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中国文化史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网摘:现在网上盛传一类帖子,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很多状元籍籍无名,而落榜秀才反而如雷贯耳。【博案:这类帖子的思路是从实际社会效果看“状元”真正的价值,这是对的。“状元”只是一个人生起点,任何头脑正常的民族都不会从起点论英雄。中国历史上不见状元干出大事业,如今也不见状元拿回诺贝尔奖】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在新加坡讲《中国文化史》时,每年都会问学生:你们认为新加坡的文化——包括价值观、政治、经济等等,更接近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所有人都毫不犹豫地回答:西方文化。所以中国要借鉴新加坡经验只能是某些“术'即方法而已。【纪赟:中国能否借鉴新加坡经验】联合早报纪赟 2016年07月08日| 热点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余秋雨在《中国文脉》里写过,在中国文化史上,让人佩服的人很多,让人感动的人却很少。而司马迁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号让他感动的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奇书,消闷暑】中国文化史上,有两部奇书:一是《世说新语》,它写的是摆脱伪道德后的潇洒;二是《金瓶梅》,写了无视道德后的黑暗。这都是道德泛化的产物。可怜我们这个时代,也是在道德泛化之后,出不了《世说新语》的潇洒,只能一头扎进《金瓶梅》的黑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钱钟书杨绛夫妇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他们都是杰出的学者、作家,彼此并不只是各自著作的“第一读者”和创作的“外脑助手”,更....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杨义堂:孔庙里陪祭孔子的历代圣贤——这些走进孔庙陪祀孔子的圣哲先贤,既包括历代的儒家文化精英,也包括历代的仁人志士,实际上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文化史,是一条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历代圣哲先贤、仁人志士的精神气节名载孔庙,彪炳千秋。 杨义堂:孔庙里陪祭孔...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钱钟书先生讲,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可以相提并论:文化上说“唐宋”,绘画上讲“宋元”,学术思想上谈“汉宋”,大多提的到宋代。作为一个常人,感觉这个朝代只停留在了诗词歌赋,粗陋浅薄,不读书的后果。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中国历史上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清代扬州画派杰出人物,“扬州八怪”中影响最大一个。诗、书、画被誉为“三绝”,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和地位。他在文学艺术上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诗文在清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盛澜谈佛教建筑》“佛教进入中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文化第一次接受另一个人类重要文明的影响,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文化特质。”(许倬云语)冯友兰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既是出世盛澜谈佛教建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 马街书会光影,700年的传唱】马街书会是在中国农村土生土长,由中国农民自发组织形成的文化盛会,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文化 | 马街书会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丝路传说】敦煌文明毫无疑问在中国文化史上摸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朝的敦煌有着不亚于当今上海的交通地位,波斯商人随处可见,拜占庭使节运送着供品,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促成了敦煌无数瑰丽,华美的传说,敦煌257窟的西壁的九色鹿就是其一。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苏轼的月亮》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罕见的文豪,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警世通言》中,有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故事讲苏轼被贬外地期满回京后,去见老师王安石,等候之时,看到桌上王安石没做完的两苏轼的月亮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评论@中国趙汗青的微博 的博文【南唐后主李煜既是败家子更是好色之徒】:"从帝王的角度来评价,他一无是处;但从词赋的角度来评价,他功无可述,他使词从伶士之吟变成了士大夫之韵,让词牌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无法取代的地位。"查看原文:南唐后主李煜既是败家...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大陆新儒家的崛起是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现象。这些新儒家的特点是,他们大多有西学背景,甚至就是毕业于西方大学,但在挖掘儒家思想资源并与西方资源融会贯通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儒家传统,并积极地运用儒家思想资源洞悉中国当下社会问题,提出解决之道……。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河畔札记#落日余晖中,又一次来到先生的墓前。墓地杂草丛生,行人罕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宁波人并不算多,除却阳明、南雷两位先生,就是全祖望了。对于这样一位乡贤,我们给的明显太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一篇转载博文《[转载]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绝啦!一定要收藏】》[转载]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绝啦!一定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