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急就篇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00:27:34
的评论觚不觚,觚哉觚哉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哉??你们在说什么,我人也觚了,如果我有罪法律会惩罚我,而不是简帛学和找不到翻译的急就篇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00:27:34
的评论【“举案齐眉”的“案”指什么】旧时形容夫妻恩爱常用成语“举案齐眉”,其中“案”指什么?某刊介绍此成语故事说:“他俩举的案,是张矮桌”。“案”确可指桌,如书案即书桌,可是夫妻吃饭,举桌子干吗?显然不合情理。此案是一种有脚托盘,正如《急就篇》注:“无足曰盘,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00:27:34
的评论#开学季# #开学第一天# 为大家介绍汉代的启蒙读物《急就篇》,相传是西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所作,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或称“章草”。书写上比隶书便捷,其笔画仍有隶书特点,且每字独立不连写,广泛流行于东汉。唐代以后称为《急就章》。#天博藏珍# 宋克章草急就章卷宋克此卷《急就章》行笔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00:27:34
的评论汉人称文字之学为小学,为学童启蒙读物,《汉书.艺文志》有十家,其中《仓颉篇》为秦相李斯作。迨汉兴,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班固认为:“皆《仓颉》中正字也”。——高晓山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00:27:34
的评论#生僻字# 稻黍秫稷粟麻秔。——《急就篇》 郑州·河南工业大学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00:27:34
的评论发表了博文《(1104)辽宁省博物馆(八)-中国古代书法展(下)》明代书法明解缙行草书跋元人急就篇卷明吴宽行书游洞庭联句诗册明祝允明楷书东坡记游卷明文徵明行书西苑诗卷明唐寅行书和沈周落花诗卷明王宠行书(1106)辽宁省博物馆(九)-中国古代书法展(下)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00:27:34
的评论说到启蒙教材,中国人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又叫“三家村”,无一例外就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除此之外,其他的古代启蒙教材,比如《急就篇》、《训纂篇》、《劝学篇》等,也都是如此。《笠翁对韵》是不是好书?自然是好书,但我绝对不认为应该要孩子去读,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00:27:34
的评论#鲁迅箴言每日推送# 看见了讲到“孔乙己”,就想起中国一向怎样教育儿童来。但听说,唐末宋初用过《太公家教》,久已失传,后来才从敦煌石窟中发现,而在汉朝,是读《急就篇》之类的。就是所谓“教科书”,在近三十年中,真不知变化了多少。忽而这么说,忽而那么说,今天是这样的宗旨,明天又是那样的 ...
来自微博用户2020-12-30 00:27:34
的评论插播临一下赵之谦的《急就篇》,不长,一天四张,两天就能完事儿。临他是觉得很有趣,据说民国时期的中小学生就是通过这篇字帖轻松打入魏碑的殿堂。#书法##临帖##急就篇#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jianhuazi_bot2 : 【吕】「膂」の二簡字。同音同義の「吕」に統合した。《急就篇》卷三「尻髖脊膂腰背呂。」(顔師古注「呂,脊骨也。」)や《國語・周語下》「氏曰有呂」などに例が見える。また《説文》は「膂」を「呂」の或体…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女式裈裤目前正在 mook 上售卖。虽然裈裤生产商努力表明他们这款女式裈裤真的有益健康,但是价格实在不便宜。十五者醉便解衣脱裈裤。裸形而走。裈裤头子:短裤。《急就篇》:“合裆谓之裈,最近身者也。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古人很早就发现艾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称之为“医草”,既可外用又能内服。汉元帝时史游撰《急就篇》便有“半夏皁莢艾橐吾”的记载,“艾 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神农本草经》中,艾名白蒿,将其列为上品药性味甘、平,主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绳索的区别,绳的解释见图片,索指的是大绳子,大链子。【说文】作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绳索的区别,绳的解释见图片,索指的是大绳子,大链子。【说文】作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禈《唐韻》古渾切《集韻》《韻會》公渾切,音昆。《說文》衣。《玉篇》褻衣。《急就篇註》合襠謂之褌。《釋名》褌,貫也,貫兩脚,上繫腰中也。《前漢·司馬相如傳》相如身自著犢鼻褌,與傭保雜作。《晉書·阮籍傳》羣虱之處褌中,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爲吉兆也。 //@荒台望故城:没必要理这种人啊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补充。唐颜师古注《急就篇》:“簦、笠,皆所以御雨也。大而有把,手执以行谓之簦;小而无把,首戴以行谓之笠。”当然,那时纸张还未发明,“簦”不可能是纸伞,估计制作材料跟“笠”差不多,为篾、苇、草之类。