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我电子书电子书下载 -- 最新最全的电子书下载网欢迎您^_^

logo

生活的艺术下载

生活的艺术

  • 电子书名称:生活的艺术
  • 电子书分类:文化
  • 电子书作者:林语堂
  • 电子书类型:TXT/PDF
  • 信息来源:豆瓣
  • ISBN:9787540452001
  • 出版时间:2012-1-1
  •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 标签: 哲学 生活 散文 中国文学 杂谈 文学

文档说明:

  • 一、《生活的艺术》是作者【林语堂】创作的原创小说作品!
  • 二、谁知我电子书免费提供TXT小说,TXT电子书下载。本站所有电子书资源均由网友提供的网盘,所有资源本站不负责保存,如果您认为本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将该链接删除。本站不负一切责任!

热门文化类电子书下载

  • 1 冬牧场 [下载]
  • 2 刘擎西方现代思 [下载]
  • 3 工作、消费主义 [下载]
  • 4 浅谈“两点论” [下载]
  • 5 翦商 [下载]
  • 6 秋园 [下载]
  • 7 透过地理看历史 [下载]
  • 8 我的九条命 [下载]
  • 9 苏联秘密警察 [下载]
  • 10 中国全景 旅游 [下载]
  • 11 五世达赖喇嘛传 [下载]
  • 12 草木虫鱼 中国 [下载]
  • 13 晚熟的人 [下载]
  • 14 西方那一块土 [下载]
  • 15 姑妄言 [下载]
  • 16 寻觅意义 [下载]
  • 17 世界花纹与图案 [下载]
  • 生活的艺术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醒 觉
     一 人生之研究
     二 一个准科学公式
     三 以放浪者为理想的人
    第二章 关于人类的观念
     一 基督徒、希腊人、中国人
     二 与尘世结不解缘
     三 一个生物学的观念
     四 诗样的人生
    第三章 我们的动物性遗产
     一 猴子的故事
     二 猴子般的形象
     三 论不免一死
     四 论肚子

    生活的艺术下载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qingyun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一个人有童年、壮年和老年,我想没有一个人会觉得这是不美满。天有上午、中午、日落,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这办法再好没有。人生没有什么好坏,只有“在那一季里什么东西是好的”的问题。如果我们抱着这种生物学的人生观念,循着季节去生活,那么除自大的呆子和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之外,没有人会否认人生确是像一首诗那样过去的。</p>

    来自微博用户qingyun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一种直趋目标,而不做迂回行动的倾向,常常使人遇事过激。 <图片1>

    来自微博用户Faye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闲暇如同屋子里的空隙,需要空间来周旋 成功的欲望和失败的恐惧大概是相同的东西

    来自微博用户乜玥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刚读,我是英文版(外研社)同中文版一起上手。目的不解释~ 在此章节,第二部分的一个准科学公式里, 林语堂说我们中国人有一种gift,是: It is important that man dreams ,but it is perhaps equally important that he can laugh at his own dreams. 我理解应是,我们懂得怎么自嘲。 而越先生的翻译是: 人类不可没有梦想,可是他也不能笑他自己的梦想,这两者也许同样重要。 怎么can翻译过来就成can't了,还是我无知了...求赐教。

    来自微博用户乔帮主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生活及思想的简朴性是文明与文化的最崇高最健全的理想,同时必须承认当一种文明失掉了它的简朴性,而侵染习俗,熟悉世故的人们不再回到天真淳朴的境地时,文明就会到处充满困扰,日益退化下去。于是人类变成在他自己所产生的观念、思想、志向和社会制度下的奴隶,担荷这个思想、志向和社会制度的重担,而似乎无法摆脱它。幸而人类的心智尚有一种力量,能够超脱这一切观念、思想、志向而付之一笑,这种力量就是幽默家的微妙处。</p> 如果文明不经历习俗与繁华,怎能最终洗净铅华,返璞归真? 如果思想不经历世故与复杂,怎能最终拨云见雾,洞悉世事,方得简朴?

    来自微博用户静倾城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wake up and live!

