小说,TXT电子书下载。本站所有电子书资源均由网友提供的网盘,所有资源本站不负责保存,如果您认为本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将该链接删除。本站不负一切责任!

热门历史类电子书下载

  • 1 请愤怒吧 [下载]
  • 2 台灣島史記 (上 [下载]
  • 3 法国文明史 [下载]
  • 4 锡安长老会纪要 [下载]
  • 5 DK大历史 [下载]
  • 6 企鹅全球史 [下载]
  • 7 王阳明心学全书 [下载]
  • 8 一读就上瘾的中 [下载]
  • 9 舍不得看完的中 [下载]
  • 10 一生的呼召 [下载]
  • 11 返璞归真:纯粹 [下载]
  • 12 失去的三十年 [下载]
  • 13 伏特加政治 [下载]
  • 14 三十年战争史 [下载]
  • 15 犹太古史 [下载]
  • 16 中國窪地:一部 [下载]
  • 17 西藏生死书 [下载]
  • 人生的智慧下载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晴岚沁园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792 <p>我们在这世上的时日不多,不值得在可鄙的坏蛋的脚下爬行。</p> #2394 <p>在这世界上生存,具备一定的预见能力和宽恕能力合乎我们争取幸福的目的:前者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和损失,后者则为我们免除了人事纷争和吵闹。</p> #2406 <p>生活,也让别人生活</p> <p>要学会容忍别人,我们不妨先利用死物锻炼我们的耐性。物理由于机械和物理的必然性顽固地妨碍着我们。每天我们都有这样练习的机会。</p> <p>我们应让自己习惯于这样的看法:别人拂逆我们的心意,妨碍我们的行动,但他们这样做完全出于一种严格的、发自他们本性的必然性,这与物体活动所根据的必然性一般无异。所以,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对于许多人,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p> #2449 <p>在别人身上,他除了看到他自身的低级缺点以外,亦即看到他性格、气质的缺陷及所有缺点以外,不会还有别的东西。</p>

    来自微博用户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叔本华不断的强调身体健康对人自身的影响 人的幸福取决于人的自身 内在,掰开了揉碎的重复 倒也方便理解了 ps中国现在求发展 经济鹏飞而舍去人类健康 空气这么差劲是不是就是舍本逐末 放弃眼前的幸福 肯定会有人说这是在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国家在发展 由此可见叔本华是不是个人主义 倒是对我的胃口~

    来自微博用户蓝斯若特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不知道应该如何形容叔本华在我生命中的位置。 他带着我重新看待了这个世界,他告诉了我无论得到或失去都只是短暂的牵绊。他让我明白无论多高贵的灵魂也有丑恶的阴暗面,因为我们都只是动物!他让我不再惧怕衰老,因为只有年老之后才能享受真实的平静。 在我最艰难的时刻,他带着他的思想走进我的生活,并在之后每一个的艰难岁月陪伴我成长,犹如大海中灯塔,总在黑暗到来时为我指明回家的航线。 我无法用语言形容阅读叔本华的书籍与理解他的思想时我那莫名激动的心情,有时我甚至想振臂高呼!他给予的警醒,给予我反思的能力,他让我明白直面真实自己的重要,不自傲,更不自轻。他在书中所描绘的生活,正是我所追求的。 也许我就是那种所谓的狂热的追随者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发现伟大思想并追随的能力!

    来自微博用户蓝斯若特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原谅和忘记就意味着扔掉我们获得的昂贵经验。 一个人会忘记一切,绝对所有的一切,但却不会忘记他的自我,他的本性。</p>

    来自微博用户蓝斯若特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阅读佛家的书记与阅读哲学书籍无异。在这里我又必须再次强调我的不信教。 我信仰的一直是书籍里的本真,佛家所说的实相。之所以阅读佛家多过其他,更多的还是因为它的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佛家告诫人们不执着,离欲离染。东西方哲学思想的不谋而合。 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以更适合那个地方的人们思维逻辑的方式出现。这让我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每每惊讶,又每每会心一笑。 哲学希望在论述各种道理的过程中能让人们明白世界,并理性的看待一切,这样人们从思想上升华并真正的平静。 佛家希望将自己的佛理让更多人明了知晓,所谓渡化,让人们能谦逊平和,最终达到真实的平静。 二者多么的相似?或者应该说,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都具有着广泛、普遍的意义,它发自智慧。如此纯粹,无瑕。真正的思想家们思考的都是相同的,是一个去除了自私,更广阔的世界观,是全人类的,全宇宙的吧!

