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再见,哥伦布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完了菲利普.罗斯的《再见,哥伦布》。菲利普.罗斯的小说,每本大约写美国的一个点。这个点,可能就是长期的社会之病。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今日荐书 Philip Roth 菲利普·罗斯, 犹太人,美国当今文坛地位最高的作家之一,题材专注于美国梦的幻灭与宗教信仰的反思。他说:“人要战胜自己的假象、浅薄,面对他人时才能不带脱离现实的期望,才没有太多的偏见、虚妄、自大。” 代表作《再见吧哥伦布》《美国牧歌》@长沙理工大学经管学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那些值得一读再读的美国文学书籍 - 经典推荐 推荐书 菲利普·罗斯 ——《再见,哥伦布》菲利普·罗斯的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讲述一对同为犹太人但家境悬殊的青年恋人的故事。出身贫寒的图书管理员尼尔与青春貌美的富家女大学生布兰达在盛夏的游泳池畔邂逅,一见钟 ...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宝贝艺术团的广益哥伦布专场同乐会在搞笑的数字蹲和宝贝艺术团美女担当董馨荷的古筝表演雪山春晓中落下了帷幕,感谢大家对小朋友的喜爱,我们下次再见。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第三本,菲利普罗斯《美国牧歌》。普利策奖,1998。译笔的差异还是罗斯老辣?89前后译的《再见哥伦布》是塞林格的味道。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呆萌呆萌的飞哥伦布了,再见北方工业建筑艺术学院!我在多哈转机~满眼羊肉串字体! Doha Hamad International Airport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再见,哥伦布》——菲利普·罗斯,中篇小说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菲利普.罗斯的小说主角一般是在美国犹太种族男性,以第一人称类自传体形式叙述他们在美国的生活、宗教信仰、爱与性、遭遇的种族歧视。这种内容与形式很容易让人想起索尔.贝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再见,哥伦布》原来是1959年写就的。1098,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东坡时在儋州。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2015的计划!不好好写出来定好我肯定要犯懒所以断个后路,基本都是衣服还没做但是毛已经撸好的,其实精力允许的话还想搞个哥伦布,不过我觉得光万圣节一套就够我high的,顺便拉个仇恨所有都有CP哦这种好事一般人可没有的(你在骄傲什么)好了我还是去复习了考完研再见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再见,哥伦布》感觉PR像没有幽默感的冯内古特。(那还剩了什么?挠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明天就要飞回德国啦,很是不舍。七天不长不短,却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这座有山有海,激情四射的城市。再见了让人惊叹建筑大师高迪,海边的哥伦布雕像,蔚蓝的大海,觅食的海鸥,热闹非凡的流浪者大街,绚丽的音乐喷泉,奇妙的海底世界,还有那二点才吃午饭西班牙人.....再见了巴塞罗那![飞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哈哈,感谢哥伦布!(哥伦布还是麦哲伦?[草泥马])“有些人说了无数声再见,下定决心头也不回地离开,翻山越岭,以为可以消失在人海尽头。结果还是绕了一圈,真的回来和我们再相见。这时候,我开始庆幸地球是圆的,命运是奇妙的,我们是分不掉的。我以为不露痕迹,思念却满溢。” 西安·二〇五所公交站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别看《金瓶梅》,太多世情。别看《肉蒲团》,胴体没那么多药用,也没那么毒害。别看《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世界观与妇女观都太病态。[爱你]推荐《十日谈》《再见,哥伦布》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终于开扒书柜了,觉得根本不够!虽然我不见得会看,曾经买一本《再见哥伦布》至今还在书柜里睡觉,我也是看书随性的人[嘻嘻] 看完纪录片,最喜欢的部分却是听友采访。这舞台太喧嚣,我也想淡定。幸好永不变的是时间,那沉淀下来的,才是最有意义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蛰伏人性表皮下的暗疮》菲利普·罗斯是当今美国文坛非常活跃而又极具思想性的作家之一。他是继马拉默德、艾·巴·辛格和索尔·贝娄、诺曼·梅勒之后的又一位有着国际声誉的美国犹太文学作家。他在26岁时发表《再见吧,哥伦布》而一举成名)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及其电影改编 蛰伏人性表皮下的暗疮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第二本,菲利普罗斯《再见哥伦布》。心灵乃半个先知,实实在在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