    来自微博用户乔帮主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孔子意欲使一切人类天性都得到满足,以为必须如此方能使人在满意的生活中得到道德的和平,而只有道德的和平方是真正的和平。这是一种政治理想,其目的在于使政治成为不必要,因为这种和平是发于人类本心、极为稳固的和平。</p>

    来自微博用户乔帮主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人们如过于重视美丽及青春,中年女人便陷于对灰白的头发和不可挽回的光阴做必不能胜的奋斗。中国某诗人早已提醒我们说,青春之泉是无稽之谈,无人能系住光阴不让它前进。因此中年女人保持做性吸引力的努力,即等于和年龄赛跑,太不合理。只有幽默能补救这个处境。</p> 比幽默更重要的是内涵,外表随光阴暗淡,内涵随时间沉淀。

    来自微博用户小门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思想的简朴性,哲学的轻逸性,微妙的常识。</p>

    来自微博用户其木echo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四千年专重效能的生活能毁了任何一个民族 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在西方狂人太多了,只好把他们关在疯人院里,而在中国,狂人太罕有了,所以崇拜他们。 人类好似一对理想主义的夫妻,对于他们的住所永远感到不满意,每三个月总要搬家一次,他们以为没有一块地方是理想的,而没有到过的地方似乎总是好的。幸而人类也赋有一种幽默感,其功用,是在纠正人类的梦想,而引导人们去和现实世界相接触。人类不可没有梦想,可是他也不能笑他自己的梦想,两者也许同样的重要。 中国人过着一种比较接近大自然和儿童时代的生活,在这种生活里,本能和情感得以自由行动,是一种不太重视智能的生活,敬重肉体也尊崇精神,具有深沉的智慧、轻松的快活和熟悉世故但很孩子气的天真,这些成了一种奇怪的混合物。。。。。最后的产物就是一种对于诗人、农夫和放浪者的崇拜,这是可怪的。 我以为这个世界太严肃了,因为太严肃,所以必须有一种智慧和欢乐的哲学以为调剂。如果世间有东西可以用尼采所谓愉快哲学这个名称的话,那么中国人生活艺术的哲学确实名副其实了。

    来自微博用户尤子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图片1>

    来自微博用户尤子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尔。若真有所癖,将沉湎酣溺,性命死生以之,何暇及钱奴宦贾之事。</p> 林语堂引自袁中郎一段话中的句子,很符合我的心情。有所癖者比无所癖者有吸引力地多。

    来自微博用户尤子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从这个基本原则,我们即能演绎出一个附则,即我们倘因坐在一把太高又不便将脚锯去的椅子上而觉得不大舒服时,只须在椅子的前面找一个搁脚的地方,以减少我们的腰部平线和着脚处的距离,也即等于减低椅子的高度。我所最常利用的一个极普通方法就是,将写字台的屉斗拉一只出来搁脚。</p> 哈哈哈哈哈,在这我看到了老舍一样的幽默感!

    来自微博用户尤子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如果一个人真的要享受人生,人生是尽够他享受的。</p>

    来自微博用户尤子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p>...人類的生活太複雜了,只是一個供養自己的問題,已經要費去我們十分之九以上的活動力。</p>

    来自微博用户。穆翊同學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希腊人的思想里没有类似伊甸园式的“黄金时代”,也没有人类堕落的讽喻;希腊人自己不过是丢卡笠翁和他的妻皮拉再洪水后,走下平原时,从地上拾起来向后抛去的石子所变成的人类罢了。他们对疾病和忧虑是用滑稽的方法去解释;他们以为疾病和忧虑似一个少妇有一种难于压制的欲望,想打开一箱珍宝-----潘多拉的箱子。希腊人的想象是美丽的。他们大都把人性就当人性看待,但是基督徒或许会说他们是被“总有一死”的命运所支配。但总有一死的命运是美丽的,人类在这里可以理解,人生可以让自由推究的精神去发展。有些诡辩家认为人性本善。有人认为人性本恶,可是他们的理论中没有像托马斯·霍布斯和卢梭的互相矛盾。最后,柏拉图认为人类似乎是欲望、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理想的人生便是在理论、智慧、真正理解的指导下,三方面和谐地在一起生活。

    来自微博用户。穆翊同學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因为世间的事物,有时看来不能像它们外表那么简单。