    来自微博用户OM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第二部分 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 第十四节<p>当我们看到某样东西时,很轻易就会产生这一念头:“呀,如果我能拥有它就好了!”我们由此感觉到了有所欠缺。其实,我们更应该经常这样想:“呀,如果我失去了某样东西,那将是怎样的情形?”——我的意思是:有时候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失去我们所拥有的某样东西时,我们将会怎样看待那失去之物。确实,对我们拥有的东西,都应作如是观:无论是财产、健康、朋友、妻子、孩子、我们所爱的人,抑或马匹、爱犬,等等。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在失去了某物以后,我们才会知道它的价值。</p>

    来自微博用户OM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第二部分 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 第十三节 本节是说脑洞不要开太大,脑补需要把个门<p>我们那些阴暗想象的素材的确是在某种程度上威胁着我们的不幸事情。我们的想象夸大了这类不幸和他们发生的可能性,并且以骇人的色彩加以描画和渲染。从这些噩梦中清醒过来以后,我们仍然无法马上甩掉这些噩梦,但做过的美梦却马上就被我们忘掉了——因为这些美梦马上就遭到了现实的驳斥和推翻;现实充其量只让人们保留着实现一线希望的可能。一旦我们为阴暗的想象所俘虏,它们就会带来各式逼真的幻影、形象——这些幻想并不那么容易消失,因为这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毕竟存在,我们没有能力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估计。只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就会显得很有可能发生了。这样,我们就向担忧、害怕投降了,听任其摆布了。</p><p>因此,对任何关乎我们痛苦和快乐的事情都应该以理性和判断力去观察和考虑,那也就是进行冷静的、不掺带个人情绪的思考,运用纯粹的概念在抽象中操作。【过时】我们不应该让思考掺杂着想象,因为想象没有能力对事情做出判断。相反,想象只会带来扰乱我们情绪的清晰图像,徒增我们的痛苦,而不会有任何好处。</p><p>在夜间,我们尤其需要严格遵守着一条规则,因为正如黑暗会使我们胆怯,让我们到处都看到令人害怕的形状,同样,头脑思想的晦暗模糊也对我们发挥类似的影响,因为任何不确定都会产生不安全感。</p> …… <p>早上毫无例外地适合人们从事人和精神上的或体力上的工作。早晨是一天中的青年时候:一切都是明亮、清新和轻松的。我们感觉充满活力,能够自如地发挥我们的机能。我们不应该贪睡而缩短了早晨的时光,或者以没有价值的工作和闲聊浪费这段时间。相反,我们应该珍视早晨为生命的黄金时光,并在某种程度上把它视为神圣的。</p><p>相比之下,晚上则是一天中的老年期,到了这段时间,我们变得疲倦、轻率和饶舌。每一天都是一段短暂的生活:早上醒来就是诞生,晚上睡眠就是死亡和结束。因此,每天的睡眠就是这一天的死亡,而每天的醒来则是新的一天的诞生。事实上,我们可以把起床时候的不适和困顿视为出生时的艰难情形,这样,我的比喻就已经完全彻底了。</p>

    来自微博用户OM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第二部分 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 第九节 <p>能够自得其乐,感觉到万物皆备于我,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我的拥有就在我身——这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值得反复回味: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这也是尚福尔的妙语所表达的同一样思想,我把这句妙语作为警句放置这本书的开首)。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人除了依靠自身以外,无法有确切把握地依靠别人;另一个原因则是社会给人所带来的困难和不便、烦恼和危险难以胜数、无法避免。</p><p>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p> …… 这个老头布道的本领高超。 <p>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社会人群比喻为一堆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p>

