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菊与刀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29 00:39:57
的评论“受恩”于人不是美德,“报恩”才是。美德始于积极献身“报恩”……对我们而言,爱是一种心的付出,惟有自由给予的爱才是最高尚的。——【美】本尼迪克特著,秦墨译:《菊与刀》,开明出版社2018年版,第100页。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29 00:39:57
的评论2020一年读的书(排名不分先后):《希腊的学校》,《活着》,《万历十五年》,《人生海海》,《孽子》,没读完的《民主的细节》,《无声告白》,《麦田里的守望者》,没有读完的《杀死一只知更鸟》,东野圭吾的《信》,《哑舍》,《低智商犯罪》。(10本) 现在又进了《菊与刀》这个坑,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29 00:39:57
的评论非人哉太好看了吧(。・ω・。)ノ♡!《菊与刀》那个叫晏榕的翻译未免有些差劲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29 00:39:57
的评论我很懒,特别特别懒,我要在2020年结束之前把菊与刀看完。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29 00:39:57
的评论#菊与刀# 第一章,第1页,第一条感想。在这第一章的开头第一句,作者就坦言:“在美国曾全力以赴交战过的敌人当中,日本最令人费解。”我现在就作者的这句话,说一下我自己的感想。首先,我还不怎么了解美国的历史,尤其是战争史,所以我暂时还不清楚在美国建国至今的这两三百年时间里,他们都与哪些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29 00:39:57
的评论2020.12.28.第801天《菊与刀》终于定下来了题目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29 00:39:57
的评论朋友圈看到,某处邮局不能寄:《孽海花》、《世界性文化图考》、《菊与刀》。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29 00:39:57
的评论#雷克萨斯LS# 新款的雷克萨斯LS 500h,从这辆车中可以看到日本的文化底蕴,也能看到日本车企的匠人匠心,每一个细节都有一个文化内涵 潘湧湧的微博视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菊与刀》,经典值得重读~@凤凰壹力 《菊与刀》,我们对日本了解多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岛上书店》看完了,这么多年第一次认真看所谓的全球热销书,感觉不错,下一本准备看《菊与刀》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一个月前骂骂咧咧读完了菊与刀,重新拾起,却多了一份理解与敬重,几近要颠覆我这些年对政治体制的认识。在西方人看来极其敏感又分裂的民族性格理解起来并无障碍。这个国家强大又执拗的精神让我深感,实在毫无必要再植入仇恨教育,仇恨不会让人更强大,强者更不会在乎弱者的感受,不如面对、学习、崛起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美国研究日本的学者“二战”时出版的《菊与刀》,很好地诠释了日本人的“两面性”,希望有心人好好的读一读。“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现在中日之间的“政冷经热”不也说明了日本的“两面性”吗?避免“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重燃战火,最好的办法就是无情的揭穿日本当局的狼子野心。中国人民需警惕!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过两个月就要滚蛋回国了,有些书带不走美帝的小伙伴要是有相中的告诉我送+包邮就当攒RP,菊与刀和是祖国版,银之匙港版只有23,其余日版,纽约地区可面交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回复@冷静-超越-:真不知道那个“菊与刀”民族的政府,做啥反应? //@冷静-超越-:中国这是赤裸裸的挑衅啊。哈哈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向更大的心理自由转变的过程中,有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美德是“自我负责”,他们把它解释为“对我身体的锈负责”,正如佩刀者要对刀的闪闪发光负责,一个人必须对他的行为的结果负责。在这个意义上,刀不是进攻的象征,而是理想化的自我负责的人的一个比喻。《菊与刀》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中国是日本的祖师,日本是中国的老师。~~~≪菊与刀≫ 上海·上海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