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落日旌旗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怀古---- 烽火狂卷释放曹, 致使川中落日消。 战舰江东旌旗耀, 铜修雀台锁二乔。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甲午战争,一场改变了两个国家命运的战争,“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这是甲午战争战败,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后,吐血而死写下的绝笔。谨以这首诗纪念甲午战争,铭记历史,铭记耻辱……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一百年后,我们从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神情中,是否可以看到新的甲午较量呢?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宝剑西风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谁能理解李鸿章最后的悲伤与凄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看看清朝老干部李鸿章的诗作,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李鸿章临终诗#晚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今夏多雨,骤且暴,风来雨来让人爽得不能停,被沦在路上,不怒反喜,奇怪,这种场景脑子又蹦出里两句诗呢,却是"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台",大概是刚看了个英雄白头的片子有共情?[赞][赞][赞]发个微博的功夫,云散雨收,上路[酷] 北京市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李鸿章《入都》: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good]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1901年肃杀萧瑟的深秋,这位大清名臣走完了生命的最后的一刻,大清之顶梁支柱,历次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救大厦之将倾。临死尤伤国运,晚景凄凉如秋,造化弄人尔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是非李鸿章】1901年11月李鸿章临终留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梁启超挽之: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长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李鸿章的《绝命诗》,令人回味无穷。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熄,诸君莫作等闲看。”这是李鸿章临死前所做的一首诗,慷慨悲歌,一述平生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人之将死其志哀……1901年,李鸿章逝世。他留下了绝命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落日旌旗大将坛 //@未登录用户123456:秋风宝剑孤臣泪 //【晚清栋梁李鸿章三子一女归宿:张爱玲是其曾外孙女】晚清栋梁李鸿章三子一女归宿:张爱玲是其曾外孙女 (分享自 @今日头条)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前清李文忠公绝命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古文拾趣1477 【李鸿章绝笔诗】1901 年,李鸿章在“老来失计亲虎豹”的悲愤中病逝。他死时“双目犹炯炯不暝”。弥留之际,老泪纵横,留下遗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内尘氛犹未靖,诸君莫做等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