    来自微博用户OM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第二部分 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 第八节 <p>要过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并且能从生活经验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训,我们就必须勤于反省,经常回顾做过的事情和曾经有过的感觉和体验;此外,还要把我们以前对事情的判断和现在的看法,以前订下的计划及追求和最终得到的结果及满足相互比较。这是为获得人生经验所做的单独的反复温习。</p><p>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被视为一本书的正文,而对生活经历的咀嚼和认识则是对正文做出的解释。如果一个人有太多的反省和认识,但生活经历却又很少,那就好比只有两行正文,但注解却有四十行之多。如果一个人阅历很广,但却对此甚少反省,获得的认识又不多,这样,就好比一种比邦迪那版丛书——里面没有注解,正文的许多意思都不甚了了。</p><p>毕达哥拉斯总结出来的规律与我在这里向诸位提出的建议不谋而合:一个人在晚上睡觉前,应该详细地逐一检查自己在白天的所作所为。</p>

    来自微博用户OM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第二部分 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 第四节<p>参与修建一座建筑物的工人,并不会知道这座建筑物的总体规划;或者,他们不会在心里时刻记住这一规划。同样,一个人在度过生命中每一小时、每一天的时候,对于自己的总体生命进程及其特征也不甚了解。一个人的个性越独特、越具价值和意义,那么,他就越有必要不时地认清自己生命总体发展的大致脉络和自己的计划,这对他大有好处。为此目的,他当然要踏上“认识自己”的第一步,亦即了解清楚自己的首要和真正的意愿——这些对于他的幸福而言是至为重要的东西;然后,对于何者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置必须心中有数。同时,他也应该大致上明白自己应该从事何种职业、需要扮演何种角色以及自己与这一世界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具备非凡的个性,那么,对自己的生命计划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能够比任何一切都更有效地增强自己的勇气,振作、鼓足信心,激励自己行动起来,避免走进弯路。</p> 阅读理解 <p>正如一个旅行者只有在抵达了一处高地以后,才能够回头总体、联贯地看到自己所走过的迂回曲折的道路,同样,只有当我们度过了生命中的一段时间,或者在我们的整体生命终结的时候,我们才能把我们做的事、业绩和创作的作品真正联系起来,包括其中确切的因果关联,甚至才能了解到他们的价值。</p> <p>只要我们仍然置身其中,那我们的行事就只能总是遵循我们那固定不变的性格构成,受着动机的左右和我们能力的制约。由此可见,我们的行事自始至终都有其必然性,我们在每一刻都做着我们在那一刻认为合理和适当的事情。</p>…… <p>为着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今天只有一次,它永远不会再来。但是在我们的想象里,今天又将在明天重现。其实,明天已是另外的一天,它也只来一次。我们忘记了每一天的日子都是生命中的不可缺少的,因此也是无可替代的一个组成部分;……</p><p>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可以忍受的现在、包括最平凡无奇的、我们无动于衷地听任其逝去,甚至迫不及待地要打发掉的日子。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此刻时光匆匆消逝化作神奇的往昔,从此以后,它就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照射出不朽之光芒。</p>