    来自微博用户。穆翊同學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中国人过着一种比较接近大自然和儿童时代的生活,在这种生活里,本能和情感得以自由行动:是一种不太重视智能的生活,敬重肉体也尊崇精神,具有深沉的智慧,轻松的快活和熟悉世故但很孩子气的天真,这些成了一种奇怪的混合物。...... 这种哲学的特征:第一,一种以艺术眼光对人生的天赋才能;第二,一种哲理上有意识地回到简单;第三,一种合理近情的生活理想。最后的产品就是一种对于诗人、农夫和放浪者的崇拜,这是可怕的。

    来自微博用户。穆翊同學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现实”—“梦想”= 禽兽 “现实”+ “梦想”= 心痛(普通叫做理想主义) “现实”+ “幽默”= 现实主义(普通叫做保守主义) “梦想”—“幽默”= 狂热 “梦想”+ “幽默”= 幻想 “现实”+ “梦想” + “幽默” = 智慧

    来自微博用户。穆翊同學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一、人生之研究 中国的哲学家是睁着一只眼做梦的人,是一个用爱和讥评心理来观察人生的人,是一个自私主义和仁爱的宽容心混合起来的人,是一个有时从梦中醒来,有时又睡了过去,在梦中比在醒时更觉得富有生气,因而在他清醒时的生活中也含着梦意的人。他把一只眼睁着,一只眼闭着,看透了他四周所发生的事物和他自己的徒劳,而不过仅仅保留着充分的现实感去走完人生应走的道路。因此,他并没有虚幻的憧憬,所以无所谓醒悟;他从来没有怀着过度的奢望,所以无所谓失望。

    来自微博用户看毛_线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人生之研究

    来自微博用户吴下锕蒙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一个人如没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 <p>   一个人如没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他始终是一个不成胎的卵子,不结子的雄蕊。所喜爱的作家或文学爱人,就是他的灵魂的花粉。   一本书犹如一个人生活,或一个城市的画像。有许多读者只看到纽约或巴黎的画像,而并没有看见纽约或巴黎的本身。聪明的读者则既读书,也亲阅生活的本身。宇宙即是一本大书,生活即是一所大的学校。 </p>

    来自微博用户吴下锕蒙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真正的读书艺术。 <p>   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读书艺术呢?简单的答语就是:随手拿过一本书,想读时,便读一下子。如想真正得到享受,读书必须出于完全自动。一个人尽可以拿一本《离骚》或一本欧玛尔海亚姆(Omar Khayyam)的《鲁拜集》,一手挽着爱人,同到河边去读。如若那时天空中有美丽的云霞,他尽可以放下手中的书,抬头赏玩。也可以一面看,一面读,中间吸一斗烟,或喝一杯茶,更可以增添他的乐趣。或如在冬天的雪夜,一个人坐在火炉的旁边,炉上壶水轻沸,手边放着烟袋烟斗,他尽可以搬过十余本关于哲学、经济、诗文、传记的书籍堆在身边的椅子上,以闲适的态度,随手拿过一本来翻阅。如觉得合意时,便可读下去,否则便可换一本。金圣叹以为在雪夜里关紧了门读一本禁书乃是人生至乐之一。陈眉公描写读书之时说,古人都称书籍画幅为“柔篇”,所以最适宜的阅读方式就是须出于写意。 </p>

