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通义下载
- 电子书名称:文史通义
- 电子书分类:历史
- 电子书作者:[清]章学诚
- 电子书类型:TXT/PDF
- 信息来源:豆瓣
- ISBN:9787532576036
- 出版时间:2015-7-1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文档说明:
- 一、《文史通义》是作者【[清]章学诚】创作的原创小说作品!
- 二、谁知我电子书免费提供TXT小说,TXT电子书下载。本站所有电子书资源均由网友提供的网盘,所有资源本站不负责保存,如果您认为本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将该链接删除。本站不负一切责任!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新版的《文史通义校注》也一样[怒],大几十条注释一股脑儿放在篇末,极不方便。这是逼着我再买一套的节奏啊。 //@rosemaid:@中华书局 好想問問你們,100多條註釋,一股腦兒全部放文章後面,你們是不是覺得買這書的都不看的啊?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古未有窃人之言以为己有者”,窃人之言是“好名”,“名欺千古”(章学诚,文史通义)。听说伯宗在晋侯面前把车夫的话说成他自己说的,孔子讥讽说:“伯宗其无后,攘人之善。”至于伪托古人著述,那是“好利”,追求一时利益。章学诚把剽窃和伪托两种行为区分得再清楚不过。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我刚在@微盘 发现了一个很不错的文件"文史通义全译.pdf",推荐你也来看看!文史通义全译.pdf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经历昨晚的旁听讨论,今天上午积极阅读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围绕“文与道”、“公言与私言”的问题,晚上和一群文献学专业的博士展开讨论。自己完全不及文献史料功底深厚的博士,所以一直保持着崇拜学霸的眼神,从开始的不敢说话,到最后敢于提出质疑和见解,我牵着他们用批评史的角度思考问题。。。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手痒想抄书。抄什么好呢?要不文史通义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转]古人谈“信息爆炸”及应对之策 网页链接 清朝史学家章学诚 《文史通义》·卷三·内篇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么热的天在完全不通风的教室学文史通义简直要死……繁体文言文都不是问题所在,关键是文史通义这么绕我大脑短路转不过来啊_(:з」∠)_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崇文馆】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不通世情的人,也不会懂得文学。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诗话》谈到唐人传奇时说,其内容大抵为男女之情,其情节则不外离合悲欢:诸如红拂与李靖的超凡脱俗的恋情,李娃对郑生的一往情深的扶持,崔莺莺与张生的浪漫的初恋,都属于同一类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忆书》论当时儿童启蒙,说朋友儿子才六岁,一入私塾就教他《尔雅》,朋友疑惑,别人都说挺好,唯独焦循力持反对,写了一篇文章说明才入门的幼童不宜先学《尔雅》之理由。他说他当年老师建议先教《左传》,边读边讲故事,精彩处好比看演义,才容易培养起孩子的兴趣。章学诚《文史通义》也是这个观点。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曾祥文教受: 往前一步是露馅,退后一步是藏拙。《文史通义》才、学、识,作家先天优势是才,可努力而求弥补的缺陷是学,只有极少数能逾越的鸿沟是识。当然,历史学家也多数有学问有见识无才华。莫言是作家,正好处于多数作家之列。身披名气胆气横溢,终于多走半步而暴露学识罩门。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内篇说林》说:“诸子百家,悖于理而传者有之矣,未有鄙于辞而传者也。”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優盤和文史通義都找不到了,尼瑪還沒到40記性都已經這麼差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不管是研究八卦还是历史,现在史学已成显学,张嘴通鉴闭嘴左传,做一个文革又一个反右,就算22札记读通鉴论有人看,史通和文史通义却不太有人提,玩文学不看文心雕龙可能还能凑合……搞史学不从史通走,始终进不了门吧…… 哈尔滨·火车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先贤警语名言录·格物】(1)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2)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荀子·修身》))&(3)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见战国·楚宋玉《风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1,p41唯识论对晚清学人谭嗣同陈寅恪欧阳竟无章太炎的影响“若玄奘唯认识之学”“震荡一时之人心”。