    来自微博用户OM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第一部分 泛论 第三节<p>一般来说,人们最常做的一件大蠢事就是【过分地】为生活未雨绸缪——无论这种绸缪准备是以何样的方式进行。为将来做详尽的计划首先必须以得享天年为保证,但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才可以活至高龄。就算一个人能够享有较长的寿命,但相比定下的计划而言,时间还是太过短暂了,因为实施这些计划总要花费比预计更多的时间。另外,这些计划一如其他事情,都有太多遭遇阻滞和失败的机会,甚少真能达致成功。最后,就算我们所有的目标都一一实现,我们却忽略考虑了时间在我们身上所带来的变化。我们当初并不曾想过我们并不可能在一生中始终保持创造的能力和享受的能力。</p> good argument<p>因此,这样的情形经常都会发生:我们埋头做事,到了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的需要了;或者,我们成年累月为某一工作做准备,但这些准备工夫不为人知地消耗了我们的精力,到头来,我们再也无法进行计划中的工作了。所以,经历长年的拼搏,历尽诸多风险,我们终于获得了财富,但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已不再有能力享受这些财富了。我们其实就是为了别人苦干了一场。或者,经过积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如愿爬上了某一职位,但我们却已经无力胜任这一职位的工作了。</p> <p>诸如此类的事情屡见不鲜。这是因为我们所追求的结果来得太晚了。或者,与此相反,我们太迟着手做事情了,也就是说,就我们做出的成就或者贡献而言,时代的趣味已经改变了。新一代的人成长了起来,他们对我们成就的事情不感兴趣;其他的人走了捷径,赶在了我们的前面,种种情形,不一而足。贺拉斯的这些话就包含了这方面的意思: 为何耗损你的灵魂! 它远远应付不了你定下的永恒的计划。</p> <p>诱使我们犯下这一经常性错误的原因是我们的思想之眼产生了不可避免的错觉。由于这一错觉,从人生的开始放眼前看,生活显得一望无尽,但是,当人们走到了人生旅程的终点回眸审视一生时,生命却又显得相当的短暂。当然,这种错觉也有它的好处:因为如果人没有这种错觉,伟大的事情就很难产生。</p> <p>在生活里,我们所遭遇的情形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当旅行者迈步走近看到的景物时,景物的形状与他从远处看见的并不一样;这些景物就好像随着旅行者的靠近而变换了形状。我们的愿望与这种情形尤其相似。通常,我们最终获得的并不是我们当初所追求的——这最终获得的东西甚至比当初所追求之物还要好。还有就是,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选取了某一条途径追求某一样东西,但却一无所获,但在另外的一条途径反而找到了它。此外,这样的情形也经常发生:我们追求快感、好运和欢乐,最终却获得了教训、思想和认识——这些真实、永恒的好处取代了原先那些匆匆的、表面的好处。这一思想贯穿于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它构成了这部著作的基本低音。</p> …… 说到永恒,对现代人来说有点困难。要知道小时候翻开百科全书看到的第一页就是太阳的命运和地球的结局。当然我们人类的时间轴终点在哪还是未知。科幻毕竟是虚构。世界的图景仿佛终将归于暗淡。当然,最近我才认识到这也只是一种认识而已。更多的还是在预期寿命内讨论。至于科学的走向,模型的发展,也都是一种认识。

    来自微博用户OM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作者在这一主题下分了名誉、地位和名声,在名誉下分了公民名誉、公职名誉和性别名誉。 在性别名誉下诚实地展示了当时的这个逻辑,感受一下。<p>这也将证实:所有种种的荣誉毕竟都是基于实用利益的考虑。就其本质而言,性别名誉可分为女性名誉和男性名誉;并且,从男、女双方各自的角度看,都可以把这种名誉完全地理解为“团队精神”。但女性名誉远比男性名誉重要,因为女性与异性之间所建立的关系在女性的生活当中至为重要。因此,女性名誉就是人们这样的认可:作为未出嫁的女孩子,她还从没有把自己献给过哪一个男人;而作为妻子,她只把自己献给他的丈夫。人们如此认可的重要性是由下面的道理所决定的。女性从男性那里要求和期待一切她需要的和渴望的东西。男性则从女性那里主要地、直接地只要求得到一样东西。因此,双方必须做出这样的安排:男方可以从女方那里得到他要的那一样东西,但条件是他必须承担照顾女方一切的任务,以及双方的结合所生下的子女。所有女性的福祉都有赖于这一安排。要实施这一安排,女性就有必要团结起来,显示“团队精神”。这样,女性就要形成一个整体,紧密团结以对抗她们共同的敌人——男性,因为男性通过得之于自然的、优越的身体和思想力量,占有了人世间所有的好处。女性必须征服他们和俘虏他们;只有通过占有他们,女性才可以占有那些人世间的好处。为此目的,女性名誉的训诫格言就是:绝对不能和男人发生非婚姻关系的性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强迫男性结婚——这是他们的一种投降;只有通过这样做,女性才能得到保障。但要完美达到这一目的则只有通过严格执行上述的训诫规定。所以,全体女性都以一种真正的团队精神密切留意着其他女性成员是否恪守这一训诫。</p> 以为这就完了吗?不,后面还有…… 哲学家的脑洞是超凡的。