    来自微博用户吴下锕蒙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个人能发现他所爱好的作家,实在是他的智力进展里边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p>   我以为一个人能发现他所爱好的作家,实在是他的智力进展里边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世上原有所谓性情相近这件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去找寻和自己的性情相近的人。一个人惟有藉着这个方法,才能从读书中获得益处。他必须不受拘束地去找寻自己的先生。   这好似一见钟情,一个读者不能由旁人指点着去爱好这个或那个作家。但他一旦遇到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的天性必会立刻使他知道的。这类忽然寻到所爱好的作家的例子甚多。世上常有古今异代相距千百年的学者,因思想和感觉的相同,竟会在书页上会面时完全融洽和谐,如面对着自己的肖像一般。在中国语文中,我们称这种精神的融洽为“灵魂的转世”。   例如苏东坡乃是庄周或陶渊明转世,袁中郎乃是苏东坡转世之类。苏东坡曾说,当他初次读庄子时,他觉得他幼时的思想和见地正和这书中所论者完全相同。当袁中郎于某夜偶然抽到一本诗集而发现一位同时代的不出名作家徐文长时,他会不知不觉地从床上跳起来,叫起他的朋友,两人共读共叫,甚至童仆都被惊醒。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描摹他的第一次读卢梭,称之为一次触电。尼采(Nietzsche)于初读叔本华(Schopenhauer)时也有同样的感觉。但叔本华是一位乖戾的先生,而尼采则是一个暴躁的学生,无怪后来这学生就背叛他的先生了。   只有这种读书法,这种自己去找寻所喜爱的作家,方是对读者有益的。这犹如一个人和一个女子一见生情,一切必都美满。他会觉得她的身材高矮正合度,相貌恰到好处,头发的颜色正深浅合度,说话的声音恰高低合度,谈吐和思想也都一切合度。这青年不必经教师的教导,而自会去爱她。读书也是如此,他自会觉得某一个作家恰称自己的爱好。他会觉得这作家的笔法、心胸、见地、思态都是合式的。于是他对这作家的著作即能字字领略,句句理会。并因为两人之间有一种精神上的融洽,所以一切都能融会贯通。   他已中了那作家的魔术,他也愿意中这魔术。不久之后,他的音容笑貌也会变得和那作家的音容笑貌一模一样了。如此,他实已沉浸在深切爱好那作家之中,而能从这类书籍里边得到滋养他的灵魂的资料。不过数年之后,这魔法会渐渐退去,他对这个爱人会渐渐觉得有些厌倦。于是他便会去找寻新的文字爱人,等到他有过三四个这类爱人,把他们的作品完全吞吸之后,他自己便也成为一位作家了。世上有许多读者从来不会和作家相爱,这正如世上有许多男女虽到处调情,但始终不会和某一个人发生切近的关系,他们能读一切的作品,但结果终是毫无所得。 </p>

    来自微博用户吴下锕蒙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世上并无一个人所必须读的书。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部书,可以得到不同的滋味。 <p>   世上并无一个人所必须读的书,因为我们的智力兴趣是如同树木一般的生长,如同河水一般的流向前去的,只要有汁液,树木必会生长;只要泉源不涸,河水必会长流;当流水碰到石壁时,它自会转弯;当它流到一片可爱的低谷时,它必会暂时停留一下子;当它流到一个深的山池时,它必会觉得满足,而就停在那里;当它流过急湍时,它必会迅速前行。如此,它无需用力,也无需预定目标,自能必然有一天流到海中。   世上并没有人人必读的书,但有必须在某一时间,必须在某一地点,必须在某种环境之中,必须在某一时代方可以读的书。我颇以为读书也和婚姻相同,是由姻缘或命运所决定。世上即使有人人必读的书如《圣经》,但读它必应有一定的时期。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尚没有达到可读一本名著的相当时期时,他即使勉强去读,也必觉得其味甚劣。孔子说,五十读易。他的意思就是说,四十五岁时还不能读。一个人没有到识力成熟的时候,绝不能领略《论语》中孔子话语中淡淡的滋味,和他的已成熟的智慧。   再者,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部书,可以得到不同的滋味。。。一个人在四十岁时读《易经》所得的滋味,必和在五十岁人生阅历更丰富时读它所得的滋味不同。所以将一本书重读一遍,也是有益的。并也可以从而得到新的乐趣。我在学校时教师命读《Westward Ho》和《Henry Esmond》两书,那时我已能领略《Westward Ho》的滋味,但对于《Henry Esmond》则觉得很是乏味,直到后来回想到的时候,方觉得它也是很有滋味的,不过当时未能为我领略罢了。 </p>

