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甲午海战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威海作为离日本最近的城市,作为甲午海战的发生地,能断出这样的葫芦案,不稀奇[哈哈]//@郑则: 回复@生司叔叔:不要问我是否“约架”,该如何处警,你可去问文登公安。关注你很久,我知道你的立场,选择什么样的立场,是你的自由,但愿你能明辫是非,共青团西安石油大学的宣传部长同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甲午海战120年祭#一个政党、一个统治集团没有虚怀若谷的精神,没有百家争鸣的氛围,没有勇往直前的决心,没有健康向上的团队很难带领国家走向强盛。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一个题外话,朝鲜和台湾不是同时甲午海战输掉,由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的吗?怎么少了15年殖民?从1910年算起来了?,//@孤烟暮蝉: 这篇文章我之前看过了,棒子虽然不会打仗,可骨气是杠杠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丹东:筹建中国首个甲午海战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将由丹东港集团控股企业日林集团(民营企业,名列中国企业五百强)利用港口自有用地、自己筹集资金投资建设。专家观点之一:威海已有“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但中国很大,应当多建几个,各有特色,把爱国主义教育推向更多层面。更多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丹东:筹建中国首个甲午海战遗址博物馆_半月谈网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看了甲午海战真心痛,贪污腐败要不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捡贝壳,逗小鱼……甲午海战纪念馆……乘船出海,大浪颠簸,依然high…@刘公岛。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您好!周末愉快!雨中漫步颐和园,别样心情泛心间;时光如水匆匆过,一晃就是百余年!近代风雨多变幻,颐养天年难如愿!甲午海战硝烟浓,颐和园里难清闲!大清江山多飘摇,社稷哪如万寿山?马关条约被迫签,与建此园可有关?烟雨濛照颐和园,多少往事想联翩;时光已去百余载,黄海战云可有散?祝您晚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雨中的神户港,格外苍凉。看一艘船呼呼冒着黑烟从海上驶过,莫名其妙地就想到吉野号和甲午海战...这国家,我无论再喜欢,心里也有点“那个”。中国人对日本,总是五味杂陈。 日本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人并不知道“自己是自己”这一简单却深刻的道理。晚清甲午海战之后,中国产生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第一代启蒙家,但那时的启蒙主题是“群”(族群,即民族国家),而不是“己”(个人)。那时的启蒙主题是告诉中国人:世界是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场,中国再不觉醒,就要灭亡。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标题怪异谁没脸?臭名昭著长谷川。 侵华尖刀离弦箭,有恃无恐骄横惯! ~是什么,让他敢于向面前十几倍的中国军队,优势空军发起挑战的呢?俺想1.当时日本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都强于俺们太多,2.携甲午海战以来的心里优势,3.国府国军的腐败无能4.毋庸讳言,还有职业军人的勇气… 侵华尖刀——日本名画中侵华罪魁为何没有脸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多年以后我还是没有重看战争子午线的勇气_(:з」∠)_,冯小宁是被雷劈了还是怎么,上限下限都惊人的可怕,我怎么能相信举起手来,甲午海战是他的东西………………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对“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进行论证,确认“丹东一号”沉船为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致远舰。考古专家表示,未来的工作应以致远舰整体打捞展示为目标,要综合考虑出水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博物馆建设和宣传展示,制订总体工作方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甲午海战清军装备揭秘:炮内装沙子并非腐败》+-++甲午海战清军装备揭秘:炮内装沙子并非腐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不要以为核武器就有震慑力】甲午海战大清海军实力超过当时的美国,亚洲第一,日本天皇战前为买先进战舰,一天只吃一顿饭,富商捐款。大清当时国力比日本还是有相当优势的,思想保守,体制僵化,导致国民无凝聚力,不能上下团结;军队没有系统训练,买了舰船只是当棍耍。现在日也没感觉中国有核威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甲午海战》 我的评分:★★★★★ 读过之后有两个字“悲壮”,看到的一篇家书里字字体现了决一死战的信念,只是落后的武器装备无法制敌。这是一个注定的悲剧结局,即使发挥全部战斗也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