    来自微博用户OM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我读这个印象深刻一点在这里:<p>对生活稍作考察就可以知道: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关于这一点,我可以做一个补充:每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的一个敌人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反之亦然。所以说,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在这两者当中或强或弱地摇摆。</p> <p>这是因为痛苦与无聊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对立关系。一重是外在的,属于客体;另一重则是内在的,属于主体。外在的一重对立关系其实也就是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了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就产生无聊。因此,我们看见低下的劳动阶层与匮乏——亦即痛苦——进行着永恒的斗争,而有钱的上流社会却旷日持久地与无聊进行一场堪称绝望的搏斗。</p> <p>而内在的或者说属于主体的痛苦与无聊之间的对立关系,则基于以下这一事实: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和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这是由一个人的精神能力的大小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精神的迟钝一般是与感觉的迟钝和缺乏兴奋密切相关的,因此原因,精神迟钝的人也就较少感受到各种强度不已的痛苦和要求。但是,精神迟钝的后果就是内在的空虚。这种空虚烙在了无数人的脸上。并且,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的、强烈的关注,也暴露出他们的这种内在空虚。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p> ……后面作者议论了一通,推出免于这种最终的痛苦的手段即丰富的内在——丰富的精神思想。又讲这一素质的前提和根基,以及它们的结合会加强头脑里事物的表象。 再后面种种展开,不再引用。 我读完这章,继续后面的章节,这章里鲜明的观点还是萦绕在脑中。 我自己是什么情况,我想了一下。我发现这一点我几十年来一直是这样的,木有变过,就是所从事的所有智力活动,几乎都是出于“免于无聊,或者说满足空虚”(措辞简直不达意)这一简单的目的。 基础教育一般从小学算起,而从幼儿园起,我自己读书,包括学校学习,多数是在简单的好奇的刺激得来的动机,偶尔会误以为兴趣,这可能也是初级教育的特点。 不过从高中开始,当然我们基本是应试的,我理解应该有一种commitment在里面。然而木有,还是延续了初级的模式,这过程需要有一个重大关键的新形式的建立,没有完成。直到大学……好烂…… 直到我现在回顾我个人的偶尔的智力活动,还是承接了这种简单的“刺激——反应”。事实上,随着智力的发展(如果随着生理的发育有的话),我的这些活动基本是为了满足刺激这些神经元的需求,其他的意义寥寥。

    来自微博用户OM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kindle版,版权页有一句话<p>“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称心、快乐地度过一生的艺术,也就是“幸福论”</p> 出处是本书引言,作者解释了,标题的含义是形而下的方面;接着又解释了,“幸福生存”的定义<p>因此,这本著作教导人们如何才能享有幸福的生存。而这样的“幸福生存”,从纯客观上审视,或者更确切地说,通过冷静、缜密的思考(因为这里涉及主观的判断),都可以定义为肯定要比非生存好。既然“幸福生存”是这样的定义,那我们就可以这样说:我们依恋这一生存,就是因为这一生存本身的缘故,而不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并且,我们渴望看到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至于人生是否或者能否与如此定义的生存相吻合,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我的哲学已经清楚无误地给予了否定的答案;但哲学上的幸福论对这一问题却预设了肯定的答案。幸福论的这种肯定答案是基于人的一个与生俱来的错误,这个错误在我的主要著作的第二卷第四十九章已遭到批判。但要完成诸如幸福论一类的著作,我就只能放弃更高的、属于形而上和道德的审视角度——而我真正的哲学本来就是要引领人们进入这样的审视角度。因此,我在这本书里所做的议论只要是从平常、实用的角度出发,并且保留着与此角度相关的谬误时,那么,这些议论就确实经过了折中的处理。因此原因,它们的价值就只能是有条件的。</p> 另外又有些补充。 引言没白写,不然轻易就上鸡汤by哲学家的标签了。