    来自微博用户吴下锕蒙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读书的目标。 <p>   据我的意见,宋朝苏东坡的好友诗人黄山谷所说的话实在是一个读书目标的最佳共式。他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人如读书即会有风韵,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惟一目标。惟有抱着这个目标去读书,方可称为知道读书之术。   一个人并不是为了要使心智进步而读书,因为读书之时如怀着这个念头,则读书的一切乐趣便完全丧失了。犯这一类毛病的人必在自己的心中说,我必须读莎士比亚,我必须读索福克里斯(Sophocles),我必须读伊里奥特博士(Dr. Eliot)的全部著作,以便我可以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我以为这个人永远不会成为有学问者。他必在某天的晚上出于勉强的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Hamlet),放下书时,将好像是从一个噩梦中苏醒的一般。其实呢,他除了可说一声已经读过这本书之外,井未得到什么益处。凡是以出于勉强的态度去读书的人,都是些不懂读书艺术的人。这类抱着求知目标而读书,其实等于一个参议员在发表意见之前的阅读旧案和报告书。这是在搜寻公事上的资料,而不得谓之读书。   因此,必须是意在为培植面目的可爱和语言的有味而读书,照着黄山谷的说法,方可算做真正的读书。 </p>

    来自微博用户吴下锕蒙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读书的益处。 <p>   在他拿起一本书时,他已立刻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如若所拿的又是一部好书,则他便已得到了一个和一位最善谈者接触的机会。这位善谈者引领他走进另外一个国界,或另外一个时代,或向他倾吐自己胸中的不平,或和他讨论一个他从来不知道的生活问题。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像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一个人在每天二十四小时中,能有两小时的工夫撇开一切俗世烦扰,而走到另一个世界去游览一番,这种幸福自然是被无形牢狱所拘囚的人们所极羡慕的。这种环境的变更,在心理的效果上,其实等于出门旅行。   所以真正有益的读书,便是能引领我们进到这个沉思境界的读书,而不是单单去知道一些事实经过的读书。 </p>

    来自微博用户吴下锕蒙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教育的真正理想目标,即我所说的智识上鉴别力的发展。 <p>   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这就是我们所谓鉴别力,而有了鉴别力,则雅韵即会随之而生。但一个人如若想有鉴别力,他必须先有见事明敏的能力,独立的判断力,和不为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威胁或眩惑。   孔子好像已经觉得学而不思比思而不学更不好,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必因看见弟子之中这种学而不思的人太多了,所以他要提出这种警告。这个警告其实也是现代的学校所极为需要的。我们都知道现在一般的教育,和一般的学校制度,都偏于割舍了鉴别力以求学问。视强记事实即为教育的本身目标,好像富于学问即会使人成为一个高士。但是学校中为什么要贬视思想?为什么要歪曲学制,而将愉快的求学企图变成了机械式的、严定尺寸的、划一的和被动的强记事实?我们为什么要把智识置于思想之前?我们为什么愿意称呼一个仅是读足了心理学、中古历史、伦理学和宗教学学分的大学毕业生为学成之士?这种学分和文凭何以会取代了教育的真正目标的地位?何以会使学生们的心目中也认为是如此的?   理由很简单:我们所以用这个制度,因为我们是在将民众整批地教育,如在工厂里边一般。而一涉工厂的范围,则一切都须依着呆板的机械式的制度去行事了。为了保护学校的名誉和将产物标准化起见,所以学校要发给文凭,以为证明。为了须发文凭,便不能没有次第;为了须分次第,便不能没有记分;为了须记分,便不能没有大小考试了。这全部的程序,成为一个整个的合于逻辑的必然事件,而使人无从避免。但机械式的大小考试,为害之大,远过于我们所能想见。因为它立刻使人注重强记事实,而忽略了鉴别力的发展。我本人曾当过教师,很知道出历史题目确比一般的泛常普通智识题目较为容易,印批分数时,也较为省力。   而危险在于这种制度一经订立之后,我们即易于忘却我们已渐渐或将要脱离教育的真正理想目标,即我所说的智识上鉴别力的发展。所以孔子所说:“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这句话,仍有牢记的价值。世上实在无所谓必修科目,无必读之书,甚至莎士比亚剧本也是如此。   我们须放弃一个人的智识有法子可以考验或测量的概念。庄子说得好:“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寻求学识,终不过是像去发现一个新大陆,或如爱奈托尔佛郎士(Anatole France)所说:“一个心灵的探险行为。”我们如用一种坦白的、好奇的、富于冒险性的心胸去维持这个探索精神,则这种寻求行为便永远是一种快乐,而不是痛苦了,我们应该舍弃那种规定的、划一的、被动的强记事实方法,而将这种积极的滋长的个人快乐定为理想目标。。。寻求智识完全是自己的事情,而和旁人无干。只有如此,教育方能成为一种快乐,并趋于积极。 </p>

