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道德经》新译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29 22:49:06
的评论新版本道德经《道德经新译》很喜欢#喜马拉雅#上太清_生命进化的节目《新版本道德经说明》,快来听一听吧! 新版本道德经说明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29 22:49:06
的评论老子《道德经》第78章原文及全文新译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全文新译:水是自然界最为柔弱的物质形态,而水的能量和作用却是自然界任何物质都无法比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29 22:49:06
的评论2019年第二届武当山老子文化节暨世界道文化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将于l2月29日至31日在道教圣地——湖北武当山举行。论坛负责人终南山老子学院创始人、新译《道德经》作者张三愚在11月28日的吹风会上表示,这将是今年在武当山举办的规模最大、全球区域人数出席最多的一场“道文化盛会、武当大健康的交流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29 22:49:06
的评论老子《道德经》新译 第三十九课 为 之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戏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道德经》新译 第三十九课 为 之一、有为取天下难矣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想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29 22:49:06
的评论上善若水 《道德经》新译58章上善若水,不争无尤【释意】水具备德、智、慈的品质,具备无为的基础。你不动,水不动;你微动,水微起波澜;你大动,水波涛汹涌;你剧烈动,水山崩地裂。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没有改变,神奇的是水让其他一切变得不同。 绿洲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29 22:49:06
的评论常有朋友要我推荐一些中医书,我还真的推荐不了几本。因为我刚开始对中医有兴趣时,赵老给我的建议就是多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因此,任继愈先生1985年版的《老子新译》是我常翻的书,去外地包里必备的书。赵老常说,如果把5162字的《道德经》读懂,胜过读几百上千册的现代书籍。确实如此,中国传统文 ...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转发微博。//@夫子弘毅 :#《道德经》#(新译16.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原文地址: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皖江200”阅读计划#【今日介绍】“公共书目”:《老子新译》(修订本) 作者:任继愈 —— 为现代人对《道德经》译本或译注。 《道德经》从古到今有很多语言译本,有很多人做过翻译,译本可以让今人更好地理解老子朴素的辨证思想。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道德经》#(81.1新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诚实的话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话不见得诚实。善良的人不见得巧辩,巧辩的人不见得善良。明智的人不见得渊博,渊博的人不见得明智。不,不一定、不见得。不宜作为全部否定的否定词。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谦让能让人赢得爱戴,处处为别人着想,反而能成就自己的梦想——《道德经》新译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道德经》新注新译部分目录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评论 @净土归真-呼唤中国人的神性 的博文 【道德经的惊天秘密(重点标亮)】: "哈哈,讀來頗為有趣,有點意思。道德經實乃天下第一經,世人無不敬畏(包括西人)。網上《道德經》新譯無以計數,卻大都仍不得要領。 閣下講得好,人云亦云非智慧,..." 查看原文: 道德经的惊天秘密(重点标亮)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评论 @志同道合 的博文 【老子《道德经》新译前言】: "老子曰:后人都曲解了《道德经》!!" 查看原文: 老子《道德经》新译前言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评论@我是同志了 的博文【老子《道德经》新译前言】:"阅读学习。"查看原文:老子《道德经》新译前言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四十岁重读道德经#道德经看过了好几个版本,那最终呢还是决定仍然看,北大任继愈先生的《老子新译》嗯,是1956年版的。我本身的内本已经不知被哪位啊?高朋贵友拿去?一直没有还我,现在,只能在网上下了一个pdf,还可以。[呵呵]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评论 @我是同志了 的博文 【老子《道德经》新译前言】: "道德经,方法论,有人能歪用" 查看原文: 老子《道德经》新译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