    来自微博用户异乡人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为克服困难、阻碍而努力和奋斗是人的一种需要,这道理跟钻洞之于土拨鼠为必不可少一样。</p> (尼采:人需要的不是幸福,而是力量感。)

    来自微博用户异乡人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夜晚时间并不适宜思考严肃,尤其是令人不悦的事情。早上则是思考这类事情的恰当时候。早晨是一天中的青年时候:一切都是明亮、清新和轻松的。我们感觉充满活力,能够自如地发挥我们的机能。</p>

    来自微博用户异乡人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此刻时光匆匆消逝化作神奇的往昔,从此以后,它就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照射出不朽之光芒。在将来,尤其到了糟糕恶劣的日子,我们又双叒叕记忆就会拉起帷幕:此刻时光就会成为我们内心眷恋和思念的对象。</p>

    来自微博用户异乡人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要过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并且能从生活经验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训,我们就必须勤于反省,经常回顾做过的事情和曾经有过的感觉和体验;此外,以前订下的计划及追求和最终得到的结果及满足互相比较。这是为获得人生经验所做的单独的反复温习。</p> (生活经历——正文,咀嚼和认识——对正文的注解)

    来自微博用户异乡人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高贵和卓越的人很快就会领会命运的教诲,能够顺应命运并且心存感激。他们会明白:在这世界上我们能够得到的只是教诲,而不是幸福。因此,他们习惯于以希望换取思想和认识。</p>

    来自微博用户异乡人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好运数就是生活了一辈子但又没有承受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肉体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经享受过强烈无比的欢娱。</p> <p>我们不应该以痛苦的代价去购买快乐,甚至只是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去也不行,否则,我们就会为了那些否定、因而是虚幻的东西付出了肯定和实在的东西。但如果我们牺牲欢娱以避免痛苦,那我们肯定获得收益。</p>

    来自微博用户异乡人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意欲获得的满足并不直接被我们感觉得到,它顶多只以反省、回顾的方式进入我们的意识。但是,意欲受到的抑制却是肯定的。</p> <p>每一快感的产生其实就是意欲所受到的抑制得到了消除,意欲释放。所以,每一种快感都持续相当短暂的的时间。</p>

    来自微博用户异乡人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p>

    来自微博用户异乡人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每个人都根据自身本性而生存,因此,他首先是以自身的样子为了自身而活。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自身本性,不管其存在方式为何,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这个人的自身本性欠缺价值,那他这个人也就欠缺价值。</p>

    来自微博用户异乡人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2 每个人的世界是贫瘠的、浅薄的和肤浅的,抑或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满意义——这视各人的头脑而定。(你能看见什么?如何去看见?)﹟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基本的划分,人的自身﹟ P5 人的健康尤其远远地压倒了一切在外的好处。甚至一个健康的乞丐也的确比一个染病的君王幸运。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能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欲意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 叔本华说,人的自身就其本质而言是是不可改变的。我想应该说是自我的连续而稳定。改变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潜移默化,短时间内看不到明显的进步,到每天要记得精进。 P15 保持身体健康的手段无非就是避免一切纵欲放荡的行为,令人不愉快和剧烈的情绪动荡,以及长时间紧张的精神劳累;每天至少在户外进行两小时的身体快速运动;勤洗冷水浴,饮食有节。﹟第二章,人的自身﹟ P15 如果人不进行外在的运动——很多人的生活方式都是静止缺少运动的——那他们身体外表的的静止就会与内在进行着的运动形成惊人的、有害的不协调。身体内部不停的运动需要得到某种外在运动的配合与支持。 P27 (以俭朴和节制换取独立和闲暇) P31 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尽管他们的周围存在各种各样的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以及思想方面的杰作,但这些东西从根本上对于他们就像艳妓之于年老体衰的人。

