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论国学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正本清源论国学之道德经 厦门·体育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下午去听了一堂培训课,由来自台湾的简锦益教授主讲,这个74岁的老头很风趣,他把原本很枯燥的《正本清源论国学》讲得风生水起,甚是有趣,没有午睡的我竟然没打瞌睡,确实太难得啦!课后他给上课的帅哥美女们赠送了他亲手书写的作品,我虽然没有抢到一张,但这个亲民的老头还是很可爱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同化环境的任何造物趋于发展演化而倒退到原始功能,电子化感应并非进化而只是一个周期的结束并迎来新的开始,转折的一部分。电子化感应交集是物化的,通物质的部分并不局限于包括自然生物在内的造物是国学相关衍生迷信论其本质的一个形的升华,生物及场域是这升华自然到达的结果。自然环境稀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新书上市#集合了王蒙 、肖复兴 、铁凝 、刘梦溪 、刘心武 、冯骥才 、钱文忠 、舒乙 等60位文艺名家篇的《笔墨有声》暖春上市! 论国学、谈艺术、忆故人、话读书、悟行走。笔墨精髓,字字有声!当当 网页链接 京东网页链接 亚马逊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朱子说,往井底下一年,就能看到一团森森的白气。他老人家解释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乃太极图之象),井底至阴之地,有一团阳气,也属正常。我相信,你往进里一看,不光能看到一团白气,还能看到一个人头,那就是你本人。--王小波论国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妈妈说,要论讲国学,爸爸是我们这个城市里最棒的,无人可及,可惜!我连他一节课都没听过[泪]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国学十二论之海论:若论积藏,国学是浩瀚无垠之海。海中有经史子集,而诸经、诸史、诸子、诸集,又是海中之海。一部《道德经》,区区五千言,乃可以充塞宇宙,无所不至,不足称海乎?一部《易经》,卦止六十四,爻止三百八十四,乃可以弥纶天地,包罗万有,不足称海乎?以对国学之海的态度、作为而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他们都说民国时候那帮大佬国学水平很高。其实,论纯粹的国学功底,顾炎武先生、章太炎先生,这帮清朝人实力爆吕思勉、陈寅恪诸先生还是绰绰有余的。只是他们的工作都是考据。民国之所以被热捧,主要还在于乱世,而且离我们时代近。再加上所谓的吕先生的二十四史熟读五遍,陈先生所谓的外语精通十门。。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对欲望,佛家防之如贼寇,必杀之,终空之;道家视之如虎狼,驯化之,转换之,儒家礼之如平常,调理之,运用之。故佛者灭欲,道家化欲,儒家用欲。人岂能无欲,尤其身处五伦中,故行世间,要善于用欲,用好了,欲望既可享受,又不伤人,还可养已养人,所谓克己复礼也。#伟见论国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2016年04月01日》《恩师生日感言》1您于火马年龙抬头之日,踏着晨光降临世间。而立之年,为破邪宗,出世弘扬心中心。播下菩提心种,十年之后,犹如苗芽渐开敷。博士在线,国学经论,讲说无倦,《恩师生日感言》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书城荐书】王蒙、铁凝、张抗抗、刘心武、冯骥才、王安忆钱文忠……60位文艺名家论国学、谈艺术、忆故人、话读书、悟行走《笔墨有声》@三联书店 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还具有时代的精气神情。作者周北川收录的文章,风格或典雅凝重,富有哲思趣味;凝聚着对时代和历史人物的深沉回顾与思考,以真情写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大象公会应该写一个专题叫《你不可不知道的各色互联网创业玄学》,从学术普及角度深扒各种玄学理论原形和基础。比如三体的黑暗森林其实是原始的达尔文主义进化论,KK的理论则是生态进化论。国学其实是政治经济学。貌似是玄学,其实都是半吊子人文学科基础理论罢了。只能说我朝长期在社会主义代表一切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论国学“小说”观对文言小说的影响——以《聊斋志异》为例网页链接 有启发的文章。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以因缘说论国学:道是因 礼是缘 和是果】 网页链接 @百度新闻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天下之师:而后师:国学论:中国:《国家建设工程院》:时代碰撞: 下载头条 微博头条 江苏的还没解决,湖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来论#【国学教育,别又搞成应试教育】2016年可能是中国教育大反转标志性的一年,教育部把教育的目标正式调整为“立德树人”,中高考政策提出重点考察四项内容,其中一项为“传统文化”。但国学教育是精神教育,不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如果诵读经典,却不知道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那么经典就成为空谈,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