    来自微博用户吴下锕蒙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论旅行 <p>   我主张真正的旅行动机,应完全和这些相反。   第一,旅行的真正动机应为旅行以求忘其身之所在,或较为诗意的说法,旅行以求忘却一切。凡是一个人,不论阶级比他高者对他的感想怎样,但在自己的家中,总是惟我独尊的。同时他须受种种俗尚、规则、习惯和责任的束缚。一个银行家总不能做到叫别人当他是一个寻常人看待,而忘却自己是一个银行家。因此在我看来,旅行的真正理由实是在于变换所处的社会,使他人拿他当一个寻常人看待。介绍信于一个人做商业旅行时,是一件有用之物,但商业旅行是在本质上不能置于旅行之列的。一个人倘在旅行时带着介绍信,他便难于期望恢复他的自由人类的本来面目,也难于期望显出他于人造的地位之外的人类天然地位。我们应知道一个人到了一处陌生地方时,除了受朋友的招待,和介绍到同等阶级的社会去周旋的舒适外,还有比这更好的,由一个童子领着到深山丛林里去自由游览的享受。他有机会去享受在餐馆里做手势点一道薰鸡,或向一个东京警察做手势问道的乐趣。得过这种旅行经验的人,至少在回到家里后,可以不必如平时地一味依赖他的车夫和贴身侍者了。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绝不知道他往哪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遭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屠隆曾在他所著的《冥廖子游》中很透彻地阐明这一点。――这游记我译引在下文里边。他在某处陌生的地方并无一个朋友,但恰如某女尼所说:“无所特善视者,尽善视普世人也。”没有特别的朋友,就是人尽可友,他普爱世人,所以就处身于其中,领略他们的可爱处,和他们的习俗。这种好处是坐着游览汽车看古迹的旅行家所无从领略的。因为他们只有在旅馆里边,和从本国同来的游伴谈天的机会。最可笑的是有许多美国旅行家,他们到巴黎之后,必认定到同游者都去吃的餐馆中去吃饭,好似藉此可以一见同船来的人,并可以吃到和在家时所吃一样的烘饼。英国人到了上海之后必住到英国人所开设的旅馆里边去,在早餐时照常吃着火腿煎蛋,和涂着橘皮酱的面包,闲时在小饮室里坐坐,遇到有人邀他坐一次人力车时,必很羞缩地拒绝。他们当然是极讲究卫生的,但又何必到上海去呢?如此的旅行家,绝没有和当地的人士在精神上融合的机会。因此也就丧失了一种旅行中最大的益处。 </p>

    来自微博用户吴下锕蒙的评论2016-10-10 10:16:13

    张潮《幽梦影》摘录 <p>   《论何者为宜》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   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雪宜对高人。   艺花可以邀蝶,垒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   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花,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景。   梅边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傍之石宜瘦,盆内之石宜巧。   有青山方有绿水,水惟借色于山,有美酒便有佳诗,诗亦乞灵于酒。   《论花与美人》   花不可见其落,月不可见其沉,美人不可见其夭。   种花须见其开,待月须见其满,著书须见其成,美人须见其畅适,方有实际。   以爱花之心爱美人,则领略自饶别趣;以爱美人之心爱花,则护惜倍有深情。   美人之胜于花者,解语也;花之胜于美人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香而取解语者也。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   天下无书则已,有则必当读;无酒则已,有则必当饮;无名山则已,有则必当游;无花月则已,有则必当赏玩;无才子佳人则已,有则必当爱慕怜惜。   《论声》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方不虚生此耳。   《论闲与友》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 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论书与读书》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 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    </p>

    最新文化类电子书下载

    下载须知:本站所有电子书资源由网友提供,如有失效链接,请更换资源后再次下载;所有资源本站不负责保存。

    电子书下载txt免费下载 txt电子书免费下载全集全本完结 小说下载 txt 电子书 免费下载全本 谁知我电子书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14-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谁知我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