    来自微博用户樱桃Yuri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宿命,它遭受难以胜数的灾祸和不幸的袭击。我们只需环顾四周就可以重温这种认识: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可看见人们为了这一悲惨、贫瘠和徒劳的生存而拼力挣扎和搏斗,饱受折磨。为此原因,我们应该减少、节制我们的期望和要求,学会接受和适应不如意的事情和处境,时刻留意防止或者承受不幸的灾祸。这是因为大大小小的不幸事件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把这一点时刻牢记在心。因此我们不应像一个永难满意的人那样拉长着脸,为人生中无时不在发生着的苦难唉声叹气;更不应该“为每一个虱子的叮咬而呼唤神灵”。相反,我们应该谨慎、细心地预见和避开可能的不幸,不管这些不幸来自人或事。在这方面我们应做到不遗余力、精益求精,就像一只聪明的狐狸,灵巧地躲开大大小小的灾害(很多情况下,所谓的小灾害只是经过化妆的小小不便而已)。</p>

    来自微博用户wille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能够拥有优势全在于我们对对方没有要求,不用依靠他们,并且让他们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因此理由,我们应该不时地让别人感觉到我们可以没有他们,不管他们是男是女,......,“不尊崇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崇”——这是一句绝妙的意大利谚语。</p> 适度的傲慢可以防止朋友可能对你产生傲慢

    来自微博用户樱桃Yuri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每个人都有着某些与生俱来的具体原则,这些原则深藏于每个人的血液和骨髓之中,因为这些原则是人们全部的思想、感情和意愿的结果。人们并不是在抽象思想中认识到自己的这些原则的。只是当我们回首自己一生的时候,才会注意到我们其实无时无刻不在遵循着自己的原则行事,这些原则犹如一条看不见的绳线操纵着我们。</p>

    来自微博用户樱桃Yuri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一个明智的人其实就是一个不会被事物恒久不变的表面所欺骗的人,他甚至预见到了事情即将往哪一方向变化.。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常人却把目前的事物状态或者它们发展的方向视为恒久不变。这是因为一般人只看到效果,但又不明白产生这些效果的原因,而正是原因包含着将来变化的种子。但常人唯一看到的效果并不具备这些种子。人们固守着目前的效果,以为他们所看不到的、造成了目前效果的原因仍然能够维持现状。</p>

    来自微博用户樱桃Yuri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我们梦想得到的模糊不清的幸福,在我们面前随心所欲地变换着种种魔幻般的图像,而我们则徒劳无功地追逐这些图像的原型。因此,在青春岁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在此之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 我们在早年主要是通过诗歌、小说,而不是通过现实来认识生活。我们处于旭日初升的青春年华,诗歌、小说所描绘的影像,在我们的眼前闪烁;我们备受渴望的折磨,巴不得看到那些景象成为现实,迫不及待地要去抓住彩虹。年轻人期望他们的一生能像一部趣味盎然的小说。他们的失望也就由此而来。 那些画像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魅力,正是因为这些纯粹只是画像而已,它们并不是真实的。因此,我们在观照它们的时候,我们是处于纯粹 认知的宁静和自足状态之中。要把这些画像一一实现,就意味着必须浸淫在意欲里面,而意欲的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来痛苦。 人们在青春年少时认为:这个世界充满着唾手可得的幸福和快乐,人们只是苦于找不到门路获得这些幸福、快乐而已;但到了老年,人们就会知道,在这个世界本就没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他们因而心安理得地咀嚼、品尝着那得过且过的现状,甚至于从平淡无奇中找到乐趣。 </p>

    来自微博用户樱桃Yuri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不管一个人是冒充拥有勇气、机智、学问、智慧,抑或吹牛以显得情场得意、有钱、有地位或任何其他,我们都可以从这种假冒行为得出结论:这个人正是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因为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也就是说,藏拙遮丑是可以的,但冒充优越却没有理由。</p>

    最新历史类电子书下载

    下载须知:本站所有电子书资源由网友提供,如有失效链接,请更换资源后再次下载;所有资源本站不负责保存。

    电子书下载txt免费下载 txt电子书免费下载全集全本完结 小说下载 txt 电子书 免费下载全本 谁知我电子书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14-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谁知我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