参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p195。2,太炎发现文史通义中有极多讹误(与人论国学书)。另参余嘉锡《书章实际斋遗书后》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大学毕业之前:雅思一定刷到6.5!!!日语至少也要拿到N3!!!西方哲学史好好读,把《文史通义》好好看,闲来无事抄一抄《訄书》和思想史三论。去香港湾湾和日本~~~~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夫学有天性焉,读书服古之中,有欣慨会心而忽焉不知歌泣何从者是也。功力有余而性情不足,未可谓学问也。性情自有而不以功力深之,所谓有美质而未学者也。”——章学诚《文史通义》 荆门·苏畈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以考据严苛聂隐娘的人,都应读一读章学诚《文史通义》中对清代乾嘉学的批判,“古人本学问而发为文章,其志将以明道,安有所谓考据与古文之分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古文拾趣1493 转桔槔之机者,必周上下前后而运之。上推下挽,力所及也。正前正后,力不及也。倍其推,则前如坠,倍其挽,则后如跃,倍其力之所及,以为不及之地也。人之聪明知识,必有力所不及者,不可不知所倍以为之地也。---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刘师培的《国学发微》实际上是他阅读章学诚《文史通义》的笔记,刘师培对国学的态度如下:1、古学均出自史官,六艺是群经、诸子的总源头;2、等儒学于诸子,反对儒学宗教化、孔子神圣化;3、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源流和传承关系;4、注重用归纳的方法界定概念范畴;5、坚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对《文史通义》里“六经皆史”从思想史的角度进行分析的难度就在于对于这种“手段的手段”的认知。另外,王阳明也说“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章学诚大约就是以事言的,史学家大约都是以事言的,“以事言、以道言”的对象都是同一事物,以事言的结果是史,以道言的结果是经,这是王阳明的逻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学问之始,非能记诵。博涉既深,将超记诵。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 这是一个比喻句,涉山济海,少不了舟车,在做学问的道路或航程中也少不了记诵。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成语】:强作解事【拼音】:qiǎng zuò jiě shì【解释】:比喻本不明事情的真意而妄加解释、议论。【出处】:唐·杜甫《彭衙行》:“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示例】:无其识而~,固不如庸俗之犹免于怪妄也。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记与戴东原论修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古人认为“一技之长”是干什么用的?: “一技之长”指某种技术特长。如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假年》:“一得之能,一技之长,亦有志学之始与不逾矩之究竟也(一得之能,一技之长,都是一个人从...文字版>> 网页链接 (新浪长微博>> 长微博_长微博工具_...)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這兩種書是學友幫我購進的。《史通》一本,業已買過,系上古78年點校本兩册合訂本,故尚未拆封;《文史通義》一本,爲「中國史學要籍叢刊」之一種,僅爲簡體橫排,無箋註釋證,殊失水準。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清人章学诚在其名著《文史通义》中指出:“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正史出于胜利者,而信史出于旁观者, 分享自Kindle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徳》)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章华绂,章学诚之次子,序《文史通义》曰:“先君子幼资甚鲁,赋禀复瘠弱,少从童子塾,日诵百余言,常形亟亟。”梁济自沉后,梁漱溟评乃翁亦不避微词:“天生资质只算平常,但却实在有过人的精神。”君臣父子,愚忠愚孝之切峻迂腐,或为近人求自由平等之污蔑耳,今人迷于牝牡骊黄,难知其实。#了盦读书记#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2016年05月30日》第五节 锺嵘与历史的批评郭绍虞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条之论《诗品》云:《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又一次在四當齋。他從書架上抽下一本書,《文史通義校注》,豎排繁體,密密的字。我問他讀完這樣一部書需要多久呢?我向來讀書慢,好奇他們讀書的速度,心裏也做好了準備他回答的會是很短很短的時間。但他的回答卻是我始料未及。“這樣的書我們都是拿來背的,裏面都是好文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