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维特根斯坦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的转向及以后。3) 命题是事实的逻辑图像,。4) 而语言则是世界的图像。想象一种语言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四、 语言游戏和遵守规则。特定语言情境中,有特定的规则,这规则支配着话语的意义。五、 澄清形而上学的语言。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罗素称爱徒维特根斯坦为“天才人物最完美范例”: 热情、深刻、认真、纯正、出类拔萃。诚然,“热情、深刻、认真、纯正”皆人内在品质,“出类拔萃”则是“前四种内在品质+天分+时运助力"。因罗素是伯乐,故独具慧眼。然,“外在”多催生罂粟,已是肤浅社会教训;唯重“内在”者,方获璞玉永恒光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戲為所謂#所謂我的在世。不是別的。就是我的感受和意識的在世。沒有我的一己之感受和我的自由之意識。則我活著也不能稱作在世。一切西哲格言裡。貝克萊主教最能直指人心。存在就是被感知。維特根斯坦也補充得好(我以為之補充——一切言說均是我)。對於真理困難的不是從理智上認識而是從情感上接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维也纳)帝国的最后约50年当中,它存活的方式不过是蹒跚地从一次危机走向下一次。在希望它存活下去的人们眼里,政治形势永远是“绝望的,但不严峻”。《维特根斯坦传》第10页,对人也如此适用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维特根斯坦认为:我可以将一张通常看来胆怯的脸,想成是勇敢的。他强调不是通过想象而是这张脸本身的面相。由此他以举证音乐为例:同一个和弦,它可以转释为这种调式,也可是转释另一种调式。我想借维氏的话说,转释者是另一存在者,同一张脸或和弦,存在截然不同的转释是基于不同的存在者不同的心绪。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终其一生,维特根斯坦都在寻找这种“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也不会使我感觉受到伤害”的安全感,不让自己成为“一只不受保护的小鸟”。[微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对于内心的情感语言的表述总是Not exactly;除非对情感的表述有着情景式的范例可寻。维特根斯坦说所有的甜言蜜语都是谎言。“你爱我么?”女人问。 “.....也不能这么说”男人答道。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躺在成就上就像行进时躺在雪地里一样危险。你昏昏沉沉,在熟睡中死去。 ——维特根斯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宗教信仰和迷信是非常不同的。它们之中的一个是由恐惧引起的,是一种伪科学。而另一个则是可信的。——《维特根斯坦笔记》 #网易云阅读书摘分享#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其实大家纷纷要喜欢维特根斯坦的原因还不是因为看上去容易上手,言之凿凿,有如鸡汤。吃饱喝足了,炫耀够了,还有谁会关心作者[懒得理你]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与中国惠施的“万物毕同毕异”还挺相似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和其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好似我们喜欢维特根斯坦,苏东坡那样。//@烈夫-胡萝卜思太:所以,不是谁爱上谁都是伟大的,而是那个人非常可爱,所以我们爱上他(她),幸福的好似社会主义的爱情。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形式相似不等于类似,通过拓扑学上的变换各自都在其体系中具有功能上的等价性,这一常数或许来自人类所有不同方式都具有的一种基本经验,而在所有类型中不一定是同一的。在此意义上,这是不同于维特根斯坦之家族相似理论的又一种假设。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香港及台湾译作维根斯坦,1889-1951)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一日囚的结尾我比较喜欢这样评价,借用维特根斯坦语的话——“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波普尔一切理论皆假说,并且始终是假说。古希腊本体论-笛卡尔认识论--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维特根斯坦干脆只是语言问题--递弱代偿的属性问题???本质主义---人的意识问题--人的语言问题---失存者代偿的属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